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簡況
哈爾濱市城郊唯一的一座自然山體天恆山,坐落在我區團結鎮境內,距城區僅3公里,北望松花江,西臨阿什河,南靠哈同公路。總面積3000多公頃。海拔高度在120~215米之間,森林植被覆蓋面積達70%以上。天恆山地下水量豐富,經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廳礦泉水評審委員會鑑定,達到了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規定的指標,完全符合標準,其自然生態是哈爾濱城區周邊絕無僅有的。“一江、兩河”(松花江34.7公里、阿什河7.45公里、馬家溝河9公里)流經我區,地面水利資源極為豐富,發展沿江經濟潛力巨大。我區鄉鎮的十萬畝草原、萬畝養魚垂釣水域、濕地、5000畝果樹、綠色蔬菜等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和利用價值。
經濟概況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區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地域)221045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高於全市增速0.2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4.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分別為0.1個百分點、4.4個百分點和8.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003萬元,增長7.2%;第二產業增加值935691萬元,增長10.4%,其中,工業增加值683622萬元,增長7%;第三產業增加值1229762萬元,增長16%;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32.5%和66.5%,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2:43.4:54.4調整為2:42.3:55.7。
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穩步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810297萬元,比上年增長13.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1785994萬元,增長12.9%;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利稅45266萬元,下降10.6%。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全年完成資產投資總額68億元,比上年增長72%,其中,5000萬元以上的投資項目達到22個。當前施工項目有62個,其中,上年結轉項目19個,本年新開項目43個。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進展,經濟合作渠道進一步拓寬。全年招商引資新辦企業432戶,招商引資額43.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5.8億元,其中,超千萬元以上的企業75個,引資額16.6億元。國內經濟技術合作項目11個,實際到位資金16.3億元;外資項目2個,實際到位資金2000萬美元。加大市場建設的引導和扶持力度。現共有各類市場60個,比上年增加2個。超市4個。
農業經濟穩步推進。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0923萬元,比上年增長15%,實現農業增加值45003萬元,比上年增長7.2%。 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316公頃,比上年下降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999公頃,比上年增長10%,其它作物播種面積642公頃,比上年增長25%。 農業產品產量繼續增加,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5.95萬噸,比上年增長2%;蔬菜總產量16.3萬噸,比上年增長3%。全年肉類總產量達1.5萬噸,比上年下降%;奶類產量0.72萬噸,比上年下降16%;禽蛋產量1.4萬噸,比上年增長2%。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6226元,純增加856元,比上年增長16%。 新農村建設實現較大突破。建設日光節能溫室120棟,農業科技實驗室2座,新建3個節能灌溉基地,節水灌溉面積達12000畝。惠農政策和補貼資金落實到位,發放支農資金2800餘萬元。人畜飲水工程進展順利,30個屯近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完成全長70.1公里的農村等級公路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泥草房改造,新建房屋968戶,建築面積達9.14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2008年,道外區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至年末,共有民營科技企業110戶,共實施科技攻關計畫12項,國家重點新產品2項,市技術創新項目2項,國家級星火計畫2項,市級星火計畫2項,市級重大產業化項目3項。從市財政爭取科技發展基金178萬元。
