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對象
商業部門的經濟關係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兩個方面。內部的經濟關係是:①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即由誰來投資從事商業的經營,或進行商業活動的生產資料歸誰所有;②部門內部人們的地位和相互關係;③以生產資料所有制和人們在從事商業經營過程中的地位為轉移的經營成果的分配形式。外部的經濟關係是商業活動本身,即購銷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係,包括:①生產者和經營者的關係(工商關係、農商關係等);②經營者和消費者(生活消費和生產消費)的關係;③經營者之間的關係(商業企業之間的關係)。由於商業部門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經濟關係的支配下進行的。因此,商業部門的各種經濟活動既受商業自身的運動規律所制約,又受社會的客觀經濟規律所制約。 社會主義商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商業部門的經濟關係及其內在規律。這些規律包括:①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經濟規律在商業部門中的作用(如研究價值規律在商業活動中的作用);②市場和商品流通的客觀規律(如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等)在商業活動中的作用;③商業部門自身所特有的規律。商業經濟學的研究必須結合生產力和上層建築研究生產關係,更要緊密地聯繫實際,研究這些規律的套用。
研究內容
按照社會主義商業經濟學研究的對象,這門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有:①商業的基本理論。包括商業的產生和它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的發展,商業的職能和購、銷、存機能的相互關係,商業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對生產、消費、分配的作用)。②商業部門內部的經濟關係。包括商業部門的經濟成份、所有制性質、投資方式,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關係,商業的組織系統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以及領導者、管理者和業務人員的關係,經營成果在國家和企業之間的分配,企業所得部分在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以及個人所得部分在領導者、管理者和業務人員之間的分配。③國家對商業的領導和管理。④商業的業務。包括商品收購(工業品收購和農產品收購)、商品銷售(生產資料銷售和生活資料銷售)、商業部門內部經營者之間的購銷以及商品儲存,商業企業(批發企業和零售企業)的經營。⑤商業經營的保證條件。包括商業網建設和商業的物質技術基礎,商業勞動和勞動報酬,商業所需的服務(商品實體運動所需的運輸、保管和加工等服務以及商品經營所需的信息服務)。⑥商業的資金、費用和經濟效益,以及商業的利潤和利潤分配。⑦商業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戰略。
重要地位
首先,市場經濟的特點體現為社會資源的市場配置方式占主要地位,所以過去以計畫分配的方式對社會資源進行配置的情況大大減少。各種利益主體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活動來出售產品和獲取資源。市場交換活動(即商業活動)的規模必然會迅速擴大。其涉及的面也會更廣。如過去主要不是通過商業的方式來分配其產品一些行業和企業,(如重要生產資料、電訊、郵政、鐵路、民航、教育、醫療等)也開始進入商業化運作的行列,在中國商業活動的復蓋面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的廣泛。
其次,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使得商業流通的重要性更為凸現,90年代以來,市場的供求關係發生了板本的變化,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越來越嚴重,1999年,有關部門所作的調查中,供大於求的商品種類已高達80%。製造企業的產品銷售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其銷售成本也在不斷上升。於是選擇適當的分銷方式和流通渠道已成為製造企業所關心的重點,商業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已大大提高。
再次,改革開放的政策已使國外的商業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到我國。各種新型的商業業態已在我國出現並得到迅速的發展。從90年代初,國外現代百貨業的時入,使我國主要城市的百貨商店掀起一輪改造熱潮開始,連鎖超市、便利店、倉儲式大賣店、自動售貨機、電視直銷、會員制批發超市,以至特約代理商,經紀人等各種新型的商業業態接踵而至,使我國的商業形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於是也就帶來了一系列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最後,80年代以來,商業流通體制的改革,打破了計畫經濟條件下國有商業獨家壟斷的局面,拓寬了商品流通的渠道,形成了“百業經商”的局面,這對於流通渠道的“疏通”促進生產和滿足消費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但是商業流通領域在新形勢下的管理和規制卻沒有及時跟上,於是就出現了商業流通領域中的無序和混亂的局面。困貨倒賣、假冒偽劣、惡性欺榨乃至“三角債”等問題的出現,使商業流通秩序遭到嚴重破壞,流通成本上升,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受損,在新形勢下,如何建立起新的流通秩序,最佳化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便成為逐行解決的課題。
此外,從已開發國家的經驗來看,包括商業、服務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其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也越來越大。中國近年來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也說明了這一點。
關注問題
當前在商業經濟領域應當特別關注以下一些問題的研究:
(一)對多主體參與訂商品流通過程的系統研究。
過去對於商業的研究大多局限於原商業系統的範圍內,以純商業企業的活動為對象而進行的,對於商品流通全過程的研究缺乏系統性,特別是80年代以來,製造企業大量介入流通,又在認識上被排除在商業之外,商品流通的系統性研究更為缺乏。在當前,商品流通過程多主體參與(生產企業、商業企業、消費群體)的情況下,應當對商品從脫離生產流程到進行消費階段的全過程進行系統的研究,以正確認識商業生產的全過程及各參與者在其中的作用價值和相互關係。
(二)對商業活動的服務性質和服務價值的研究。
商業生產的直接產品是為商品交換所提供的服務,而服務的價值一方面是商業勞動所創造的,另一方面又要得到市場的認同。對商業服務的性質及其市場價值的認定是商業經濟研究中的重要問題,最近,國外對服務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研究已經十分深入,並提出了“服務利潤鏈”的概念,在我國的商業經濟研究中應當充分借鑑其中的研究方法。以從理論上加強對商業勞動價值的認識。
(三)對商業生產力組織和效益問題的研究。
商業資本、商業勞動和商業信息等是構成商業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商業渠道、商業企業、商業業態和商業管理體制是對商業勞動力的組織形式,當前,我國市場上商業渠道和業態的類型眾多,效率和效益各有差異。從商業生產力合理組織和追求最佳效益的角度出發去研究商業流通渠道的合理設定和商業業態發展和創新,對於推動我國商業的改革與發展,最佳化市場的商品流通體系,通過提高流通效率對促進經濟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四)重視高科技發展對商業組織和流通方式的影響。
當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以及其他一些高科技的發展,其影響面已涉及各個領域。在商業方面,網路銷售、電子商務、綠色商業以及供應鏈管理等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高新技術的發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的商業組織形式提出了挑戰,因此在商業經濟的研究領域中應當充分重視高科技的發展對商業組織和流通方式所帶來的影響,探討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經營形式和管理方式。
(五)重視對流通產業競爭與規制問題的研究。
如前所述,80年代以來的商業體制改革,已經使我國的商業領域呈現出“百業經商、萬賈競流”的局面,在一方面使流通渠道充分暢道的同時,也造成了競爭過度,管理混亂,信用下降,成本上升等問題,加強對流通產業的規制,最佳化市場流通秩序已成為突出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進行流通產業的規制為放鬆。保證在公平原則下的有序競爭,不僅關係到流通產業自身的健康發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人民民眾的利益保障。所以也是商業經濟學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