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教育

哈尼族教育,哈尼族人口 1253952 人(1990 年),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以及瀾滄、鎮源、勐海、景洪、勐臘、新平等縣市。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三種方言。1949 年前,哈尼族教育十分落後,且發展不平衡。分布在紅河自治州南岸的紅河、綠春、元陽、金平,以及元江、河口各縣和西雙版納等邊遠山區的哈尼族,受封建領主的統治,絕大多數沒有讀書識字的權利。以刻木結繩記事,用實物表情達意,社會教育主要通過長輩言傳身教和社會生產實踐進行。

分布在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哈尼族,接受漢文化教育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墨江縣哈尼族聚居的癸能村水癸大寨創辦了國小堂,讀書 10 年以上的哈尼族有 23 人,其中秀才 4 人。20 世紀 10—30 年代,到縣城讀簡易師範或中學的哈尼族有 40 餘人,其中 3 人分別升入省立中學、師範和昆明講武學堂。30—40 年代,哈尼族聚居的補乾村開辦了國小,哈尼族與漢族雜居的 4 個村各辦了 1 所國小。1944—1948 年,10 余名中共黨員和進步教師到墨江中學任教,從事革命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哈尼族教育得到發展。1956 年,墨江縣有小學生 12917 人,其中哈尼族 6961 人,占 53.8%;有中學生 757 人,其中哈尼族 90 人,占 11.8%。1957 年政府為哈尼族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並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試驗推行。1958年,中央民族學院開設哈尼語文專業,培養哈尼族的語文專業人才。1978 年以來,國家對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河口、屏邊等縣的 10 余萬農村哈尼族小學生實行全部免費入學,並發給定期和臨時補助金,中學生實行食宿包乾。在交通不便的邊遠民族村寨開辦了 17 所寄宿制民族中學和 300 個半寄宿制民族高小班,興建紅河州民族師範學校,並在師範專科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普通中學開設民族班。1986 年,墨江縣有中學 9 所,在校少數民族中學生占 66.5%,少數民族教師占 40%。80 年代末,哈尼族地區已基本實現縣有完中,鄉、村有國中、國小。1988 年,雲南省各級各類學校有哈尼族在校生 19 萬餘人。其中研究生、大學生、中專生 2 千餘人,中學生、職業中學生近 3 萬人,小學生 16 萬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