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里鎮

仁里鎮

仁里鎮位於石台縣中部,縣城所在地。東接七都,南與橫渡、大演、仙寓毗鄰,西臨丁香,北與磯灘、貴池區接壤。昔為徽池、徽省通衢上的重鎮,車馬交通日以千計。現境域總面積189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4平方公里,2007年1月轄14個村民委員會,79個村民組,5個社區居委會,26個居民組。

基本信息

簡介

仁里鎮 仁里鎮
不過近年來由於遂寧市的快速發展,大約2006年而後成立了河東新區,靈泉寺就劃歸到了河東新區轄區,而到靈泉寺仍然需要從仁里鎮經過。

轄區

目前所轄區全調整為農村,共有16個行政村:分別 是僧家溝村乘龍村、瓦店子村、解放村、羅家橋村、銀杏溝村、樓子溝村、文武村、倒碑埡村、臥龍庵村、貓兒洲村、放羊村、石馬村、松林村、六角村、保全寺村。人口也由以前的近4萬人減少到了19000餘人,面積也約為以前的一半。

白鷺天堂

仁里鎮 仁里鎮
遂寧市船山區仁里鎮銀杏溝村帽古頂坡是遠近聞名的白鷺天堂,這裡曾棲息著上萬隻白鷺,古詩中所描述的“一行白鷺上青天”景象在這裡隨處可見。但是從去年開始,這裡的白鷺數量急劇下降,到目前為止僅存3000餘只了,鳥兒飛走了後,鳥兒的巢落地了,這些枯枝被無奈的村民撿來當柴禾。5日下午,記者趕到帽古頂坡,追尋鷺鳥在帽古頂坡安家、壯大、減少的軌跡。
遂寧市船山區仁里鎮銀杏溝村千隻白鷺翱翔 (遂寧市林業局) 青山、柏樹、白鷺;稻田、炊煙、人家這是人們經常在遂寧市船山區仁里鎮銀杏溝村見到的一幅白鷺鳥兒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面。 據當地村民介紹,由於大抓了植樹造林,特別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以後,森林逐漸成長起來,長得十分茂密.

位置

仁里鎮位於石台縣中部,縣城所在地。東接七都,南與橫渡、大演、仙寓毗鄰,西臨丁香,北與磯灘、貴池區接壤。昔為徽池、徽省通衢上的重鎮,“車馬交通日以千計”。如今221、325省道和殷石公路交匯於此,是全縣公路運輸網的中心,距沿江高速公路、銅九鐵路40公里,距長江航道池州、安慶港70公里,距黃山160公里,九華山140公里,石磯公路的貫通,大大拉近了石台至貴池的距離。2007年1月,七里鎮與貢溪鄉合併,組建新的仁里鎮。“仁里”歷史悠久,據縣誌記載,西漢初年,此地為古里,南北朝晉江州刺史桂智賢自幽州遷居於此,改名仁里。現境域總面積189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4平方公里,2007年1月轄14個村民委員會,79個村民組,5個社區居委會,26個居民組。是年12月,實行村級規模調整,調整後為10個村民委員會,5個社區居委會,105個村(居)民組,有7926戶,25399人,其中農業人口10396人非農人口15003人。

地勢

東高西低,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有耕地4675畝,其中:水田3891畝,旱地784畝,山場230699畝,森林覆蓋率82%,綠化程度96.8%。

土地

秋浦河橫貫東西,穿鎮而過,貢溪河、緣溪河、伏虎河源遠流長,注入秋浦河。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8座,總容庫量240萬立方米,當家塘4口,總容量19.7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891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油菜,2007年全鎮農作物種植面積11941畝,糧食總產量2006.4噸,油料467.9噸,蔬菜1933.5噸,經濟作物面積26733畝,其中:茶葉7851畝、經果林9683畝、毛竹8706畝、藥材493畝,木材採伐量2100立方米,生豬存欄7580頭,家禽30500隻,農業總產值2455.8萬元。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有天方集團、鴻凌集團、九華藥業、聖嘉實業、山園食品、銅鴻礦業、成龍木業、東升鞋業、供電公司、供水公司、泰瑞公司共11戶,實現產值4.3億元,其他民營經濟實體1680個,實現營業收入3.41億元,主要民營支柱產業有:印刷包裝、茶葉加工、金屬材料、建築建材、製藥藥包、秋浦購物中心、東柱購物廣場、農貿市場。

