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鎮歷史
史載戰國時,此地因秦國改革家商鞅封地而得名。唐、五代、金、宋曾在此建商洛縣,歷經500年,故又稱“商洛第一鎮”。境內風景名勝古蹟較多,南有商山,北有魚嶺水庫,風景優美。城鎮中有省級重點文物(秦漢“四皓墓”)及商洛市飛播造林飛機場,是一個頗有名氣的旅遊勝地,年接待遊客在8000人次以上。
地理環境
商鎮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齊全。312國道、西南鐵路橫貫東西,丹景公路、商洪公路、商么公魚嶺水庫路縱貫南北,鎮村、村組道路交叉成網。電力供應充足,程控電話和行動電話可以直拔國際和國內各地,有日供水量10 萬立方的自來水廠,有線電視已實現與光纜並軌,可同時收看到40餘套豐富精彩的電視節目。城鎮之內工、農、副、商、飲食、服務等六大專業市場商賈雲集,百貨聚匯。鎮郊周圍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有一江(丹江)兩庫(魚嶺水庫、么丈溝水庫)三河(老君河、大峪河、瓦房河),保障全鎮工農業生產用水。
商鎮建設
為實現富民增收目標,鎮黨委、政府依託資源優勢,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小區建設、小城鎮建設三大重點工程,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勢頭迅猛。小城鎮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300餘萬元,先後打 通中心街、石家街、商鎮老街等主要街道3條8公里,建臨街門面房300餘間,使城鎮面積由1.5平方公里擴大至3.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增至1.2萬人。建成鎮辦企業14個,使鄉鎮企業星羅棋布,主要企業有建國皮革廠、冷藏庫、果酒廠、油脂化工廠、檸檬酸廠,年產值達8500萬元。在農業生產中,始終圍繞“農民增收”目標,依託畜、藥、果三大產業調整結構。先後投資168萬元,栽植核桃60餘萬株,使核桃總面積達1.8萬畝,戶均1.2畝;發展以黃姜、黃芩為主的中藥材3570畝,形成了以瓦房、麻池、鐵廟、商山、王塬、東峰為主的核桃生產專業村6個,以麻池、北坪為主的中藥材生產專業村2個;累計投資140萬元建成標準化養羊圈舍330間6.6萬平方米,養豬圈舍525個1800平方米,雞舍35處共2300平方米,羊、豬、雞年飼養量分別達2500隻、3.4萬頭和28.5萬隻,重點養殖示範戶達960戶,形成了以桃園、老君、龍王溝、北坪、魚嶺等村為主的畜牧業養殖專業村5個 。
景點介紹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秦朝的四位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別職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職。秦末天下大亂,他們隱居於商山。漢初,劉邦欲廢太子劉盈,呂后急向張良請教,張良建議讓呂后請四皓出山輔佐劉盈,以鞏固太子地位。當劉邦見到他都請不動的“四皓”在輔佐太子劉盈(即後來的漢惠帝)時,知道太子羽翼已經豐滿,就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後人又用“商山四皓”來泛指有名望的隱士。
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巨冢羅列、古柏環繞、碑石林立。商山四皓碑林園由李瑞環題詞。總投資1600萬元的四皓碑林園二期開發工程,占地面積20畝。將開發建設的80米長、30米寬四皓古建文化區,向南直達312國道。將從根本上改善四皓景區的面貌,擴大“商山四皓”規模,增添新的歷史文化內涵,打造“商山四皓”文物旅遊品牌。
魚嶺水庫
建於上世紀70年代初,設計總庫容1038平方米,壩高50米,是該縣唯一一座中型水庫。由於多種原因,水庫建成後便成為病險水庫,雖經多次維修加固,但一直未徹底排除安全隱患。多年以來,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益,且長期威脅著下游沿岸6.5萬民眾、1萬多畝良田和縣城的安全,屬全省重點掛號病險水庫之一,是丹鳳縣每年防汛工作的重點部位。
該工程於2001年被列入國債項目,於2002年11月動工,止今年6月基本竣工。該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114.5萬元。經過專家組現場檢查,順利通過了初驗,工程質量被評定為優良等級。魚嶺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竣工,消除了下游沿岸民眾的“心頭之患”,為水庫綜合效益的全面發揮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