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一
1992年1月,新編《嘉定縣誌》問世,時隔7年,又有重點記述嘉定撤縣建區前最後5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嘉定縣續志》(1988~1992)付梓,可喜可賀!
早在辛亥革命時,嘉定有識之士就提出了“建設新嘉定”的口號,並為之奮鬥了數十年。但是,由於軍閥的連年混戰,國民黨的腐敗統治,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嘉定人民建設新嘉定的願望一再被化為泡影。
1949年5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嘉定,人民當家作了主人,前輩們建設新嘉定的願望才逐步成為現實。解放後,嘉定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迅速肅清了殘餘反動勢力,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恢復了國民經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六七年中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雖在以後的20多年中,受到“大躍進”、“ 文化大革命”等“左”的干擾以及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破壞,但全縣的經濟和社會還是在艱難曲折中不斷發展。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嘉定人民撥亂反正,走上了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全縣的經濟和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91年鄧小平視察上海和1992年視察南方談話傳達後,嘉定人民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思想獲得第二次解放,掀起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高潮。《續志》所記述的這一段歷程,可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沒有鄧小平理論就沒有我們的今天。堅定不移、矢志不渝地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鄧小平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這是國富民強的根本保證。
嘉定縣775年歷史,以其最後5年的成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是,任重而道遠。1992年,黨的十四大作出的“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新飛躍”的重大戰略決策,賦予嘉定人民以新的歷史使命。嘉定人民是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相信一定會抓住機遇,奮發圖強,用不了多久,一個與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配套的經濟繁榮、生活富庶、高度文明的新城區必將屹立在上海的西大門。
《續志》編纂始於1995年初。1985~1997年我曾先後主持嘉定縣及嘉定區黨委或政府工作,因而有幸參與嘉定縣前後兩志的編纂,深知修志的艱辛和甘苦。如今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市地方志辦公室的指導下,經全體修志人員的努力,《嘉定縣續志》終於大功告成。在《續志》即將付梓之際,謹向所有為她作出貢獻的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
序二
編修地方志是一項代代相傳、永不斷章的事業。近20年來,上海新編地方志的工作業已取得豐碩的成果。繼下限止於1987年的新編《嘉定縣誌》之後,1995年起步編纂的《嘉定縣續志》(1988~1992)也即將付梓。這兩部志書問世的時間相距不長:一方面,是由於嘉定的修志同仁們對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提出的“本屆修志完成之日,也即下屆修志起步之時”,理解正確,行動得力;另一方面,也由於嘉定在1992年發生了撤縣建區的重大變化,嘉定的黨政領導深知完成《嘉定縣續志》的編纂工作,意味著譜寫七百多年來嘉定縣發展、演變歷史任務的階段性的終結,對區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縣續志,期待殷切,領導有方。既有修志工作者的不辭勞苦,辛勤耕耘,又有主管領導的熱誠付託和積極支持,於是,把一項比較艱巨的續志任務,圓滿而又快捷地完成了。可慶、可賀。
從中國編修地方志的悠長歷史看,2000年左右流傳下來的眾多的古地方志,至今尚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之一絕。然而,社會主義時期新編地方志的工作卻還是比較年輕的。我們常說的要發揚歷代修志的優良傳統,指的是什麼呢?這莫非要食古、泥古,一切循舊規陳套行事么?當然不是。編寫新志,自應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尊重科學。但是,新志是一部科學的資料書,存真求實為其首要。失真、不實,難以稱信史,也是志書之大忌。所以,修志者重視對地情的調查研究,重視考查資料來源的真實性,重視記事的準確和行文的樸實無華。新志中洋溢的活潑清新的時代氣息,植根於改革開放的活生生的現實,它是真實可信的,因而也是催人奮進的。新編《嘉定縣誌》和《嘉定縣續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達到了存真求實的要求,是當代編修新方誌工作不斷向科學化邁進的可貴實踐。
