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對哲學本質與演變邏輯做出了全面、深入的探討,提出並分析了哲學的形上本質與思辨本性、哲學基本問題與發展模式、形上學與辯證法的本質、傳統哲學與非傳統哲學的區別、中西哲學差異及西方哲學演變邏輯、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意義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其中既包含對流行觀點的質疑,也不乏作者新的獨到見解。本書思路清晰,視野開闊,論證周密,文筆流暢,對高校學生和各界讀者研習哲學具有較大參考價值。
游兆和編著的《哲學本質與演變邏輯新論》宗旨是要以“形上學”精神為主線來揭示與闡明全部哲學發展的本質特徵與演變邏輯。在結構上,本書分為十二章。相對說來,本書前六章著重探討哲學的本質特徵以及傳統哲學的本質內涵,這六章依次是“哲學的本質與含義”、“哲學本質的決定作用”、“哲學的絕對性質與超驗特性”、“對哲學基本問題、基本派別與發展模式的探討”、“對‘形上學’與‘辯證法’本質含義的探討”以及“傳統哲學的本質及其與非傳統哲學的區別”。本書後六章(第七章到第十二章)則著重探討哲學的演變邏輯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這六章依次是“比較哲學的視域與中西哲學差異”、“在理性和信仰之間——西方哲學史演變邏輯解析”、“‘反叛’:一個悲劇的誕生——黑格爾以後哲學思潮解析”、“馬克思的哲學變革與哲學的終結——馬克思哲學變革本質辨識”、“現代西方哲學發展矛盾趨向辨識——並論哲學究竟是怎樣一門科學”以及“哲學的復興與文化秩序的重建”。本書十二章之間,既相互區別、相互獨立,同時又相互聯繫、相互照應,由此也就形成了本書對哲學發展諸多前沿或疑難問題的一種較全面的探討與闡釋。
作者簡介
游兆和:1952年10月生於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碩士,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概論、西方哲學史及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研究等課程,出版學術專著1部、合著1部並主編、參編教材多部,在《北京大學學報》、《學術研究》、《教學與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多篇為《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及《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等轉載、收錄。
目錄
引言 對形上之神的探求——論哲學的本質特徵是形上學………………………………1
第一章 哲學的本質與含義……………………………………………………………………9
第一節 對哲學本質的確切理解…………………………………………………………9
一 哲學的本質是形上學…………………………………………………………9
二 哲學的定義應體現哲學的本質…………………………………………………13
三 黑格爾哲學定義的深刻含義……………………………………………………17
第二節 哲學的根本精神、主要含義與方法……………………………………………19
一 哲學的根本精神或主要特點……………………………………………………19
二 哲學的兩種主要含義及其意義…………………………………………………22
三 哲學研究的方法…………………………………………………………………28
第三節 哲學三大形態的特點……………………………………………………………33
一 西方哲學:在理性和信仰之間…………………………………………………34
二 中國哲學:在出世和入世之間…………………………………………………34
三 印度哲學:在此岸和彼岸之間…………………………………………………35
第二章 哲學本質的決定作用…………………………………………………………………36
第一節 對“本質決定存在”命題的論證………………………………………………36
一 認識事物即認識事物的本性……………………………………………………37
二 對“存在先於本質”命題的分析………………………………………………39
第二節 哲學本質決定哲學的歷史發展…………………………………………………41
一 古希臘羅馬哲學:哲學形上學的形成時期…………………………………42
二 中世紀及近代早中期哲學:形上學的發展時期……………………………43
三 近代晚期哲學:形上學的成熟時期…………………………………………46
第三節 哲學本質決定哲學家的認識……………………………………………………49
一 古希臘哲學家對哲學的認識……………………………………………………50
二 中世紀及近代哲學家對哲學的認識……………………………………………53
三 對哲學本質決定作用的進一步闡釋……………………………………………56
第四節 對哲學本質的“歷史性”認識
——或論“哲學解釋”與“歷史認識”的本質………………………………59
一 歷史認識的本質是“歷史性”認識……………………………………………60
二 哲學認識的本質也是“歷史性”認識…………………………………………62
第三章 哲學的絕對性質與超驗特性…………………………………………………………65
第一節 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絕對”……………………………………………………65
一 哲學的研究對象並非現實世界…………………………………………………65
二 哲學研究“絕對”的意義………………………………………………………69
第二節 哲學的基本特性:超驗性與思辨性……………………………………………71
一 對哲學“超驗”特性的考察……………………………………………………71
二 對哲學“思辨”特性的考察……………………………………………………81
第三節 哲學追求“終極”的“絕對”性質……………………………………………88
一 哲學追求“終極實在”的絕對性質(本體論)………………………………89
二 哲學追求“終極真理”的絕對性質(認識論)………………………………94
三 哲學追求“終極價值”的絕對性質(價值論)………………………………110
四 哲學追求“終極目的”的絕對性質(目的論)………………………………112
第四節 “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區別…………………………………………113
第四章 對哲學基本問題、基本派別與發展模式的探討……………………………………115
第一節 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探討…………………………………………………………115
第二節 對哲學基本派別的探討…………………………………………………………121