加快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學校網點布局調整力度,整合撤併25所學校,維修改造20所中國小校舍,辦學條件全面改善,高水準通過“雙高普九”複評。素質教育工作特色突出,體育榮獲全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中考、高考成績再創歷史新高。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國中畢業生合格率100%,考入重點高中2303人,重點校升學率達到37.5%。高考錄取2441人,錄取率達到94.2%。至年末,全區共有普通高中8所,在校學生7516人。民辦公助學校2所,在校學生1476人;職業高中6所,在校生5988人;國小78所,在校生25452人。
民眾文化活動廣泛開展。鄉鎮、街道24隻秧歌隊的千餘秧歌隊員在“正月十五秧歌展演”和“元宵彩燈展”活動中進行了秧歌表演,全市舉辦“慶豐收”秧歌大賽中,道外區取得秧歌比賽二等獎。梨園書會40餘名書畫名家以“唱響道外、喜迎奧運、冰雪文化”為主題,開展書法筆會活動。在“送文化下鄉”活動中,省市書協的書畫名家們創作了100多幅書畫、春聯作品,連同200餘冊《全民健身手冊》一起贈送給農民朋友。區圖書館提升為市圖書館分館,以2008年度圖書館宣傳周活動為立足點,全年共接待讀者7421人次,借閱圖書14842冊次,充分發揮了圖書館的資源優勢。
醫療衛生事業有新發展,鄉村、社區衛生服務得到普及。新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5個,全區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94.4%。全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22個,床位5086張,其中,醫院41個、個體診所107個、工廠衛生所12個、農村衛生所41個。全區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4200人,其中醫生1822人,護師、護士1729人。全區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3個,衛生技術人員324人;婦幼衛生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24人。農村衛生院4個,床位211張,衛生技術人員87人。
體育工作獲得新突破。“上冰雪”活動成果顯著。2007—2008年度道外區“百萬青少年上冰雪”和“全民上冰雪”活動期間,共澆冰場37塊,冰道30餘條,上冰人數達30萬人次。參加各類冰上競賽表演活動達150餘項(次),在“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中,道外區獲得省級先進集體1家,省級冰雪類先進學校3所,省級戶外類先進學校1所,省級先進工作者3人,市級先進集體1家,市級先進學校20所,市級先進個人20人。全市第十七屆運動會上,道外區獲得大賽的全部7個獎項,其中,獲得冬季項目團體總分第一名、夏季項目團體總分第四名、獎牌總數第三名,團體總分3103分榮獲第二名,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民眾體育建設不斷加強。至年末,在20個辦事處的社區、廣場、公園已安裝健身路徑工程63套,體育健身路徑覆蓋面達到85%。三馬社區、衛生社區和景陽社區等3個社區被市體育局命名為2008年哈爾濱市體育示範社區稱號。截至2008年底,全區有國家級體育示範社區2個,省級體育示範社區2個,市級體育示範社區10個。
全民創業紮實推進。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快培育創業主體,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新增城鎮就業1.6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免費開展技術培訓5000餘人次,提供用工崗位7.1萬個,發放失業救濟金5194萬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03萬元,為自主創業創造條件。積極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務收入2.1億元,3名致富帶頭人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企業家。
惠民工程全面完成。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醫療保險新增參保人數4.7萬人,失業保險覆蓋面擴面工作紮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展開,三鎮一鄉常住人口參合率達100%,低保救助對象參合率100%。總投資700餘萬元的區農村敬老服務中心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深入推進老兵住房安居工程,修繕重點優撫對象住房20戶。進一步落實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機制,發放經濟適用住房補貼1050萬元、廉租房補貼1062萬元。積極支援四川地震災區,捐助資金和物品價值330萬元。年初承諾為人民民眾辦的10件實事全面完成。
