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四川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平裝: 389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32
ISBN: 756144978X, 9787561449783
內容簡介
《哈羅德·布魯姆:文學理論研究》內容簡介: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1930-),當代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耶魯學派(又稱“耶魯四人幫”)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1951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獲得英語學士學位,1955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從那以後一直在耶魯大學任教。哈羅德·布魯姆現為耶魯大學人文中心終身教授和紐約大學研究生院英語教授。
作者簡介
曾洪偉,男,1972年10月生,四川三台人,西華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文藝理論及比較文學研究。自2000年以來,已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CSSCI論文近20篇,並有多篇論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摘要和索引,出版專著2部,參編著作2部,主持省教育廳重點科研項目2項,校級科研項目2項,參與四川大學“985”工程科研項目1項。
目錄
第一章 哈羅德·布魯姆的主要著作與詩學思想
第二章 哈羅德·布魯姆的浪漫主義詩學研究
第三章 宗教批評
第四章 誤讀理論
第五章 批評觀
第六章 經典觀與經典批評
第七章 審美自主性
第八章 哈羅德·布魯姆詩學在中國的譯介與接受
附錄
哈羅德·布魯姆生平簡介
哈羅德·布魯姆論著目錄
主要參考文獻
哈羅德·布魯姆著作漢譯目錄
後記
序言
一、選題意義和學術價值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1930-),當代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耶魯學派(又稱“耶魯四人幫”)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1951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獲得英語學士學位,1955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從那以後一直在耶魯大學任教。哈羅德·布魯姆現為耶魯大學人文中心終身教授和紐約大學研究生院英語教授。
哈羅德·布魯姆被公認為是美國文學批評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因為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領域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貢獻而獲得過眾多的獎項和學術榮譽,如1981年他獲得美國藝術與文學科學院(Ametican Acaderny of Arts and Letters)扎貝爾獎(ZabelAward),1985年獲得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Prize Fellowship);1987-1988年他擔任過哈佛大學查爾斯·艾略特·諾頓(CharlesE1iot Norton)的詩歌教授;他還曾經獲得過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和耶什華大學(Yestliva University)的榮譽學位。同時,他還是《諾頓美國文學選》(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的編委,美國藝術與文學科學院院士。①
後記
記得曾經有人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如果想讓一個人上天堂的話,最好讓他去讀博士;而如果要讓一個人下地獄的話,也最好讓他去讀博士。2004年,我就是在這句極具誘惑與挑戰的話語的吸引與激勵之下,負笈來到了我心目中崇仰和神往已久的知名學府四川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應該說,在這幾年的博士學習期間,我對這句飽含哲性的話語的體會是非常深刻的:能夠在四川大學這樣一個人才薈萃之所近距離聆聽來自校內外的名師和大師們的精彩演講,並享受他們帶給我們的思想盛宴,這對於崇尚學術的人而言,無疑具有上天堂的感覺;而攻博學習之艱苦,思想壓力之巨大,的確又是“圍城”中之人才能體會得到的——而這就是所謂下地獄的感覺。
而對我來說,最為有幸的,是在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我能得到曹順慶先生和葉舒憲先生兩位名師的指點。曹師作為中國文藝理論界和比較文學界的領軍人物,其思想和成就每每令我讚嘆和敬佩不已,而從他的著述中我也獲得了不少啟迪與靈感,在學術上也自覺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但使我嘆服的,不僅僅是曹師在學術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還有他的為人:他的謙和,寬厚,平易近人,真誠待人,愛護學生,身體力行等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時常令我感動。葉師作為中國人類學界和比較文學界重量級的人物和知名學者,其對學科的貢獻和在學界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和無可爭議的。我有幸能在古城西安聆聽他的精彩演講,並親身感受到了大師的風範。
文摘
而這也是布魯姆在該書中一以貫之的文學(經典)批評方法和原則。隨著布氏著作影響的逐漸擴大,他的這種審美/唯美式批評對於扼制當前呈全球化蔓延趨勢的非審美化文學研究洶湧潮流無疑是有著積極意義的。當然,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批評也並非新批評式的文本封閉研究,而是一種有著開放、開闊視野的文本批評,尤其是一種與莎士比亞文本互相通聯、互相照視的開闊視閾,因此,布魯姆的文學批評既關注文本內部特徵研究,又注重文本外部的關聯研究。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他的外部關聯研究又並非韋勒克所說的“文學的外部研究”,即探視文學與社會,與意識形態,與道德,與經濟等非美學因素的關係,他的外部關聯研究只對審美開放,併到審美為止:因為在布魯姆看來,此一文本與彼一文本之間只存在一種“純粹”的審美關係。
那么,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批評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第一,文學批評應該具有一種開放的視野和品格,無論是比較文學維度和意義上的開放(如跨語言、跨國別、跨文化、跨學科的影響研究或平行研究),還是非比較文學層面上的開放(相同語言、國別和文化上的比較研究)。當然,我們還可以超越布魯姆審美維度的開放,使文學批評走向更為寬廣的領域,即進行韋勒克意義上的文學外部研究,這樣也可防止一元化和僵化的文學批評模式的滋生和蔓延。第二,文學理論應該與批評實踐結合起來,或者說文學批評應該打破理論與文本區隔的狀態,促進兩者相互對話、相互交流,使之相得益彰,而不是相反。這對於改變當前國內文學研究格局中理論研究與文本研究嚴重分裂、自說自話的弊病和現狀,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而布魯姆的文學批評實踐無疑是理論與文本結合的成功案例和完美典範,值得國內學界和批評界學習與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