一 理論上的分析……………………………………………………………………121
二 歷史角度的分析…………………………………………………………………122
三 語義學角度的分析………………………………………………………………125
四 現實意義的分析…………………………………………………………………127
第三節 對哲學發展兩種模式的探討……………………………………………………129
一 對哲學分類的評述………………………………………………………………129
二 哲學發展兩種模式的含義與關係………………………………………………134
三 哲學發展兩種模式的認識特徵…………………………………………………138
四 哲學發展兩種模式的基本問題…………………………………………………141
第四節 對“人生價值論”本質的闡釋…………………………………………………143
一 對國內價值論研究現狀的反思…………………………………………………143
二 “人生價值論”的本質及其與一般價值論的區別……………………………147
三 價值論研究的兩種路徑…………………………………………………………153
第五章 對“形上學”與“辯證法”本質含義的探討…………………………………158
第一節 “形上學”的本質含義………………………………………………………158
第二節 消除對“形上學”本質的誤解………………………………………………160
一 對“形上學”本質的誤解或“第二種含義”的謬誤………………………160
二 對“形上學”本質誤解的形成原因與發展過程……………………………164
三 形上學具有“辯證法”的本性——對形上學
“辯證法”本性的歷史性考察…………………………………………………168
四 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思維方式究竟是什麼…………………………………174
第三節 對辯證法本質特徵的探討………………………………………………………175
一 “辯證法”的起源與歷史發展…………………………………………………176
二 辯證法在本質上是超越“反映”的“反思”…………………………………182
三 “主觀辯證法”是對“客觀辯證法”的超越…………………………………185
第四節 對“顛倒”一說的反思…………………………………………………………186
一 “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辯證法”的區別……………………………………187
二 科學“辯證法”和哲學“辯證法”的區別……………………………………188
三 哲學“辯證法”即具有“顛倒”性質…………………………………………190
第六章 傳統哲學的本質及其與非傳統哲學的區別…………………………………………192
第一節 傳統哲學與非傳統哲學的含義…………………………………………………192
一 問題的提出………………………………………………………………………192
二 概念的界定………………………………………………………………………194
三 傳統哲學的三大特徵……………………………………………………………198
第二節 “人性論”:傳統哲學的思想基礎……………………………………………198
一 “人性論”的含義及其原則……………………………………………………198
二 “人性”的含義及其矛盾特徵…………………………………………………207
三 “人性”何以成為考察歷史的前提……………………………………………212
第三節 “人道主義”:傳統哲學的價值觀……………………………………………218
一 “價值觀”與“人道主義價值觀”的含義……………………………………218
二 “人道主義”在本質上是“價值觀”而不是“歷史觀”……………………220
三 “人道主義”和“唯物史觀”的關係…………………………………………222
第四節 “原精神”:傳統哲學的本質精神……………………………………………224
一 軸心時代的精神創造……………………………………………………………224
二 軸心時代原創精神的歷史意義…………………………………………………230
三 三大“原精神”的喪失…………………………………………………………233
四 傳統的本質在於繼承……………………………………………………………235
第七章 比較哲學的視域與中西哲學差異……………………………………………………239
第一節 比較哲學的視域…………………………………………………………………239
一 比較哲學的含義…………………………………………………………………239
二 比較哲學的研究方法與意義……………………………………………………241
三 中西哲學的“同異”關係與“世界哲學”的概念……………………………245
第二節 對中西哲學差異的本質說明……………………………………………………248
一 研究中西哲學差異的原則………………………………………………………248
二 中西哲學的根本差異:“學科”與“學說”的區別…………………………250
三 對“中國哲學合法性”及中西哲學觀念差別的分析…………………………254
四 “互異互補”是中西哲學辯證關係的實質……………………………………257
第三節 中西哲學“本體論”的不同含義與特徵………………………………………258
一 西方“本體論”是一門嚴格的邏輯思維的學科………………………………260
二 中國的“本體論”是一種廣義的探討世界本原的學說………………………267
三 “人生境界論”是中國哲學的特有形態………………………………………274
第四節 中國古代哲學的辯證精神………………………………………………………278
一 中西哲學“辯證法”的不同特徵………………………………………………278
二 中國古代辯證法的兩大命題:“陰陽分而不離”、“君子和而不同”……280
第八章 在理性和信仰之間——西方哲學史演變邏輯解析…………………………………284
第一節 西方哲學史的主題與演變邏輯…………………………………………………284
一 “形上之神”以理性和信仰為兩翼……………………………………………285
二 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是西方哲學史的主題………………………………………288
三 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構成西方哲學演進的邏輯…………………………………290
第二節 “從探索自然而走向精神”——古希臘哲學矛盾特徵解析…………………294
一 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是精神的內在矛盾…………………………………………295
二 “目的論”與“機械論”:哲學趨向神學與科學的兩種路徑………………298
三 古希臘哲學的“自然神論”特徵………………………………………………304
第三節 “信仰神聖而又訴諸理性”——中世紀哲學矛盾特徵解析…………………306