2007年,道外區各項社會事業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實施各類科技項目26個,民營科技企業110戶,發展高新技術企業7戶,專利授權169件,發明專利達56件,實施科技攻關計畫19項,市技術創新項目3項,國家級星火計畫2項,從市財政爭取科技發展基金600萬元。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至年末,全區共有普通中學52所,在校學生29619人。其中,民辦公助學校9所,在校學生7027人;職業高中7所,在校生5988人;國小83所,在校生26658人。教育均衡發展成效顯著,低收入家庭子女助學制度深入落實,高水準通過“雙高普九”複評,初、高中及高職升學率均創新高,其中,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國中畢業生合格率100%,考入重點高中5568人,升學率達到95.1%。高考錄取2559人,錄取率達到92.9%。教育資源配置進一步最佳化,企辦校接收、轉制工作基本完成,整修82所學校,薄弱學校辦學環境全面改善。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積極打造“唱響道外”特色品牌,大力發展“老城文化”。全年借閱圖書量為6182冊,接待讀者3591人次,和去年相比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省、市書協的書畫家們還為村民創作了100多幅書畫作品。為鄉親們發放《全民健身手冊》200餘冊。
全民健身的各項活動已全面鋪開。全年開展全民健身活動400餘項,總投資139萬元,新建健身路徑工程8套,為團結鎮石人溝村新建標準籃球場1個。舉辦了2007年道外區直機關職工桌球比賽。在市級少兒比賽中獲得獎牌220塊,銀牌68塊,銅牌64塊,居全市前列。先後被授予省全民健身活動月先進單位,省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先進集體,省、市百萬青少年上冰雪先進集體、市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動優秀組織獎等榮譽稱號。道外區首次獲得全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全區共澆冰場30餘塊,道外區體育場、古梨園公園為中心冰場,全區上冰人數達到35萬人次,上冰雪活動總投入30餘萬元,期間開展了宏偉杯小學生冰尜比賽,育英杯冰球比賽、公園杯冰壺比賽等各具特色的冰上活動,由市體育局在南崗區俄羅斯河園冰場舉辦的家庭趣味運動會上,道外區三個家庭分獲一、二等獎的好成績。
醫療衛生事業有新發展,鄉村、社區衛生服務得到普及。積極推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網路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各項指標位居全市首位。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治措施,實現全年無疫情的工作目標。全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31個,床位5086張。其中,醫院42個、個體診所113個、工廠衛生所13個、農村衛生所41個、血站1個、急救中心1個、門診部5個、專科所3個、衛生保健院1個以及戒毒中心1個。全區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4296人,其中,醫生1670人,護師、護士1631人。全區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5個,衛生技術人員319人;婦幼衛生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19人。農村有衛生院4個,床位80張,衛生技術人員19人,農村衛生院4個,床位80張,衛生技術人員87人。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區有鄉級敬老院3家,得到國家集體供養孤老弱殘94人。充分發揮勞動保障三級平台職能,累計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77萬人,安置零就業家庭就業897戶,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救助和扶貧體系不斷完善,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000萬元,基本醫療金220萬元,養老金2100萬元,低保金4320萬元。農村重點優撫對象安居工程圓滿完成,40戶重點優撫對象住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制定了《道外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機制更加完善。進一步落實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機制,發放經濟適用住房補貼522萬元、廉租住房補貼161萬元。道外區民政工作榮獲省級雙擁模範區三連冠、市級六連冠稱號。
人口與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工作全面加強,繼續保持穩定低生育水平。高質量完成第二次農業普查任務,被評為省級先進單位。
全區科技創新步伐加快。2006年末共有民營科技企業215戶,共實施科技攻關計畫2項,國家技術創新項目1項,市技術創新項目2項,國家級星火計畫1項,市級星火計畫1項,從市財政爭取科技發展基金205萬元。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深入開展“雙高普九”,大力實施“三名”工程,素質教育取得明顯成效,全區中考和高考升學率位居全市前列,教育均衡發展經驗在全市推廣,辦學硬體條件明顯改善。2006年末全區共有普通中學51所,在校學生32061人,其中民辦學校8所,在校學生7473人。職業高中7所,在校學生6103人;國小87所,在校生2766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國中畢業生合格率100%,2006年考入重點高中(不含永源鎮、巨源鎮)2171人,升學率達到94.57%。高考錄取2410人,錄取率達到93.67%。
