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張六

《哭張六》作者所哭的張六,字子莊,是一位貧士。通過詩序,可知其為作者的姐夫或妹夫。序中直呼其字,當是妹夫。此妹嫁後早亡,遺有幼甥,而張六亦不幸病故,室中惟有孤甥及其祖母,所以這首哀悼詩,寫得很悽苦。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哭張六創作年代:宋代作者:徐積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張六子莊死矣!十一月十三日夜四更時,積用素服望其所居哭之,哭且為詩。明旦涕泣以書,使孤甥、老老致於柩前。嗚呼哀哉!欲視目已瞑,欲語口已噤。欲動肉已寒,欲書手已硬。惟有心上熱,惟有心上悲。此熱須臾間,此悲無休時。所悲孤兒寒,所悲孤兒飢。苦苦復苦苦,此悲遂入土。

作品賞析

作者所哭的張六,字子莊,是一位貧士。通過詩序,可知其為作者的姐夫或妹夫。序中直呼其字,當是妹夫。此妹嫁後早亡,遺有幼甥,而張六亦不幸病故,室中惟有孤甥及其祖母,所以這首哀悼詩,寫得很悽苦。全詩從逝世者的心境著筆,表明死者雖已離開人世,而心有余悲。死者家境貧寒,上有老母,下有孤兒,自己也不得其壽。這種情況,就死者來說,是含悲入土,飲恨黃泉;就生者來說,是孤苦無依,饑寒交迫,人世淒哀之情,無有過於此者。詩的前四句,寫死者欲視、欲語、欲動、欲書,這些全不是寫他對生的留戀,而是為存者——孤兒、老母著想,寫他不忍其哀傷,不忍其無以為生,忍受饑寒的煎迫。不幸的是,死者想看而“目已瞑”,想說而“口已噤”,想動而“肉已寒”,想寫而“手已僵”,感官肢體已失去了功能,也無法挽回他的生命。中間四句,感嘆死者結束了生命,而此時所存的,只有心頭的餘熱,和心上的余悲。這熱是保持不了多久的,而悲哀則是沒有休止的時候。“彼蒼者天,易其有極!”張六的死,也是抱憾無窮的。末後四句點出悲之所在,即:不忍孤兒的饑寒。當張六在世的時侯,孤兒無母,家境清貧,孤兒的生活已經非常悽苦;此時他自己也與世長辭,孤兒的命運,也更加可悲。在這裡,詩人沒有把祖母和孤兒同時並寫,是因為祖母的晚年固然悲苦,但苦中之苦卻是剛剛懂事的幼兒。結句“苦苦復苦苦,此悲遂入土。”作者把死者自己的悲痛,奉獻於死者的靈前;死者既已含哀去世,而此悲將與死者同歸黃土。全詩充滿哀情,字字血淚,悽愴感人。序文也滿含哀思,對逝者的家境,逝世的日期以及和作者的關係,作了簡要的敘述,使詩意更加明顯。

作者簡介

徐積(1028—1103),字仲車,北宋文學家,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1067年(治平四年)進士。授楚州教授。對母親極盡孝道。政和年間(1111—1118)賜謚“節孝處士”。有《節孝先生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