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路歌

喉路歌

侗族先民古代百越族群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族,西漢劉向所著《說苑》曾記錄了春秋戰國時代楚國令尹鄂君子皙在遊船上讚賞越人善於歌唱的情景。侗族繼承了古越人善音樂的傳統,在其後的衍進過程中,創造出了燦爛的民間音樂文化,喉路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藝術形式

喉路歌作為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特有的古老歌種,深受當地人的喜愛,但目前學術界對它的研究還處於初步探索階段。侗族喉路歌是因歌中以“喉路”作襯詞而得名,是侗族音樂藝術中十分難得的多聲部歌唱方式,流傳在通道縣境內的臨口、下鄉、菁蕪洲等鄉鎮。演唱喉路歌曲是由多個男子和多個女子分2到4個聲部進行,一般情況下,上聲部為高聲部,也稱主聲部,下聲部為低聲部,也稱陪聲部,是伴唱者所唱。各聲部交融一體,有分有合,時而主唱者唱詞,時而伴唱者唱詞,相互穿插,相互照應,聽起來你追我趕,很有規律。喉路歌的音調比較低沉,唱詞不多,拖腔較長,學習的難度較大。唱喉路歌,歌手要經過歌師的嚴格訓練,極講究配合,幾個從未在一起唱過歌的人,就是個人演唱水平再高也配合不好,甚至無法順利地演唱下來。

演唱風格

演唱喉路歌有擺歌堂的習俗,而且有嚴格的演唱程式,即演唱必須按照先唱花歌、接著唱俏歌、最後唱講歌的順序進行。唱花歌是開堂歌,內容的適合面較廣,男女老少皆宜,歌詞大都是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相互讚美、相互鼓勵等為內容,也有唱山唱水,唱花唱鳥的。花歌歌詞不長,襯詞較多,歌堂上唱花歌的段落和時間不定,根據旁聽者的情緒和歌師的演唱水平隨時變更。俏歌的旋律比較跳躍,唱詞也和花歌不同,俏歌唱得如何可顯示歌師的水平和靈活度。歌唱者以俏皮的唱詞與對方展開擂台,每段歌詞以四句為多,有問有答,場面比唱花歌要熱鬧得多,歌詞內容也十分廣泛。當俏歌唱到男女之間相互挑逗時,年長的觀眾就會自覺離開,給青年男女提供更為寬鬆的場地。當青年男女唱得十分投機時,就會相約一起去坐倉樓。男女青年坐倉樓唱的是講歌,講歌是喉路歌的第三種腔調,旋律輕鬆自如,面對面地交談,情感更為投入,故稱為講歌。

文化傳承

侗家人愛歌善樂,“飯養身、歌養心”的口頭禪在侗鄉家喻戶曉,侗家人把精神食糧的“歌”看成和物質食糧的“飯”同等重要。侗族喉路歌反映的內容十分廣泛,幾乎涉及到侗家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侗族歷史上沒有文字,民族歷史、生產生活、社會交往、倫理道德、談情說愛等都要用歌來記錄和傳承。一般來說,用敘事歌或說唱形式來唱歷史、唱故事、唱道理,用抒情歌來反映男女之間的愛情生活。愛情歌在侗族喉路歌里占的比重最大,從初會、初戀、熱戀、約逃、私奔、分散等,有一套完整的歌。侗家人一般十二三歲就按性別三五人不等地聚集在一起學歌,到十六七歲就開始行歌坐夜談情唱歌了,所以抒情喉路歌的普及率相對較高。敘事喉路歌則多由有豐富閱歷和經驗的男性中老年歌師演唱,會唱的人不多,一個地區只有兩三個。在人們的心裡,誰會的歌越多,就越受到人們的尊敬。侗族喉路歌和其他歌種一樣都是口耳傳承,先學歌詞,多為男的向男歌師學習,女的向女歌師學習。敘事喉路歌多為師徒傳承,但師傅不要任何報酬。

演唱場所

從演唱場所看,抒情喉路歌多在行歌坐夜的場所演唱,敘事喉路歌則是民間藝人(歌師)應眾人邀請,多在公共場所如鼓樓、曬坪或民居的長廊演唱;也有些藝人農閒時,走村串寨送藝上門,接待村寨管吃住,藝人離開時由眾人隨意送些禮物答謝。個別侗族地區逢年過節請男女歌師進歌堂對歌,時間短的為3至5天,長的為7至9天。主辦寨要提前向歌師、歌手發出邀請,並付給一定數額的預訂金,屆時派人前去接歌師,歌師到後以貴賓之禮相待。歌堂對歌時,全寨青年男女盛裝打扮,跟隨在男女歌師後面轉圈,以壯歌堂聲威。歌師在歌堂唱讚美歌時,讚美誰,獻給誰花帶,誰就賞錢答謝歌師。對歌結束,主辦寨要派人送歌師安全到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