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嘯鳶
拉丁學名:Haliastursphenurus
別稱:嘯栗鳶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隼形目
科:鷹科
亞科:齒鷹亞科
命名時間:Vieillot,1818
英文名稱:WhistlingKite
外形特徵
嘯鳶身長52-59cm,翼展1.22-1.52m,雄鳥體重760-900g,雌鳥體重600-750g。該物種有寬大的翼展和一個末端圓形不分叉的長尾巴。羽毛棕褐色,有白色羽緣,背部有斑點。初級飛羽黑色,翅膀的上覆面顏色較淺,內側深褐色。整個底部,包括頭部,喉嚨,胸部和腹部在暗光線下和上體對比呈淺棕色條紋。飛行時羽毛間有深淺不同的寬頻相隔。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棲息環境
嘯鳶在當地相當普遍,分布於很廣泛的領土,棲息地在澳大利亞和北小島,喜歡接近水域,無論是海洋、沿海港口、內航道或漫灘濕地都有其蹤影,但它並不是不一定局限於濕地,也出沒於乾旱地區,進入澳大利亞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在西南亞,紐幾內亞東部和新喀里多尼亞也很常見。
生活習性
嘯鳶有時被稱為雕或雀鷹,但它的行為更像一隻真正的鷹,它的飛行狀態散漫而慢速,有點像禿鷹,但更多的地方類似於鳶。該物種經常嘯鳴,類似哭泣。在空中跟蹤獵物時成對或集小群飛行。一般距水面30-60米的空中盤鏇。其狩獵捕魚的方式和行為很像魚鷹。在新喀里多尼亞,每對夫妻有一片固定的捕獵領域。嘯鳶(圖5)在澳大利亞,遷移和繁殖期可集達1100隻的大群。這些運動更多的是遊牧形式,是真正的遷移,一般隨食物資源和季節變化在南北往返。主要以兔子,小型哺乳動物,蜥蜴,魚,海蛇,昆蟲,蟋蟀和一些鳥類為食。兔子很可能是主要的獵物,因此,這種鳶被視為一益鳥,它可以防止齧齒動物泛濫,有抵禦腐肉中毒的功能。
生長繁殖
在冬季會遷移到繁殖地。當它們一起遷移飛行時會發出的長久的呼聲。然而,在大群聚集時會更嘯鳶嘈雜喧鬧。通常,許多鳥類在繁殖季節飛行和飛行列陣在一起時會相當壯觀。鳥巢一般建在水邊的孤樹木上。建一個新巢需時約一個月時間,鳥巢75厘米寬,30厘米深。建新巢比較罕見,大多數時候,這種猛禽年復一年的重複使用舊巢,有時也占據其他鳥類放棄的巢。常有幾對在同一樹上聚集建巢的現象。一年中任何時候都可以繁殖,但7月至10月是高峰期。繁殖對的數量和成活率由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糧食資源的豐富決定。雌鳥一窩產2枚卵,亞成鳥出殼35天后長出羽毛,至少在40天后才離巢。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