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到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8.33畝(田36.32畝,地52.01畝),人均耕地1.09畝,主要種植烤菸、大蒜、蠶桑、水稻、中豌等作物;擁有林地1,614.4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5畝,主要種植蠶桑、核桃、桉樹等經濟林果。基礎設施
該村截至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4戶通自來水;有24戶通電,有1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5%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戶,分別占總數的79.17%和54.17%;該村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1.00公里;全村共有拖拉機1輛,機車3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戶;建有小水窖16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32畝,有效灌溉率為41.1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0畝。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7.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73萬元,占總收入的39.09%;畜牧業收入14.37萬元,占總收入的38.13%(年內出欄肉豬120頭,肉牛36頭,肉羊115頭,肉禽430隻);林業收入1.11萬元,占總收入的2.94%;第二、三產業收入4.63萬元,占總收入的12.28%;工資性收入1.48萬元,占總收入的3.92%;農民人均純收入1907.00元,農民收入以烤菸、中豌、大蒜、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人,占勞動力的32.14%,在雲南省內務工15人,到省外務工3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烤菸、大蒜、中豌、水稻、蠶桑,主要銷往姚安縣;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19%;該村發展大蒜、中豌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人口衛生
到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24戶,共有鄉村人口84人,其中男性46人,女性38人;其中農業人口81人,勞動力56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75人,漢族9人;該村屬於典型的彝族村,語言交流主要以彝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為主;民間文化娛樂主要以左腳舞為主。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占人口總數的2.3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83人,參合率98.91%;享受低保1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月明國小完小和適中國小,中學生就讀於適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公里,距離中學39公里;到2010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人,其中小學生9人,中學生3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8.5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的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公開和村務公開。基層組織
到2010年底,該村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4人(全部為男黨員);該村團支部設在村委會,有團員5人。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1、交通不便,民眾生產的農產品不能及時運輸出去,而生產生活所需物資不能運進來,人背馬馱仍然是最主要的運輸方式;
2、地理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風險能力差。
發展思路和重點
以市場為導向,以民眾增收為目的,穩定大蒜、中豌種植面積,進一步提高種植水平;不斷擴大核桃種植面積,努力提高蠶桑生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