《嘉定縣續志》所記述的內容中,多數是《前志》斷限內所沒有發生、沒有見到的新的史實,這是《續志》的主體部分。《續志》所記述的內容中,有的上溯至《前志》的下限以前,它有助於讀者能比較容易地明晰某一事物變化發展的脈絡;當然這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事事窮其始末,何謂“續志”?《續志》對前志所記述的內容,有校正、補漏之處,這一點做得非常好。我見到《續志》補正了《前志》漏記的“抗日戰爭時期,外岡游擊隊在望仙橋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外岡區區公所,呂炳奎任區長”和“江南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林俊(譚震林)、副主任吳鏗(吳仲超)任命呂炳奎為嘉定縣縣長”的史實,這是一件很重要的補正史料。《續志》所記載的1993年嘉定縣人民法院刑申字第1號判決書“撤銷原嘉定人民法庭1950年刑字第7號刑字判決”,“對徐竹漪不追究刑事責任”等,生動、深刻地表達了人民政權對歷史負責、對人的處理取極為慎重的態度。足以發人深思。
時代在前進,人們不斷創造著新的歷史,並不斷給予編史修志工作者新的養分,開拓著編史修志工作者新的視野。我們要年復一年、代復一代地把新編地方志工作做好,以無愧於我們的先人,為本鄉、本縣增輝,為我們的民族和祖國增輝。
凡例
一、本志為新編《嘉定縣誌》的續志,定名《嘉定縣續志》(1988~1992)。本志凡記述到新編《嘉定縣誌》時均簡稱為《前志》。
二、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力求全面系統、準確翔實地記述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
三、本志的上限接《前志》的下限――1987年,下限為國務院批准嘉定撤縣建區的1992年。對某些事物為反映其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其斷限適當上溯下延或附記於有關章節。
四、本志篇目與《前志》有循有易。全志以概述、大事記統攝,按照自然地理、行政建置、黨政機構、經濟結構、經濟體制改革、產業部類、社會事業、人物為序,後設志余和索引。全志分章、節、目、子目4個層次。目以漢字數碼為序號,子目以黑體表示。
五、本志對《前志》缺誤,補正於各章節之內,若章節內記述不到的則補正於志余之中。
六、本志體裁以記、述、志、錄、圖、表、傳為主。彩色圖片集中於志首,黑白圖片、表格及重要檔案、調查報告隨文附錄。串文集鎮圖片攝於1999年。
七、本志人物傳記遵循生不立傳的慣例,以卒年為序。先進模範人物集中記述於文明單位創建、勞模先進評選一章,也有以事系人散記於有關章節。
八、本志記述機構或事物名稱,第一次出現時用全稱,以後均用簡稱。
九、本志記述縣和鄉鎮建置更迭,一般以更迭的第二年起易名。如嘉定撤縣建區國務院於1992年10月批准,而嘉定縣名稱一直沿用至1993年4月區政府成立為止,本志在記述1992年12月31日前的史實時仍用嘉定縣名稱。鄉鎮撤建易名亦從此例。
十、本志記述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史實,均以歷史紀年夾注公元紀年。凡以年代指稱的,均為20世紀。
十一、本志度量衡原則上採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個別事物為反映它當時的史實,仍沿用舊制。
十二、本志統計資料由區統計局和有關部門提供,並經區統計局與本志編纂室重新核准。1992年以前包括1992年的統計資料含長征、桃浦兩鄉,個別資料為統一計算口徑等原因而剔除長征、桃浦鄉數據的,均予以註明。凡僅標明年份而無月份的數據,均為年終數。
總述
一
嘉定縣位於上海市的西北部。199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開發開放浦東,繼而又作出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戰略決策,嘉定縣被列為全市首批建設的新城區之一。1992年10月,國務院同時批准:撤銷川沙縣,建立浦東新區;撤銷上海縣、閔行區,建立新的閔行區;撤銷嘉定縣,建立嘉定區。
嘉定縣建於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1月)。1993年4月,嘉定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標誌著撤縣建區的順利完成,歷時775年的嘉定縣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
1992年,嘉定縣轄嘉定、南翔、安亭、婁塘4鎮,封浜、馬陸、戩浜、嘉西、徐行、曹王、華亭、唐行、朱家橋、外岡、望新、方泰、黃渡、江橋、長征、桃浦16鄉,其中長征鄉、桃浦鄉於是年9月劃歸普陀區,黃渡、馬陸於12月撤鄉建鎮。縣域面積483.75平方公里(含長征、桃浦鄉的24.95平方公里)。全縣有村民委員會269個,居民委員會65個,村民小組2465個;總戶數15.2萬戶,其中城鎮戶5.72萬戶;總人口50.7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8.05萬人。
