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玉民

哈玉民

哈玉民,河北省河間人,生於1918年,卒於1960年。回族,中醫外科專家,擅長治療瘍科疾病及疔毒、惡瘡、瘰癧等。其父哈銳川是北京著名皮外科專家。他幼承家學,熟讀經史。早年學醫於華北國醫學院,同時隨父臨診。1937年,正式開業。1951年,任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校長。1956年,受中央衛生部委託,籌建北京中醫學院。曾任北京中醫學會副會長、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北京市政協委員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哈玉民 哈玉民

新中國成立後,哈玉民為中醫事業的復興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他作為中醫界代表,出席了全國第一屆衛生工作會議。1950年3月,年方32歲的哈玉民與趙樹屏等人共同籌辦了北京中醫學會,並擔任副會長。當時,中醫學會沒有辦公和開展學術活動的場所,哈玉民就把自己的診所提供給學會使用。不久,哈玉民又創辦了《北京中醫》雜誌,限於當時的條件,哈玉民集徵稿、審稿、校對、付印等諸多工作於一身,常常是夜以繼日,忘我地工作。

主辦北京中醫進修學校,是哈玉民為建國初期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的一個重要貢獻。有數千年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的中醫藥學,在解放前由於遭到統治當局的壓制和摧殘,曾長期處於發展緩慢乃至停滯不前的狀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在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之中對中醫事業給予了深切的關懷和大力的扶持。為使中醫事業得以復興,儘快培養一支高水平的中醫隊伍乃是當務之急。當時採取了多種途徑來實現這一目標。其中一條重要的舉措是對現有的中醫隊伍進行專業培訓。為落實這一舉措,北京市於1951年成立了中醫進修學校,哈玉民擔任了校長。參加進修的中醫年齡大都在40歲以上,最年長者已年近70歲。學校聘請各大醫院的專家為中醫們講授醫學基礎等課程。劉春圃、陸石如等醫家都曾在這個進修學校學習過。

哈玉民作為中醫進修學校的校長,組織編寫了各科的大量教材、講義,蒐集了許多學習參考資料、工具書,併兼任教學工作。為提高針炙學的教學質量,哈玉民親自指導研製了與人體同等大小的石膏模型,還請來針炙專家,審查模型上的經絡循行和穴位。此外,哈玉民還主編了一批有影響的中醫書籍,如《中醫內科常見病證治便覽》、《中醫針灸常見病證治便覽》等。

參加北京中醫進修學校學習的中醫大夫,在舊社會歷盡磨難,那時的政府從來沒有關心過他們,更不會過問他們的專業培訓。新中國剛剛成立,政府就給了他們進修提高的機會,不能不使中醫們感激涕零。經過為期一年的進修學習,中醫們不僅業務水平提高了,而且精神面貌也得到改觀。哈玉民主辦的中醫進修學校,為建國初期中醫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54年,正在提任中醫進修學校校長的哈玉民,又承擔了北京中醫學院的籌辦工作。經他多方奔走,積極籌措,終於在同年9月,以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為基地,接納了北京中醫學院的首屆學員。在北京中醫學院建成後,哈玉民為教學研究嘔心瀝血,試製成功了中醫辨證論治分析模型,獲得衛生部嘉獎。

哈玉民既是中醫教育家,又是著名的中醫皮外科專家,醫術高超,學識過人。他認為,皮外科雖然是局部的病變,治療時也要按中醫的整體觀,著眼於人體的整體,認真審視患者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等。在臨床上,哈玉民以中醫整體觀為指導,根據“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靈活地運用“消、托、補”三個治療大法。哈先生曾治療一位患蛇頭疔的病人,患者右手拇指腫痛三天,因劇烈疼痛而徹夜不能成眠。哈先生給患者外敷拔毒藥,內服藥則一味黃芪,煎水代茶飲。第二天,病人面帶笑容來複診,原來是服藥後疼痛大減,當夜就能安然入睡了。

哈玉民先生有著凡事帶頭實幹的精神,他作風淳樸,待人忠厚,平易近人。無論年長者還是年輕人,都願與他促膝談心。在擔任領導職務中,他唯賢是舉,力求人盡其才。哈先生的品格風範,受到人們深深的愛戴。他為中醫臨床和中醫教育做出的傑出貢獻,將永遠銘刻於中醫史冊。

由於在自己鍾愛的中醫事業中傾注了太多的心血,1960年6月16日,哈玉民不幸因病英年而逝,年僅42歲。他生前曾歷任北京市第一、第三中醫門診部主任、北京中醫學會副理事長、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並當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

學術思想

哈玉民認為皮外科疾病雖然屬於局部病變,但治療必須首先著眼於整體,注意審視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以及病症的輕重順逆等。他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使用消、托、補三大法。補法常施用於瘡瘍後期,以助扶正,收斂瘡口。但哈玉民有時亦將補法套用於早期,不拘於文獻的記載。如一般認為黃芪為補氣昇陽、托毒生肌之藥,瘡家常用於內托陰疽,但在癰疽初起時多不主張使用。哈氏曾治一位患有蛇頭疔的病人,右手拇指腫痛三天,局部皮色未變,按之尚無波動感,疼痛劇烈,徹夜不眠,雖服止痛片疼痛亦不減輕。經他治療,除局部外敷拔毒藥膏外,內服藥物則為一味黃芪,煎水代茶飲。次日患者疼痛大減,告之當夜即能入睡。他的這種治療皮外科疾病“必求其本”的原則貫穿於行醫的始終。

哈氏一生主張變革,雖出身於中醫世家,但不拘泥於傳統。在對待中西醫的關係問題上,受施今墨老師的影響,哈氏一向持開明態度,主張西為中用。他積極組織校友學術研究會,聘請西醫專家開展學術講座。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發展中醫、提高中醫。因此,他在與西醫同道共事中,能推心置腹,精誠合作,團結學習,取長補短。哈氏治療皮外科疾病十分講究外治療法,經驗頗為豐富。除堅持使用傳統劑型如薄貼、摻藥、散、軟膏、藥油、酒劑等,還打破傳統,西為中用,常用凡士林配製中藥軟膏,既保持原有療效,又方便了使用。

後世影響

建國初期,他在北京市舉辦預防醫學學習班,組織全市中醫師學習有關防治急性傳染病的現代醫學知識。對於調動中醫工作者運用中西醫兩種方法、兩種手段,控制首都疾病流行,保障人民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此,他受到了當時北京市衛生局張文奇局長的表彰。哈玉民還與趙樹屏、董德懋、魏龍驤等人於1950年積極籌建北京中醫學會,並創辦《北京中醫》雜誌。主編有《中醫辨證論治綱要》、《內科常見疾病證治便覽》。1951年,他積極籌建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並出任校長。曾在這個學校進修的中醫,目前已有不少人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在醫療、教學及科研方面發揮著骨幹作用。1956年,受中央衛生部委託,積極籌建北京中醫學院,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外,哈玉民還負責籌辦了北京市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相繼舉辦了針灸班、中醫研究班、中醫師資班等,為中醫事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