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青銅勾戟

商青銅勾戟

商青銅勾戟為商代青銅勾戟,通長27.4厘米,內長6.6厘米,援寬7厘米,重630克。1989年於江西新乾大洋洲出土。該器呈近“十”字形扁平體。援下勾,體後寬,前收窄,三角鋒。兩面援中有魚形幾何紋的淺平凹槽。本處向上伸出,頂端朝後捲曲如鉤狀的銳薄彎刀;下廷的胡直長窄。刀背、援本和胡後有減薄的窄邊,其上兩長方穿孔,方便固其於秘。這種形狀的勾戟是一種直內戈和長條帶穿刀合體的兵器,兼具兩種兵器的功能。它與多穿長鬍戈、帶穿長條刀一樣不見於中原地區,而偶見於商之周邊的先周文化地區。這些兵器為研究商代贛地吳城文化與先周文化間的交流提供了材料。專家進一步研究發現早在商代,江西地區就通過長江和漢水可到達陝西南部的漢中地區,與陝西先周地區有通暢的交流渠道。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

文化內涵

青銅器的使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這種以青銅為材料,通過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是我們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從出土和傳世的大量青銅器中,我們不難發現,青銅鑄造技術在我國久遠的朝代已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青銅器在先民們的生活和精神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青銅容器在古代常常被用作禮器。商周社會以嚴格反映等級制度的規章儀式,即所謂“禮”來維護政治、經濟權力,而祭祀則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聖化的中心環節。青銅器在祭器中占據了很大份額,是貴族宗室內部族長和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主持祭祀必備的禮器。此外,青銅器的製作和贈與也與商、周時代貴族間婚媾、宴享、朝拜、會盟和歌功頌德等禮制活動緊密相關。

歷史記載

古代青銅器常自銘為“寶尊”、“寶鼎”,這表明青銅器一直是被視為尊貴的寶物,漢代即將青銅器的出土視為“祥瑞”之兆。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竟將年號改為“元鼎”。從漢武帝把銅鼎奉為神物這一歷史性事件算起,我國收藏青銅器的歷史已長達二千餘年。

北宋以來,文人雅士對青銅器的研究、蒐集和玩賞漸成風氣,一門新的學問,即所謂的“金石學”從此開始成形,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即是宋代有名的金石學家。我國對青銅器的研究偏重於考古、歷史、古文字等多門學科的著錄與考證,而西方及日本等國收藏和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則側重於形制、紋飾等美學價值方面,有關專家及其著述均有極高的水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