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作者:班茂燊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Ethnic Identity in Tang China
譯者: 耿協峰
出版年: 2017-2-1
頁數: 293
定價: 42.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中國戰略傳統叢書
ISBN: 9787010168555
內容簡介
唐代是中華民族的關鍵轉變期,最終為中國現代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唐代中國與亞洲內陸的關係密切,與當時的突厥、吐蕃、日本、朝鮮、東南亞、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各民族關係極其複雜,其處理方式凸顯了中央政府高超的政治能力。
大唐盛世令人神往,民族認同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宗藩體系就是其基本體現。本書引述政治文獻、宗教論述乃至文學作品,探究唐帝國與周邊民族的認同變化,分析朝廷如何尋求吸納其他民族,以確保其帝國影響力。作者指出,從儒家精英、佛教徒到蠻族將領,唐代各團體都力圖打破模糊,界定自己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唐王朝尋求吸收各民族,以確保帝國的團結,同時力爭確保民族性,其政治手段值得讚揚。本書總結了唐代如何實現對中華民族和中國的新界定,並最終為現代中國的形成奠定基礎。
作者簡介
班茂燊(Marc S.Abramson),美國人,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博士畢業,後供職於美國國務院。他曾於1987—1988年來華訪學,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期間曾重走絲綢之路。本書是在其博士論文(2001年)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耿協峰,法學(國際政治)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現供職於北京大學出版社,任社會科學編輯部主任、編審。兼任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專業委員會理事。研究領域主要是國際關係、東亞地區合作等,代表著作有《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新地區主義與東亞合作》,譯作有《國際思想大師:20世紀主要理論家與世界危機》《權力流散:世界經濟中的國家與非國家權威》等。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中國人的族群性
第二章 模糊的非漢族——偏見與劃分
忠誠與信任
野蠻與無知
貪婪
第三章 外來的宗教——佛教
佛教在中國以及反佛教論戰
論戰話語中的佛教外來性
傅奕:道家獨立派
韓愈:儒學理論家
佛教的外來起源
佛教的外來教義與儀式
非漢族僧人:有權勢且很危險
佛教地理學和宇宙起源論
第四章 深目高鼻——少數族群的體貌
唐代的相術與人的舉止
對非漢人的相貌塑造與描摩:面部特徵和動物本能
體型與行為
解釋非漢人的體貌:地域和“氣”
相貌與遺傳
第五章 族群的地緣政治學
空間的內外結構
非漢人地域
邊疆分析:區劃、分層和“羈縻制”
合法地給外族定界:移居、定居和“公民權”
非漢人在帝國中的法律地位
奴隸制度和族群差異
國家批准的非漢人社群
國家意識形態:隔離與同化
第六章 族群變遷的多樣性
親族和婚姻
文化
社會經濟組織和內部活動
族群變遷的模式
遷徙和國界
國家和族群文化變遷
結論
“華心”和漢族自我意識的興盛
族群性與中國歷史敘事
附錄A 中國朝代名錄
附錄B 隋唐皇帝名錄
參考文獻
索引
致謝
譯後記
· · · · · ·
叢書信息
中國戰略傳統叢書 (共3冊), 這套叢書還有 《中國的戰爭行為》,《文化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