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社區民眾文化工作取得豐碩成果。成功舉辦第28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開展了第十七屆哈洽文化周演出,冰雪節書畫展,文化下鄉等系列文化活動,全年文化活動630場。道外區被評為省民眾文化先進單位。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積極推進全民健身運動,新建南馬、大有坊、南直等10個體育健身休閒廣場,為以上健身廣場配備了55萬元的全民健身路徑工程,團結鎮東風村、民主鄉五星村投資50餘萬元建成一處標準籃球場和3套體育健身路徑工程,全部對外開放。投資10萬元為每一所學校配備籃球架一副,桌球台二副。體育競技保持全市領先地位,組織參加市少兒比賽,道外區以金牌83塊、銀牌68塊、銅牌60塊的好成績,獲得市少年武術比賽團體總分第一名,少兒田徑、花樣滑冰、冰球比賽第一名,全年共獲獎牌211塊,向上輸送23人。成功舉辦第15屆道外區運動會。道外區榮獲全民健身月先進單位,區政府榮獲市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動先進單位,榮獲省2005—2006年度“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先進集體。大有坊街道辦事處鐵四社區被評為市首屆體育示範社區榮譽稱號。
醫療衛生事業有新發展,鄉村、社區衛生服務得到普及。完善城鄉醫療衛生三級服務體系,全面啟動社區衛生服務雙向轉診工作,新建民營醫院1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個,百姓就醫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63個,床位5086張。其中:醫院43個,個體診所103個,工廠衛生所15個,農村衛生所44個。全區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4274人,其中醫生1663人,護師、護士1625人。全區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4個,衛生技術人員314人;婦幼衛生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19人。農村有衛生院4個,床位80張,衛生技術人員87人。愛國衛生工作取得突出成果,順利通過省級衛生先進區考核驗收。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工作,道外區被國務院授予先進集體稱號。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紮實推進,保持了穩定低生育水平,道外區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
人民生活
2008年,道外區人口總量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區總人口808577人,總戶數301347戶。其中,常住人口687801人,常住戶數261155戶;男性人口342189人,女性人口345612人,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99.1。流動人口52376人,人戶分離人口68400人。城市人口565593人,共223237戶;農村人口122208人,共37918戶。全區人口出生率5.79‰,死亡率5.23‰,人口自然增長率0.56‰,計畫生育率99.93%。
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實現新增就業16313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2761人,安置65名零就業家庭成員。全年免費培訓7290人次,創業培訓1382人次,培訓合格率達到98%以上,其中,培訓769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能。全區共舉辦招聘大集177場,參加現場招聘的用工單位11477家,提供用工216327個,成功介紹52339人次。
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全年共簽證勞動契約2659戶,職工49003人。檢查各類用工單位1622戶,受理投訴舉報案件192戶,實際結案率100%。為各類人員討回工資及抵押金826萬元。全年受理勞動仲裁案件591起,結案率97%。
城區環境整治取得新成果。大力開展“乾淨城市”創建活動,市場攤區、新建小區周邊環境髒亂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建設市民休閒健身廣場12個,改造庭院131個、面積達19.2萬平方米,民眾生活環境顯著改善。對太平大街等27條嚴重破損道路和背街背巷進行了徹底改造,完成180條區管街路的維修養護任務,為民眾出行提供了方便。環衛清掃保潔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投資100萬元新建了3座水沖公廁、增設了50個垃圾箱、5個垃圾斗、200個果皮箱,環衛基礎設施保有率和完好率有了進一步提高。15條街路和8個廣場實現了水沖清洗作業,面積達到34.2萬平方米。棚戶區拆遷改造進展順利。完成了濱江小區、仁里小區、哈東新區總面積60餘萬平方米的拆遷任務,6000餘戶居民徹底告別棚戶區。