產業

2007年,仁里鎮在穩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一手抓工業發展,一手抓旅遊業的開發。境內的旅遊景區或景點有省級名勝景區蓬萊仙洞、慈雲聖境、黃崖大峽谷,秋浦河鄉村飄流,秋浦漁村、黃崖山莊、烈士陵園,有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年)建造、占地1500平方米,詩人李白、韋權輿、高霽宴登訪,愛國詩人吳應箕賦詩的鎮國寺遺址,有石台縣建國以來修復的第一座佛教道場,也是境內唯一合法的佛教活動場所,占地面積7222.14平方米的古剎新貌的慈雲禪寺,有晚唐著名大詩人杜荀鶴的故鄉---杜村,有詩仙李白曾多次為之賦詩的秋浦河。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這些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大作旅遊強鎮文章。2007年全鎮接待遊客20.5萬人次,隨著這些名勝景區、景點的開發,帶動了旅遊“農家樂”的發展,現有縣級“農家樂”示範戶36戶。2007年,全鎮旅遊經濟收入9550萬元,創歷史新高。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0416人,年利稅700萬元,全年工農業生產總值5.42億元,在全縣8個鄉鎮中排名第1位,財政收入752.8萬元,排名第1位。
鎮區城建及基礎設施配套由縣統一規劃設計實施,2007年,城區市容建設總投資1500萬元。全鎮共建住宅小區3個,即:秋浦人家、曙光新村、蓬萊小區,總建築面積58800平方米,7·10災民移民和分散移民及農村居民建房54幢,規劃建設緣溪、壠上、杜村三個新農村示範村及蘭花苑小區和仁和小區。
全鎮有普通高中1所,國中2所,職業學校1所,國小15所,幼稚園5所,其中私立幼稚園4所,學校占地總面積104007平方米,校宿建築面積53415平方米,學生平均分別占15.41平方米/人和7.92平方米/人。2007年有在校學生(含學前班)6748人,幼稚園710人;在崗教職工4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教師學歷合格率99.5%。
鎮域有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文化站,鎮文化站為省級杜鵑花工程試點站和全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廣播放大站1個,村(居)圖書室、農家書屋3個、歌舞廳5個,網咖6個,書店6個,音像製品專賣店10個,老年協會1個,有東方紅文化活動廣場和城防大壩休閒娛樂場所。春節有舞龍燈的習俗,現有龍燈隊3個,獅燈隊2個,07年元霄節同心龍燈隊參加縣燈賽表演,獲二等獎。全年送戲、送電影、送圖書下基層進社區30場(次),有線電視普及或地面衛星接收率100%,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顯現。
鎮設醫院1所,中醫院1所,私立醫院1所,村、社區衛生室19所,大藥房6個。2007年全鎮人口出生率7.7‰,自然增長率4.7‰,政策符合率98.6%。
2007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04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0元。全鎮創平安機關單位51個,平安校園4個,平安醫院2個,平安村14個,平安社區5個,平安商場2個,平安企業6個,平安家庭3951戶。

旅遊線路

·蓬萊仙洞、黃崖大峽谷、秋浦第一漂二日游
第一天石台接團。用餐後,游蓬萊仙洞、黃崖大峽谷、晚餐後住荀鶴山莊。
第二天早餐後,游秋浦第一漂、中餐後返程。
·慈雲聖境、黃崖大峽谷、牯牛降九龍景區二日游
第一天石台接團。用餐後,慈雲聖境、黃崖大峽谷、晚餐後住荀鶴山莊。
第二天早餐後,游牯牛降九龍景區、中餐後返程。
·秋浦牯牛降、蓬萊仙洞、秋浦第一漂二日游
第一天石台接團。用餐後,游黃崖大峽谷、秋浦第一漂、晚餐後游蓬萊仙洞、住荀鶴山莊。
第二天游牯牛降九龍景區,中餐後返程。
·秋浦牯牛降、蓬萊仙洞、黃崖大峽谷、秋浦第一漂二日游
第一天石台接團,用餐後,游秋浦牯牛降九龍景區、秋浦第一漂,住縣城或景區;
第二天游黃崖大峽谷、蓬萊仙洞,中餐後返程。
·秋浦牯牛降、慈雲聖境、上曾古村落、秋浦第一漂二日游
第一天石台接團,用餐後,游秋浦牯牛降九龍景區、上曾古村落,住縣城或景區;
第二天游秋浦第一漂、慈雲聖境,中餐後返程。
·秋浦牯牛降、蓬萊仙洞、上曾古村落、秋浦第一漂二日游
第一天石台接團,用餐後,游秋浦牯牛降九龍景區、上曾古村落,住縣城或景區;
第二天游秋浦第一漂、蓬萊仙洞,中餐後返程。