二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嘉定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1978~1992年,是新中國建立後嘉定縣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15年。199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5億元,比1978年的3.47億元增7.8倍,比1987年的13.6億元增1.2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92年達3億元,比1978年的1.12億元增1.7倍,比1987年的2.4億元增25%;第二產業增加值達20億元,比1978年的1.8億元增10.1倍,比1987年的8.7億元增1.3倍;第三產業增加值達7.5億元,比1978年的5312萬元增13.1倍,比1987年的2.5億元增2倍。1978年,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2.3%、52.4%、15.3%,198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至18%,超過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位居第二。1992年,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9.8%、65.6%、24.6%。
1992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93.43億元(1990年不變價,以下同)比1978年的9.1億元增9.27倍,比1987年的36.66億元增1.5倍。其中農業總產值1992年為7.07億元,比1978年的4.1億元增72.4%,比1987年的5.8億元增21.9%;工業總產值86.35億元,比1978年的5億元增16.2倍,比1987年的30.9億元增1.8倍。1992年,工業、農業總產值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2.4%和7.6%,1978年為54.9%和45.1%,1987年為84.2%、15.8%。
嘉定縣縣級財政收入1980年突破1億元,1988年,實行財政包乾體制,1989年縣級財政收入4.25億元,1990年4.4億元,連續兩年位列全國各縣之首。1992年縣級財政收入3.68億元(不含長征鄉、桃浦鄉,下同),比1978年的8810萬元增3.2倍,比1987年的2.6億元增41.9%。1992年財政支出2.4億元,比1978年的2278萬元增9.6倍,比1987年的6137萬元增2.9倍。
1978年,嘉定縣基本上還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農業總產值中,集體經濟占99.9%,國有經濟占0.1%;工業總產值中,縣屬國有工業、城鎮集體工業和鄉鎮工業分別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6.6%、24.1%和59.3%;商飲零售額中,國有商業占50%,供銷商業占41.1%,合作商業占8.9%。1979年後,城市國有企業和農村集體企業的聯營企業(以下簡稱“聯營企業”)、農村集體企業、農工商聯合企業、個體工商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相繼出現,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1987年,縣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登記的工商企業4578家,註冊資本33.78億元,其中國有企業註冊資本占39.3%,集體企業占36.5%,聯營企業占15.2%,外商投資企業占8.8%,個體工商戶占0.2%。嗣後,外向型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迅速發展。1992年年中,註冊登記的工商企業7661家,註冊資本61.08億元,其中國有企業註冊資本占14.7%,集體企業占24.4%,聯營企業占17.5%,外商投資企業占42.4%,個體工商戶占0.3%,私營企業占0.2%。國有企業在註冊資本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加上他們在聯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中的註冊資本(約占這些企業註冊資本的40%),國有企業資本仍占註冊資本總額的38.7%。
三
嘉定縣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從改革農業經營體制開始的。1978年春,馬陸公社北管大隊飼養場率先實行“三定一獎”承包經營。1979年,在集體飼養場全面實行承包經營的同時,糧棉生產始行聯產到組、聯產到戶。1981年,衝破“三不”(不搞包產到戶、不搞分田單幹、不分口糧田)禁令,實行“人分口糧田,勞分責任田,豬分飼料田”的家庭承包經營。1984年,國家取消農副產品統購派購制度,為大幅度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實行商品糧田規模經營進一步創造了條件。1992年,全縣商品糧田實行規模經營的面積3299.6公頃,其中72個合作農場,經營糧田1417.53公頃;768戶專業戶,經營糧田1882.07公頃。全縣有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138個、人員8382人,初步形成以縣為中樞、鄉為紐帶、村為基礎、戶為補充的服務網路。1986年,在馬陸鄉彭趙村、安亭鎮火炬村、南翔鎮永樂村開展的“規模化經營+機械化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現代化試點,為發展農業的現代化提供了一定的經驗。