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6226元,純增加856元,比上年增長16%。新農村建設實現較大突破。城鄉統籌、以城帶鄉、以企帶村的農村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成效顯著,紅光村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重點示範村,民主鄉被評為全省環境優美鄉鎮,團結鎮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發展改革試點鎮和土地掛鈎項目區試點鎮。惠農政策和補貼資金落實到位,共發放支農資金2800餘萬元。人畜飲水工程進展順利,30個屯近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完成全長70.1公里的農村等級公路建設,提前兩年實現省市下達的鄉鎮、行政村通暢率100%的目標。積極推進農村泥草房改造,新建房屋968戶、建築面積達9.14萬平方米。
2007年,道外區人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進一步落實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機制,發放經濟適用住房補貼522萬元、廉租住房補貼554萬元。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鋪設人畜飲水工程管線6.8萬延長米,有效解決了3000戶近1.6萬名農民的飲用水安全問題。環境保護和減排工作穩步推進,嚴格落實污染源 總量控制指標,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18家小企業予以關停。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和市場調控,保證了市場安全供應和物價穩定。
人口總量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區總人口807431人,全區總戶數294105戶。其中,常住人口686986人,常住戶數254526戶,流動人口52168,人戶分離人口68277人。城市人口565399人,共217482戶;農村人口121587人,共37044戶。男性人口342615人,女性人口344371人。全區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99.5。全區人口出生率6.14‰,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長率0.64‰,計畫生育率99.43%。
街道社區兩級平台建設基礎更加牢固。共籌措資金1549萬元,率先在全市實現了區、街(鄉鎮)、社區三級勞動力資源信息網路化。全區110個社區現已建成達到“雙十”標準的示範站90個,占全區街道(鄉鎮)社區總數的81%。已建成充分就業社區30個,占社區總數的26%。充分發揮勞動保障三級平台職能,累計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77萬人,安置零就業家庭897戶,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區域性大培訓格局逐步形成。我區自籌資金300多萬元創辦了全省首家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基地。該基地總占地2.3萬平方米,校舍1500平方米,設有多媒體教室和標準化教室,可一次容納300餘名學員上課。培訓以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訂單式培訓。
全區職業介紹服務體系進一步得到創新發展。形成了較為順暢的區、街道、社區三級相互聯動、相互支撐的職介服務體系。勞動力大市場日均流量達3000餘人次,指導各街道、社區開展了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各類招聘專場,共舉辦招聘大集78場,參加現場招聘的用工單位4474家,提供用工崗位84740個,成功介紹13665人次。
2006年末,全區總人口801522人,全區總戶數292100戶。其中常住人口686270人,常住戶數262287戶。城市人口565624人,共217547戶;農村人口120646人,共44740戶。男性人口343295人,女性人口342975人。全區人口出生率5.31‰,死亡率6.16‰,人口自然增長率-0.85‰,計畫生育率99.9%。
努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年農民人均收入5317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保障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強化三級保障平台承載能力,86個標準化勞動工作平台投入使用,全年共開發就業崗位154720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7403人,3245名“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養老保險新增參保人數達6131人,醫療保險新增7725人。全年共舉辦170場現場招聘洽談會,為6833家用工單位發布用工信息。發放失業救濟金3776萬元,發放率達100%。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被授予全省勞動保障工作先進集體,區勞動力大市場被授予第三十屆勞模單位、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稱號。