一 中世紀哲學的根本特點:注重精神的內在性…………………………………306
二 中世紀哲學的一般趨勢:實現理性和信仰的統一……………………………308
三 “兩重真理說”:調和理性和信仰矛盾的理論………………………………313
第四節 “既凸顯理性又維持信仰”——近代哲學矛盾特徵解析……………………314
一 近代哲學仍堅持“兩重真理說”………………………………………………314
二 近代哲學以“自然神論”為主導形式…………………………………………319
三 “道德神學”與“理性宗教”的意義…………………………………………327
第九章 “反叛”:一個悲劇的誕生——黑格爾以後哲學思潮解析………………………332
第一節實證主義思潮的興起……………………………………………………………333
一 “實證科學”概念的含義及其意義……………………………………………333
二 實證主義思潮的根本缺陷………………………………………………………334
第二節 非理性主義思潮的矛盾特徵……………………………………………………336
一 “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含義與矛盾……………………………………………336
二 “非理性主義”的兩種類型……………………………………………………339
三 對尼采與叔本華哲學區別的闡釋………………………………………………340
四 有神論和無神論的分野…………………………………………………………344
第三節 進化論思潮的興起及其歷史意義………………………………………………347
一 “進化論”的兩種含義…………………………………………………………347
二 對作為哲學與社會思潮的進化論的考察………………………………………349
三 對作為自然科學假說的進化論的考察…………………………………………362
四 對“周期演變論”的一點構想…………………………………………………369
第四節 革命新思潮的形成及其特徵……………………………………………………371
一 革命新思潮的基本特徵…………………………………………………………371
二 革命新思潮的深層本質…………………………………………………………374
第十章 馬克思的哲學變革與哲學的終結——馬克思哲學變革本質辨識…………………379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問題的思路…………………………………………………379
一 馬克思是不是“哲學終結論者”………………………………………………379
二 不應以馬克思早期文本作為解讀哲學終結論的依據…………………………382
第二節 “哲學終結論”的基本含義與歷史特點………………………………………386
一 “哲學終結論”的歷史背景與基本含義………………………………………386
二 “哲學終結論”的歷史特點……………………………………………………391
三 “哲學終結論”的主要思路——馬克思、恩格斯為何一定要終結哲學……394
第三節 馬克思“哲學終結論”的本義與多重本質含義………………………………396
一 馬克思“哲學終結論”的本義…………………………………………………396
二 馬克思“哲學終結論”的多重本質含義………………………………………399
三 理解“哲學終結論”的關鍵是把哲學和科學區別開來………………………408
四 “科爾施問題”解析……………………………………………………………410
第四節 “兩個馬克思”概念辨識………………………………………………………412
一 “兩個馬克思”概念的由來與分歧……………………………………………413
二 “兩個馬克思”概念的實質與西方學者的誤解………………………………415
三 “兩個馬克思”的界限與“斷裂論”的得失…………………………………418
四 國內學者對“兩個馬克思”概念的誤解………………………………………422
第十一章 現代西方哲學發展矛盾趨向辨識——並論哲學究竟是怎樣一門科學…………426
第一節哲學的科學化趨向………………………………………………………………426
一 導致哲學危機的兩種趨向………………………………………………………426
二 邏輯實證主義的一般特徵………………………………………………………427
第二節 哲學的危機與價值理性的失落…………………………………………………429
一 “理性”的普遍本質……………………………………………………………429
二 理性的系統結構及其意義………………………………………………………432
三 哲學的危機在於價值理性的失落………………………………………………437
第三節 復興哲學的努力:“超越論現象學”的意義…………………………………437
一 現象學的超驗或先驗性質………………………………………………………438
二 現象學的思想特徵與主要觀點…………………………………………………440
三 從現象學向存在主義的演變……………………………………………………448
四 “解釋學”意義概述……………………………………………………………456
第四節 哲學究竟是怎樣一門科學………………………………………………………458
一 哲學和科學關係的矛盾兩重性…………………………………………………458
二 哲學只能是一門特殊的“思辨的科學”………………………………………460
三 哲學不可能作為一門實證科學而存在…………………………………………465
四 克服哲學科學化傾向……………………………………………………………469
第十二章 哲學的復興與文化秩序的重建……………………………………………………472
第一節 文化的精神特質與系統結構……………………………………………………472
一 文化的精神特質…………………………………………………………………472
二 文化的系統結構…………………………………………………………………473
三 文化系統的演變…………………………………………………………………477
第二節宗教與藝術的本質及其歷史作用………………………………………………481
一宗教的本質及其歷史作用………………………………………………………481
二 藝術的“美感”本質及其歷史作用……………………………………………494
三 對宗教與哲學關係的考察………………………………………………………498
四 “宗教哲學”的意義……………………………………………………………504
第三節 “兩重真理說”與人類兩難處境………………………………………………509
一 文化的系統性與真理的兩重性…………………………………………………509
二 “兩重真理說”意義與人類“兩難處境”辨識………………………………511
三 對科技發展做出反思是當代哲學的使命………………………………………514
四 哲學發展中的“否定之否定”(代結語)………………………………………516
參考文獻…………………………………………………………………………………………518
後 記……………………………………………………………………………………………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