為增加農業投入和務農人員的收入,1981年起全縣實行社隊工業利潤“共享”制度,1986年改為提取“以工補農”資金。1981~1987年,共提取補農資金1.23億元,平均每年有1750多萬元用於農副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購置農業機械。1987年,實施市政府“菜籃子工程”,至1989年,全縣新建、擴建較為現代化的內銷肉豬基地場32個,供港(香港)肉豬基地場12個,禽蛋基地場17個,水產基地場105個(經營精養魚塘409公頃),2053.5公頃菜田實現“育苗工廠化、耕作機械化、栽培保護化、排灌自動化、運輸車輛化”。1992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6.5萬千瓦,每公頃耕地擁有機械動力5.71千瓦。
農業雙層經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產品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業投入的增加,促進了農作物產量的增加和經濟效益的提高。1990年,全縣夏糧大幅度增產,國務院授予“全國夏糧豐收先進縣”稱號,又先後被定為全國商品糧、食用菌、大蒜生產基地縣。1991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3.4萬公頃,比1978年的4.06萬公頃減16.3%,而糧食總產達21.02萬噸,比1978年的19.52萬噸增7.7%,創歷史最高紀錄;常年單產11077公斤/公頃,比1987年的10130公斤/公頃增9.3%。1992年,全縣耕地單位產值達9147元/公頃,比1987年的5624元/公頃增62.6%;生豬出欄量43.8萬頭,比1987年的35.1萬頭增24.8%,禽、蛋、鮮奶、水產品亦有大幅度的增長。蔬菜生產以“高檔化、精細化、時令化”為目標,發展“名特優新”品種,1992年總產值達4862萬元,比1987年的2826萬元增72%;每公頃產值達2.37萬元,比1987年的9263元增1.56倍。
農業經營體制的改革和輕型農藝的推廣,又將農村勞動力大量地解放出來轉向二三產業。1978年,全縣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村勞動力4.5萬人,1987年增至11.5萬人,占農村總勞動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18.5%上升至47.8%;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由1978年的1.2萬人增至1987年的3.04萬人。1992年,全縣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村勞動力達14.07萬人,占農村總勞動力的66.6%;第三產業勞動力3.75萬人,占農村總勞動力的17.8%;第一產業勞動力3.29萬人,占農村總勞動力的15.6%。
四
鄉鎮工業是嘉定縣工業的主體。1979年,鄉鎮工業始行責、權、利相結合的各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以打破長期形成的職工吃企業“大鍋飯”,企業吃集體“大鍋飯”的平均主義。1984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分設,進而廢除人民公社體制,縣和鄉鎮簡政放權,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使企業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在企業內部推行廠長負責制、任期目標制、計件工資制、內部審計制、勞動契約制,規範企業和職工行為。1988年,全面推行集體承包廠長負責經營責任制。1991年,全縣工業企業進入第二輪承包,1384家鄉鎮工業企業中,實行集體承包廠長負責經營責任制的占96.2%。
1979年,上海襯衫五廠與唐行鄉聯辦分廠,打破了所有制和地區的界限,使城鄉企業得以優勢互補,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既推動了城市工業的改造又提高了鄉鎮工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聯營企業迅速發展。1989年,聯營企業從1984年的32家發展至352家,其固定資產原值、工業總產值、工業利潤分別占全縣工業的42.9%、43.9%和41.6%。1992年,全縣有聯營企業394家,固定資產原值、工業總產值、工業利潤分別占全縣工業的45.5%、42%、52.1%。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城市國有工業在產供銷方面不再占有絕對優勢,聯營企業即向股份合作制企業和外商合資企業轉制。1992年,全縣有股份合作制企業12家,外資企業200家,其中投產外資企業47家,工業總產值8.6億元、利潤7541萬元,分別占199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工業利潤的9.4%和9.2%,出口創匯13億元,占全縣出口創匯額的42.6%。
1990年10月,上海嘉寶照明公司建立(1992年改制為上海嘉寶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縣集體工業、鄉鎮工業開始向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1992年底,全縣共組建了10個企業集團,儘管這些企業集團還不夠規範,但已顯示了他們有著強大的生命力。1991年,縣和鄉鎮分別建立工業開發區,促使全縣工業布局相對集中,加速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