傳說故事

石台縣七里鎮西娥山麓伏河與西坑河交匯處,有一泉水井,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金釵井,與金釵井齊名的娘娘廟就在西井百餘米處。相傳唐朝末年,鎮上桂氏大家族都集中居住在西娥山下百果園,家庭中私塾先生桂盛唯女金釵自幼喜好讀書習文,被譽為仁里一大才婦女。一日,大批亂兵擁入七里,百姓四處逃散,以避兵禍,惟金釵姑娘父女二人未及逃走,被亂兵捉到,亂兵中一頭領欲娶釵為妻,金釵不從,謊稱不願離別父母,軍官命人抬轎上門,非娶不可,金釵被逼無奈,只好假裝答應並要求將父親放走,軍官同意金釵姑娘意見,就把她父親放走了,然後金釵姑娘又要求父親生祭一番,以報答養育之恩,也被軍官同意了,於是金釵就在井邊對天朝拜,祭畢,金釵奮力奔向泉水井,縱身投井而死,軍官馬上打撈,哪裡撈到,終無屍首,等亂兵撤走後,金釵姑娘屍首才浮出水面,桂氏家族將金釵遺體安葬於北陰朝陽的來龍山腳,墓碑上題詩讚曰:“鄉里之里仁里,西娥山下百煙連,金釵難脫官兵險,救眾抵禦非盡傳。”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桂氏家庭後裔立碑將泉水井取名為金釵井,碑刻詩日:“干戈一夕近山隈,烈女捐身是可哀,天恕賦兵千古恨,至今荒井佛泉來,三尺豐碑立路隈,可憐都為故人哀,甘泉依舊難清白,名士如何不再來。”
傳說金釵死後在祁門大風嶺上化成一位七十多歲的白髮老太太,一天,她下山走到嶺腳一戶人家旁,正遇見夫婦二人抱頭痛哭,忙上前問是何事,得知其惟一的兒子患病暴亡,金釵甚為同情,便施法使其兒子死而復生,該夫婦感激不盡,留她住宿,欲重重酬謝,金釵推辭不受,於是,該夫婦便問她是何方人,到哪裡去,金釵回答家住石台七里百果園,本姓桂,說完便化為一陣清風不見了。時隔不久,該夫婦來到七里桂氏家庭查訪道謝,說出此事,桂氏家庭知道金釵姑娘顯靈,遂全族動員,在金釵墓旁建廟供奉,稱“娘娘”廟,還給金釵娘娘取了個仙號“貞烈女”
運木古井的傳說
楠木古井又稱“出木井”,在文革之前,人們都還看到該井中的一根木頭,但爛的只剩下碗口粗的樹心,樹心一般是不會再爛的了,可惜文革中被紅衛兵毀去。對這個事實,不僅是當地人說,凡路過此地的人都親眼看見過。這根木頭直立在井裡,爛不盡,拔不去,它的由來便是這段傳奇故事。
當時杉山上住有幾戶人家,其中有個放牛的小孩經常在寺廟周圍山上放牛,被寺里法師看中,收他做了徒弟皈依佛門,並取名叫西峰。聆聽師父講經說法,跟著師父修行數年。由於西峰聰明過人,很快就悟出佛法的玄妙真諦,得到師父的歡心和賞識。一天,師父把他叫到跟前說:“我想在杉山闡揚佛法,振興佛教,需建造一座宏偉的廟宇,所需木材由你去操辦。”西峰則建議不可砍伐山中木頭,應從外地調運,師父即說:“你可想到法子去化一些大木頭來?”西峰毫不猶豫地答道:“只要師父放心讓我下山,我就一定能辦到”。師父滿口答應並囑咐他要謹慎辦事,不可魯莽。西峰見師父應允隨即高興地打點包袱,告別師父下山而去。
