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嗄,中國漢字,讀作shà時表聲音嘶啞的,讀作á時表驚奇、省悟。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shà�

〈形〉

(1) 聲音嘶啞的 [hoarse]

終日嚎而嗌不嗄。——《老子》

(2) 又如:嗄啞,嗄嘶(嗓音嘶啞)

詞性變化

shà�

〈嘆〉

(1) 什麼 [what]——表示否定

我要丟個乾乾淨,看你嗄法把我治。——清· 蒲松齡《聊齋俚曲集》

(2) 舊時僕役對主人、下級對上級的應諾聲 [yes]

“帶進來”。兩邊軍士應一聲“嗄”,即將牛皋推至面前。——《說岳全傳》

(3) 另見 á�

基本詞義

á�

〈嘆〉

(1) 同“啊”( á�)。表示省悟或驚奇 [ah]

嗄!難道這裡是沒有地方官的么?——宋·佚名《新編五代史平話》

(2) 另見 shà�

字形演變

字源演變:

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小篆 楷體


字形對比:

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中國大陸宋體 台灣細明體 香港明體
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嗄[漢字]
日本明朝體 韓國明朝體 舊字形

漢語字典

[①][shà]
[《廣韻》所嫁切,去禡,生。]
[《廣韻》於犗切,去夬,影。]
(1)聲音嘶啞。
(2)代詞。猶什麼。表示否定。
(3)舊時僕役對主人、下級對上級的應諾聲。
[②][á]
(1)嘆詞。表示反詰或驚訝。
(2)嘆詞。表示省悟。
[③][a˙]
(1)助詞。表示強調、肯定或辯解。
(2)助詞。方言。表示疑問或反詰。
[④][xià]
(1)見“嗄4飯”。
(2)見“嗄4程”。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字部】嗄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10

〔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所嫁切,沙去聲。《玉篇》聲破。《集韻》聲變也。《老子·道德經》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集韻》或作。

又《廣韻》於犗切《集韻》《正韻》於邁切《韻會》麼邁切,音隘。《廣韻》聲敗。《集韻》氣逆也。楚人謂啼極無聲為嗄。

又《集韻》乙界切,噫去聲。亦氣逆也。或作噎。

音韻參考

[廣 韻]:於犗切,去17夬,yè,蟹開二去夬影

[平水韻]:去聲二十二禡

[國 語]:á,shà

[粵 語]:aa2saa3

[閩南語]:sa3,sau1

拼音是a的漢字

拼音是a的漢字共有6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