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國內外市場趨向,揚長避短,調整工業行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使加工型工業儘快地向產品型工業轉化,這是嘉定縣工業改革的又一重點。1988年,全縣工業近萬個產品中,中低檔產品占70%,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城市大工業及外貿出口加工產品各占80%。1989年起,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豐富城市居民生活的“菜籃子”產品以及為“桑塔納”轎車配套產品。至1992年,初步形成汽車配件、電光源、光纖通信及通信設備、新型包裝材料、化工及精細化工、新材料6個支柱產業和10多個“拳頭產品”,直接或簡接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達1000多家,工業產品撥交額15.1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7.8%。
五
商業體制的改革,使商品流通由“多環節、分配型、封閉式”向“少環節、多渠道、開放式”的體制轉變,國營商業、供銷商業、集體商業和個體商業全面發展。1992年,全縣商業網點由1987年的2556個增加至3580個,從業人員由9411人增加至13755人,其中個體商業戶由1987年的1661戶增加至2457戶,從業人員由2051人增加至3504人。1991年,嘉定縣第一個大型綜合商場――博樂購物中心動工興建,第一家自選商場――城中自選商場開業。1992年,第二個大型綜合商場――嘉定商廈奠基。是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額由1987年的6.39億元增加至15.31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由1987年的4896萬元增加至1.49億元,商業、飲食業增加值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仍居首位,達2.17億元,比1987年的7465萬元增1.9倍,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8.9%。第三產業中,發展最快的是電力、燃氣、自來水等公用事業,1992年的增加值為2577萬元,比1987年增7.5倍,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1.2%上升至3.4%。其次是金融保險業,1992年的增加值為1.96億元,比1987年的4838萬元增3.06倍,占第三產業比重由1987年的19.7%上升至26.2%。
房地產業是第三產業中的新興產業。1981年,上海愛建公司嘉定分公司在嘉定鎮塔城路西段建造全縣第一批4幢多層商品房。1988年後各類房地產經營企業紛紛建立。1992年,經資質審查批准的房地產開發公司11家,與外商實行項目聯營的開發公司8家。1988~1992年共投資4.28億元,開發商品房項目69個,計107萬平方米,銷售面積35.87萬平方米,銷售收入2.52億元。
六
嘉定縣依靠科學衛星城的優勢,實行科教興縣戰略,推動全縣經濟的發展。1984年,創辦首家民營科技企業――嘉定�城機電技術服務社,至1992年,全縣共有民營科技企業34家,科研生產聯合體16個,高新科技企業14家。1988~1992年,全縣投入資金1.97億元,開發試製工業新產品127項,其中獲國際先進5項,國內首創13項,國內先進16項。在農業上實施科研、中試和技術推廣項目217項;建立農副業新產品開發和生產特種米、優質蔬菜、特種水產等的科技示範村(場)10個;實施“星火計畫”70項,其中獲獎16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7項)。與此同時,大量引進和培養科技人員,至1992年全縣有各類科技人員2.15萬人,其中高級科技人員206人,科技人員占總人口和職工的比例分別達到4.2%和10.4%。1992年,全縣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比1990年提高5個百分點;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提高7個百分點。
嘉定縣素以“教化”聞名。1986年起,以構建一個面向21世紀,能適應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並具有大城市近郊農村特色的教育體系為目標,在管理體制、教育結構、教育途徑、教育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全縣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把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列為發展重點,在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上保證“三教”(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並舉,全面發展。1988年,被評為全國籌措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先進縣,1989年,被評為全國幼兒教育先進縣。1987年,全縣教育經費支出(不包括基建經費)1642.6萬元,1992年增加至5021.1萬元,增2.05倍。期間,新建、翻建校舍15萬平方米,興建教工住宅3.9萬平方米,創辦校外教育基地6個,共投入基建經費7500萬餘元。1991年,全縣掃除文盲率達98.2%,為市郊掃盲先進縣。1992年,幼教、國小、國中、高中專任教師達標率分別為89.9%、82.4%、69.6%;幼兒入園率達83%;國小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分別達100%、99.24%、99.89%;中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分別為100%、98.9%、98.1%。1988~1992年,全縣共畢業職校生1880人,中專生6277人,大專生3545人,文化技術培訓32.9萬人(次)。