西峰不往別處走,一直快步來南京長江岸邊,他見江水滔滔,波浪翻滾,水面遼闊,一下子開拓了視野。他掃視岸邊見有很多木排停泊,甚是高興。他選擇幾筏粗大的木排,縱身跳了上去,在木頭上踱來踱去,就像在平地上走路一樣。他一邊漫步一邊拿起木魚(和尚念經用的)敲打起來,並念起經來。大木客老闆在筏棚內聽得煩躁便鑽出來對小和尚說:“喂,小和尚,你不要敲了,我給你幾個香燈錢走吧!”西峰見木客老闆發話答應給香火錢,便走到木客前打一個輯音,口念“阿彌陀佛,貧僧不是來化香燈錢,而是要化你這排大木頭”。木客一聽不禁哈哈大笑說:“看你這小和尚竟然來開玩笑,我問你,你住何處名山?那座廟宇,竟敢出此狂言來戲弄我”。西峰笑笑說:“貧僧現住在杉山小廟小宇,正是要化你這粗大木頭回山建大廟大宇,不知施主肯施捨否?”木客說:“難道你杉山不長木材,還要到江里來化木,真是荒唐,我就是把這些木頭施捨給你,你也無法運上山。”西峰趁機便說:“杉山為佛祖所居勝地,不宜大動刀斧,要留清靜綠蔭之地,好以普度眾生。大施主,你若真能發此善心,說話算數,我就有辦法將這木頭運上杉山,請你莫操這個心。”木客老闆聽了心裡一愣,半信半疑地說:“好,小和尚,我一言即出,駟馬難追,決不後悔,我把你要的這些大粗木頭全化給你,看你又怎么運走?”
西峰化得大木頭,心中萬分高興,於是他拿著一根木棍子在木頭上猛敲數下,口中念念有詞:“木頭,木頭,一根根走到石埭杉山井裡出頭。”念畢,調動了四海龍王,頓時,江中風浪大作,洶湧的浪頭先將連結的大木頭排打散,再將一根根木頭沉入水底。西峰即刻回到杉山對師父說:“師父,我從南京長江邊大木頭那裡化得大粗木頭,現在正在往回運,你要趕快僱人或叫僧弟兄將它從寺里井中拉出。還有一句話我要對你說明白,就是木頭再多你千萬別說這么多木頭蓋寺院夠了。”師父點頭道:“知道了。”於是西峰又來到南京江邊操運木頭。
師父馬上召集全寺和尚來到井邊,果見木頭腦子伸出井口,大家覺得很奇怪,隨便動手一拉果然拉上來一根,接著又伸出一根,邊拉邊出,接二連三源源不斷,拉個不停。把拉上來的木頭堆在空地上,師父看到大堆的木頭一堆連一堆,把個寺廟空地占滿了,心想,蓋幾座大廟也綽綽綽有餘了。這時天快黑了,大家又很累,師父感動地忘記了西峰的話,便隨口說:“夠了!夠了!”誰知這一說,一根大楠木頭腦子剛出井口就停住了,任你再使勁拉也拉不動了。西峰迴廟埋怨師父不該說夠了,師父後悔莫及,從那以後,這口井人們就叫它“楠木井”或“出木井”,也稱“運木古井”。

