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中西交通史料彙編》考證,中國史書關於猶太人的記載,始自元代史書,一稱“術忽”,一稱“斡脫”,“術忽”(Djuhud)即阿拉伯人對猶太人的稱呼。其采華時間,一般認為系北宋徽宗年間(12世紀初葉)由印度孟買地區移居而來。也有學者認為,約在7世紀就有猶太人僑居中國經商。據9世紀阿拉伯商人艾布·賽德·哈桑在《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記載,伊斯蘭教曆264年(877)黃巢攻破廣州時,“僅寄居城中經商的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就總共有12萬人被他殺害了”。
歷史
17世紀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在北京接觸了一位由開封來訪的猶太人艾田,對其講述了開封猶太人的情況,引起了西方人的注意。此後曾派人到開封調查聯繫。當時開封約有猶太遺民一千餘人,有李、俺、艾、高、穆、趙、金等姓氏。他們自稱其信奉的宗教為“一賜樂業教”(俗稱挑筋教),他們的“禮拜寺”稱“清真寺”,誦希伯來文經卷的人稱為“滿喇”,他們不吃豬肉,風俗習慣與回族有某些相似處,纏頭用蘭布,故人稱“蘭帽回回”,其中部分人已融合於漢族,部分人改宗伊斯蘭教融合於回族。其他地方如南京、上海也有少量猶太人,也多融合於回族中。開封曾留有3座猶太碑銘,一為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真寺記》,一為清康熙二年(1663)所立《重建清真寺》碑,今已遺失。第三座碑名《清真寺趙氏建坊並開基源流序》,系康熙18年(1679)立,今存開封市博物館。
(羅萬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