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藝術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大足縣境內,有唐宋以來石刻造像100餘處,6萬餘尊,總稱大足石刻。
其中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山、寶頂山摩岩造像規模最大、最集中,最為壯觀。
北山摩岩造像,位於縣城西北1公里,創於晚唐,歷經五代、兩宋,雕刻諸佛、菩薩等,造像近萬尊,以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唐代人物形象端莊豐滿,氣質渾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瓏,神情瀟灑;宋代作品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頗具民族審美情趣。
寶頂山摩岩造像,位於縣城東北15公里,建於南宋(1179-1249),是我國唯一現存的石雕佛教密宗道場。
西安菩薩立像
唐大明宮遺址的這尊高110厘米的大理石菩薩殘像,出土時頭部及雙臂、雙腳均殘缺,卻不減那動人的姿態。其身軀雕成盛行於唐代的左右屈曲的造型,上身幾近全裸,左肩披一縷薄紗,下腰束露臍薄柔透體的長裙,若煙籠水洗,勻稱健美的軀體曲線暴露無遺。裸露的肌膚豐滿潤澤,富有彈性。優美的造型呈現現出年輕女性婀娜多姿的風采,披巾和蟬翼般的裙衣飄拂,勁戴鑲滿晶瑩寶珠的項練,既華麗典雅又不瑣細,落落大主,使雕像更加高貴精美。
此殘像刻工之完美堪稱唐代雕像之傑作。現存於陝西省博物館。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裡伊水中流,
香山與龍門兩山對峙,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龍門石窟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多年,北宋以後雖也有雕鑿,但為數甚少。現存窟龕二千一百多個,佛塔四十餘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塊左右,全山造像十萬餘軀。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氣勢宏偉,雕琢精湛,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成,為龍門唐代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精美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石窟。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一七·一四米,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嘴角徽露笑意。兩旁迦葉肅穆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嚴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強威武。奉先寺群像的布局、形象的賭徒、神情的刻卉,都達到了形神兼備的效果,體現出唐代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賓陽中洞建於北魏遷都洛陽後,宣武帝元恪為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營造的洞窟之一。該窟造像謹嚴,形象肅穆莊重。 主像釋迦牟尼佛,通高八·四米,二弟子、二菩薩侍立,南北兩壁為一佛二菩薩。正壁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略長,衣紋摺疊較規則而又稠密,這些是北魏造型藝術的特徵。窟頂雕蓮花寶蓋,並雕有十個伎樂,供養天人。天人挺健飄逸,迎風飛翔。
昭陵六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也是唐代最大的帝王陵,在距西安約六十公里,在禮泉縣東北二十二點五公里處。在昭陵陪葬冢李勣的墓前,建有昭陵博物館。
昭陵的石雕藝術很有創新。精美的“昭陵六駿”浮雕,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曾有詩云:“秦王鐵騎取天下,六駿功高畫亦優”。這六匹駿馬,曾是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打天下時的坐騎,立有戰功,所以李世民在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埋葬長孫皇后之後,為了追念他自己昔日在疆場上的功績,並紀念他心愛的戰馬,詔令將六匹馬雕刻成“六駿”。
水陸庵
水陸庵 位於藍田縣城東10公里的王順山下,庵周青山環繞,綠水抱流,風景十分宜人。大殿內的彩色 泥塑,最引人注目,傳說出自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 手。這些壁塑,十分精美,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雕塑匠師們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雕塑藝術技巧。
唐代塑像人物造型
唐代塑像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加二力士的七身一輔或九身一輔的組合,塑像風格一改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面部健康豐滿,精神煥發,衣褶流暢,體態神情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