旅遊景點

一、溶洞:
1、慈雲洞:位於石台縣城東5.5公里處的七里鎮緣溪村境內。全長3500餘米,洞內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紛呈,多姿多彩。自1986年開放以來,遊客絡繹不絕。
2、石燕洞:可容數百人,有石似虎肖獅,有石榻,石橙,舊有僧人住此。
3、鴛鴦洞:雙穴相連,左入右出,別有情趣。
4、潮洞:有泉如潮汐,其聲淙淙錚錚如鳴笙簫。
5、響洞:位於七里鎮同心村境內,洞口朝天,深不可測,擲石落洞如雷轟頂,昔日多產鮫魚。由於洞口有一巨石酷似佛手,籠罩洞口,又故名佛手洞。
6、強盜洞:位於縣治西處嶺上,通達楊潭坡下首獅子潭。曲徑通,唐代時為一夥強盜據為大本營,常年劫財掠物,搶掠民女,殺人越貨。周圍幾十里內百姓叫苦不迭。雖屢報官府派兵征剿,均敗北而還。後新任長林縣(石埭縣別名)縣令,設計捨身入洞拜訪盜首,並送去大量酒肉宴請全部強盜。正在洞內飲酒作樂之時,洞外則將早已準備好巨石、生鐵等把洞口封閉了,縣令與眾強盜同歸於盡。從此周圍百姓得以安居,處嶺得以通行。
二、黃岩大峽谷:
位於石台縣城東7公里處的七里鎮緣溪村境內,境內森林豐茂。峭壁摩天、奇花怒綻、珍禽相嬉。其主要景區有慈雲潭、姻緣谷、鳳形山、疊緣泉、求緣瀑、青龍潭、水簾飛雪、黃岩瀑布等。
三、慈雲禪寺:
位於石台縣七里鎮緣溪村境內的慈雲山下的慈雲洞旁。始建於唐,興於宋,毀於清未。寺旁有洞,曰“慈雲洞”,此山、寺、洞在《石埭縣誌》中均有記載,據傳濟顛和尚曾雲遊此山寺,並於慈雲洞中打坐修行。由於慈雲禪寺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四面環山、瑞氣氤氳,歷來素有“山中佛國”之美譽。
四、沈氏宗祠:
位於石台縣城東5公里處的七里鎮緣溪村沈村組,建於嘉慶二年(1798年),座西朝東,總面積400平方米。
五、古橋
1、秀橋:位於七里鎮杏溪村杏溪河中游,殷石公路旁,玉帶式單孔石拱橋,橫跨杏溪河上,長5.5米、高3.5、寬3米,跨徑4.2米,昔為通往永豐、東山村的要橋。
2、永興橋:位於七里鎮三增村排下組,殷石公路旁,長8米、高4米、寬2.5米,跨徑6.5米,昔橋頭有廟、亭,名為“西官廟”或“三門亭”,今已毀。橋南100米處有座“西峰堂”廟。
六、西峰堂廟:
位於七里鎮三增村排下組的永興橋南100米處,據傳杉山南泉寺一和尚顯靈,要在此修築廟宇,故當地百姓自願修建此廟,為求神拜佛者方便,特修建永興橋一座。廟前還有一股泉水從一自然拱形石洞流出,洞水清澈亮麗,甘洌可口。內產鮫魚。據傳,此泉是供求神拜佛者淨身所用。
七、金釵井與娘娘廟
在七里鎮西娥山麓伏虎河與西坑河交匯處,有一泉水井,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金釵井,離金釵井百米處有座與金釵井齊名的娘娘廟。相傳歷史悠久,傳說也美麗動人。雖說歷史上七里戰亂頻繁,金釵井與娘娘廟歷盡風雨,卻一直是遊人不絕,香火不斷。現井水清澈唐亮麗,甘冽可口,老廟已毀。
八、杵嶺涼亭:
位於石台縣城2公里的處嶺頭,古石亭長5米、高壓4.5米、寬4.5米,此涼亭是處嶺古道供人休息之地,東西走向,通風較好,其建造別具一格,似一座單孔石拱橋,寓人潮如流水,從橋孔經過,具有特殊的含意。
九、杵嶺古道:
位於七里鎮西坑組至七里永豐村灣里組,相傳此古道乃一寡婦修建的,路面由一塊塊青石板鋪成,東自西坑,西至灣里,全長約5華里。
十、楊潭古渡
俗稱燈盞渡,縣城2公里處的秋浦河同心村河段。古為徽省、徽池通衢之要渡。南岸渡口平展,北岸岩石峻立,可望不可攀,人稱“鷹科岩”,昔有古柏10餘棵,渡口險要。現為秋浦河鄉村漂流起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