積極推進經濟適用住房改革,重點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為200戶符合條件的家庭發放補貼,為843戶辦理了廉租房補助,其中63戶居民得到廉租房。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2006年末全區有鄉級敬老院2家,得到國家集體供養孤老弱殘28人。
歷史溯源
道外區是歷史悠久的老城區,地處哈爾濱市的中東部。道外區舊名濱江縣,濱江市,東、西傅家區,俗稱傅家甸。早在兩漢時期,古代的挹婁族、肅慎族人先後在道外這塊林木茂密、水草豐盛的土地上,依山(天恆山)打獵,靠河(阿什河)捕魚,過著不定居的生活。距今800年前的遼金時期,女真人在這裡開始建立原始村落,把天恆山腳下的草原作為放馬場,到了清王朝,1746年以後,隨著京旗移民到此地開荒放墾,大量滿漢族人湧入,從事農業和漁業,形成了固定的小村落。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中東鐵路建成後,沙俄強占哈埠鐵路沿線地區,劃歸中東鐵路局管轄。松花江自西而東橫貫全境,將道外區分為南、北兩部分。江北地區(含松浦、萬寶鎮、前進鄉)為龍江將軍轄。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在傅家甸設立濱江廳,隸屬於吉林省轄。1909年(清宣統元年)改為吉林省雙城府管轄。1920年黑龍江省省長公署在馬家船口設立了馬家船口市政局,同年2月改為松北市政局,1925年8月改稱松浦市政處。江南傅甸(現道外區)為吉林將軍轄。1913年改稱濱江縣,1927年設市政籌備處,1929年5月建立濱江市,劃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橋為濱江市轄區。濱江縣只管原縣屬農村部分。1932年日軍侵占哈爾濱, 翌年將濱江市、松浦市併入哈爾濱市,同時分設東、西傅家區和松浦區。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市解放後,又一度將東、西傅家區改為東、西、北傅家區。不久,北傅家區撤銷。1956年東、西傅家區合併改稱道外區,全區設三個鄉鎮和1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江南城區街道辦事處12個,江北郊區街道辦事處2個。2004年3月24日宣布道外區與太平區正式合併,新區名為道外區。區劃調整後,原江北三鎮劃歸松北區管理,全區轄22個街道辦事處和一鄉一鎮。2006年9月,原阿城市的巨源和永源兩個鎮劃歸道外區,全區轄22個街道辦事處、1鄉3鎮。
地理位置
道外區地處哈爾濱市區中東部,是歷史悠久的老城區,地域廣闊,位置適中,是全市八區十縣(市)的區位中心,與呼蘭、松北兩個行政區隔江相望,與道里、南崗、香坊、阿城四個行政區接壤。
自然資源
道外區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區內一江(松花江)、一山(天恆山)、兩河(阿什河、馬家溝河)等自然資源是全市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城區。哈爾濱市城郊唯一的一座自然山體天恆山,座落在我區團結鎮境內,距城區僅3公里,北望松花江,西臨阿什河,南靠哈同公路。總面積3000多公頃。海拔高度在120~215米之間,森林植被覆蓋面積達70%以上。天恆山地下水量豐富,經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廳礦泉水評審委員會鑑定,達到了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規定的指標,完全符合標準,其自然生態是哈爾濱城區周邊絕無僅有的。“一江、兩河”(松花江34.7公里、阿什河7.45公里、馬家溝河9公里)流經我區,地面水利資源極為豐富,發展沿江經濟潛力巨大。我區鄉鎮的十萬畝草原、萬畝養魚垂釣水域、濕地、5000畝果樹、綠色蔬菜等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和利用價值。
行政區劃
道外區總面積618.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0.62平方公里,郊區面積577.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434公頃。總人口80.86萬人,由漢、滿、回、朝鮮、蒙古、鄂溫克、鄂倫春、赫哲、藏、維吾爾、錫伯、俄羅斯等20個民族組成。
道外區是歷史悠久的老城區,地處哈爾濱市的中東部。2004年以前,由於松花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將道外區分割為南北兩部分。江南為城區,江北為農村,所轄3個鄉鎮分布於松花江北岸沿線一帶。全區設14個街道辦事處、54個社區居委會。其中江南城區街道辦事處12個,江北郊區街道辦事處2個;農村設3個鎮、22個行政村。2004年3月24日宣布道外區與太平區正式合併,新區名為道外區。區劃調整後,原江北三鎮劃歸松北區管理,全區轄22個街道辦事處和一鄉一鎮。2006年9月,原阿城市的巨源和永源兩個鎮劃歸道外區,全區轄22個街道辦事處、1鄉3鎮。南與香坊區幸福鄉、城高鎮接壤,東與香坊區向陽鄉、阿城區毗鄰,北與呼蘭區隔江相望。市區設大興、大有、三棵、化工、太古、太平、仁里、水泥、火車頭、東原、東萊、民強、南馬、南直、勝利、振江、崇儉、濱江、新一、新樂、靖宇、黎華等二十二個街道辦事處,市郊設團結鎮、永源鎮、巨源鎮、民主鄉等三鎮一鄉,共38個行政村。全區共有1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8個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