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環刺螠

單環刺螠

單環刺螠(Urechis unicinctus ),俗名:海腸、海腸子,屬於螠蟲動物門(Echiurioidea)、螠綱(Echiurida)、無管螠目(Xenopneusta)、刺螠科(Urchidae)、刺螠屬。 它是一種長圓筒形的環節動物,軟乎乎地蠕動,渾身無毛刺,淺黃色。海腸不光長得像裸體海參,其營養價值比起海參也不遜色。個體粗大,長約100一300mm,寬約25-27mm,長200mm-250mm,體表滿布大小不等的粒狀突起,吻圓錐形;腹剛毛1對,粗大;肛門周圍有一圈9-13條褐色尾肛毛。分布於俄羅斯、日本、朝鮮和我國渤海灣等,是中國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間帶下區及潮下帶淺水區底棲生物的常見種,不吸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單環刺螠 單環刺螠

俗稱“海腸子”。體呈圓筒狀,長100~300mm,寬25~27mm。體前端略細,後端鈍圓。體不分節。體表有許多疣突,略呈環狀排列。吻能伸縮,短小,匙狀,與軀幹無明顯界限。吻基部腹面具一下凹的溝(腹中線)並向後延伸達體末端。口的後方、吻的基部腹面有1對黃褐色鉤狀腹剛毛,兩剛毛間距長於自剛毛至吻部的距離。身體前半部有腺體,可分泌黏液,在產卵或營造泥沙管時潤澤用。體末端有橫裂形的肛門,在肛門周圍有1圈後剛毛或稱尾剛毛,11~12根,呈單環排列。無血管,體腔液中含有紫紅色的血細胞。。腎管2對,基部各有2個螺鏇管。肛門囊1對,呈長囊狀。生活時蟲體呈紫紅色或棕紅色。

生理性徵

單環刺螠屬螠蟲動物門,和其他刺螠屬的生物一樣,是生活在海邊潮間帶泥性

單環刺螠 單環刺螠

底質或珊瑚礁區中的管狀螠蟲動物,主要分布在黃海、渤海沿岸的威海市、煙臺等地。單環刺螠的季節性很高,只有在春天風浪大時才能捕得。單環刺螠的洞穴為U字形,洞口呈煙囪狀。

單環刺螠體型肥大,身體前端具一長吻用於覓食;極具彈性,可伸長至一米以上,利用其黏性黏著底部的小動物或有機顆粒,由於吻部在外覓食而容易被海鳥啄食,而再生性極強。棲息於泥灘的單環刺螠有很好的潛沙能力,身體能潛到40厘米以上。

單環刺螠對硫化物有較強的耐受與解毒能力,也因此被當作沿海硫化物代謝相關研究的模式生物。

單環刺螠在山東境內主要分布在:煙臺、青島等地沿海的海灘或岩石縫中。山東膠東地區是我國單環刺螠的最大產地。也有報導稱在福建廈門海域也有單環刺螠的發現。

生態分布

單環刺螠在海洋中分布很廣,垂直分布可達10000m的超深淵底,自寒帶至熱帶海都有生長,但我國僅渤海灣出產。單環刺螠為雜食動物,多以泥沙中弗蘭德有機物,小型底棲為食。

主要價值

單環刺螠 單環刺螠

它個體肥大,肉味鮮美,體壁肌富含蛋白質和多種人體必需胺基酸。自古以來,在我國、日本和朝鮮沿海均作為名貴的海鮮食品, 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人們的傳統做法只食用其體壁,而廢棄內臟,菜餚俗稱海腸子。但有研究發現,單環刺螠廢棄內臟蛋白質含量為18.25% ,脂肪含量為0.12%,總糖含量為4.09% 而且含有豐富的Ca、Mg、Fe、Zn等元素;也含有豐富的EPA、DHA 和DPA 。

海腸在膠東漁民中又稱“海地瓜”,中文名單環刺螠,在中國僅渤海灣出產,軟乎乎地蠕動,渾身無毛刺,淺黃色。在有些地方人們把它叫做“裸體海參”,海腸不光長得像裸體海參,其營養價值比起海參也不遜色。但是多年來,人們都把它當作“魚餌”使用。真正把它用來制餚不過幾十年的歷史。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具有溫補肝腎、壯陽固精的作用,特別適合男性食用。

在亞洲,韓國人是最喜歡吃海腸(개불)的,但是韓國的產量很低,供不應求,以致於價格是中國的幾十倍。而日本人仍然延續著用海腸做釣餌的傳統。

海腸上岸後先倒在自製的篩子上,把質量不好的和受傷的海腸(統稱殘腸)挑揀出來,過秤出售。

烹飪指導

單環刺螠 單環刺螠

海腸必須是活的,用剪刀將海腸兩頭帶刺的部分剪掉,把內臟和血液洗淨。炒時動作要快,以免變老。

在中國,海腸是魯菜中的重要原料,它的烹調方法也很多,用海腸子配以頭刀韭菜製作的“韭菜海腸”是膠東名菜,此外“乾海腸”、“氽海腸湯”、“肉末海腸”等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菜餚。鮮海腸子還可調製水餃、包子餡等。尤其是“韭菜炒海腸”,韭菜籽和海腸含有人體所需 V E等多種微量元素。 V E被稱為生育維生素,海腸在膠東漁民中又稱“海雞子”。

在韓國料理中,多以殺生的烹調方法加工海腸。用剪刀將海腸兩頭帶刺的部分剪掉,把內臟和血液洗淨,再配以新鮮的蔬菜,蘸著香油、食鹽等調料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