七
改革開放後,嘉定縣本著“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安排,量力而行,分期建設”的原則,加快交通道路、郵電通信、電力燃氣、給排水以及文化娛樂、衛生醫療等基礎設施的建設。1992年,交通、郵電、電力等設施建設投資額達10億元,比1978年增5倍。1988年10月,中國大陸第一條標準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1988~1992年,全縣改建公路30.16公里,公路總長754.51公里,每平方公里達1.57公里;翻建市政道路17條,總長24.5公里。1988年12月,市縣共投入2950萬元,於1992年12月建成全國第一個電話自動化縣。1992年10月又投入1.2億元,以2年時間實現了全縣電話交換程控化。1988~1992年,新建35千伏變電站3座、擴容6座,110千伏主變總容量達31.5萬千伏安,35千伏主變總容量達24.4萬千伏安,分別是1987年的3.34倍和1.64倍。1986年鋪設嘉羅(嘉定――羅店)煤氣管,1990年建造5.4萬立方米嘉定煤氣櫃。1992年5月興建1200立方米封浜液化氣儲灌站,7月安亭煤氣廠動工。嘉定、安亭水廠擴建工程、污水處理工程以及墅溝引水工程相繼實施。1992年,全縣環境綜合整治總量考核位居郊縣前列。嘉定影劇院、嘉定工人影劇場、嘉定體育館、嘉定圍棋館、嘉定電視台等文化設施先後興建或改建。古猗園、秋霞圃兩座明代園林和宋代孔廟、五代的南翔寺磚塔及匯龍潭公園等相繼擴建或修繕,瀏島風景區開發初具規模。縣、鄉鎮衛生醫療設施全面改善,1992年經國家五部委聯合考核確認嘉定縣為“中國農村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規劃試點達標先進縣”。
八
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居民生活達到國家統計局擬定的16項小康量化指標(見志餘四)。1983~1984年全縣民主選舉首屆村民委員會後,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的規定按期進行換屆選舉。在1990年第三屆選舉中實行由村民直接選舉村民委員會正副主任及委員。1991年,開展村民自治示範試點,建立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推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1990年,村民自治活動全面推行,擴大了農村基層民主。繼1984年第一次五年普法教育後,1990年進行第二次五年普法教育,兩次普法教育中,受教育的人數分別占應受教育的94%、98%。緊密結合農村經濟工作、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綜合治理,以創建“文明單位”為主要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全面展開。全縣1991年度“新風戶”達87455戶,占全縣總戶數的57.9%;被評為市、縣“五好家庭”56戶。1988~1992年,被評為市和市以上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85人,有376個單位先後被評為市、縣文明單位。1987年起,文藝節、菊花節、藝術節等全縣性大型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各種文藝會演、文藝比賽和展覽活動層出不窮。民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國家體委先後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和“圍棋之鄉”稱號。1988~1992年,全縣計畫生育率均保持在99%以上,1992年達99.91%。1989年,全縣家有老人的3.58萬戶農戶簽訂《家庭贍養協定書》,占應簽約戶的99.76%,履約率在99%以上。
城鄉居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1992年,全縣農村人均收入達1755元,比1978年263元增5.67倍,比1987年的1066元增64.63%;城鎮居民抽樣家計調查人均收入3773元,比1978年343元增10倍,比1987年的1479元增1.55倍。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992年達15.4億元,人均儲蓄3034元,比1978年的1323萬元和27元分別增115.4倍和111.4倍,比1987年的3.62億元和717.4元分別增3.25倍和3.23倍。1992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人數占應投保人數的85.1%,被評為全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先進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98.9%。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由1978年的71歲增至1992年的73.8歲。1992年,嘉定縣農村居民生活全面達到國家統計局小康課題研究組提出的小康16項量化標準。
改革開放,使嘉定縣初步成為經濟結構比較合理,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與上海國際化城市逐步適應,比較文明富庶的縣。嘉定區將在她的基礎上以更高的目標、更快的步伐實現農村的城市化、現代化,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中,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