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景哈鄉原稱為徹里路地。明隆慶四年(1570)名景哈,是土司制度下的一個勐級行政單位,屬版納景洪。清沿明制,設團正,歸普思沿邊行政總局之第四分局。民國18年(1992)屬車裡縣之勐罕區轄。1953年1月,屬版納景洪勐罕辦事處轄。1984年5月7日,從勐罕公社劃出一、七兩個大隊和二、六、八等三個大隊的部分生產隊建立曼洪區。1988年2月,曼洪區改為曼洪哈尼族鄉。1990年政府遷至景哈村附近,並更名為景哈哈尼族鄉。
行政區劃
至2005年,全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5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706人,其中哈尼族占62%,傣族占27%,布朗族占1.4%,其他民族占9.6%,人口自然增長率6‰。
景哈哈尼族鄉是1984年5月從勐罕公社劃分出來成立曼洪區,1988年2月區鄉體改成立曼洪哈哈尼族鄉,1990年鄉政府搬遷至景哈村所在地,同時更名為景哈哈尼族鄉。全鄉轄景哈、莫南、壩那、戈牛、搭亥、土魯6個村委會,49個村寨,駐有橄欖壩農場第三、第四作業區和10個市直屬單位。
地理環境
是景洪市唯一的哈尼族鄉。地處市境東南部,距市府允景洪城陸路、水路分別為29公里和42公里。東隔瀾滄江與勐臘縣關累鎮相望,西與勐龍、嘎灑兩鎮相連,南至南阿河中心河道為界與緬甸一衣帶水,國境線長達34公里,北與勐罕鎮毗鄰,東南北三面被瀾滄江、南阿河環抱形成狹長的葫蘆島狀。轄區總面積398.8平方公里,山區面積達392.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8.5%,僅有鄉政府所在地周圍面積為6平方公里平壩,占總面積的1.5%;是典型的山區鄉。轄區境內平均海拔600餘米,最高峰為臥馬漢峰,海拔1470米,最低海拔為243號國界樁處(瀾滄江與南阿匯流處),海拔為485米。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2.5℃,最高氣溫39.7℃,最低氣溫5.4℃;年均日照1692.7小時;年均降雨量1336.6毫米;濕度80.82%,全年形成明顯的乾濕兩季(5~10月為濕季)。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已利用土地面積30萬畝,占總面積的50%。森林覆蓋率達77%。
水資源
屬瀾滄江水系。全鄉水資源擁有量為1.9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億立方米。
旅遊資源
景哈鄉轄區內可開發的旅遊資源比較豐富。
1、轄區內擁有2個溶洞,一個是戈牛溶洞,洞內景點豐富,景觀奇特,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一個是巴勒原始白骨洞,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2、我鄉森林資源豐富,有7000畝的臥馬漢原始森林,還有豐富的中草藥植物,可以充分體驗原始森林的韻味。
3、境內溪流縱橫,中緬界河南阿河具有很高的邊境游開發價值。
4、山區哈尼山寨風情和民風民俗及民族節日(哈尼族的“嘎湯帕節”、“耶苦節”,傣族的“潑水節”)有待開發。
人口民族
全鄉總人口15216人,其中農業人口14631人,占96.00%。有哈尼族、傣族、漢族、布朗族、彝族、基諾族等11種民族,其中哈尼族占全鄉人口的61.00%,為主體民族;傣族占27.00%;布朗族占1.40%;其它民族占10.60%,人口自然增長率7.04‰。
經濟情況
2008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實現2.78億元(按現行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80萬元;全鄉農林牧漁總產值15350萬元,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1.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71.00元;農民人均有糧301千克;
景哈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資源優勢在橡膠產業、南藥產業和熱帶高中檔水果產業的發展中得到充分體現。2008年全鄉橡膠面積達24.80萬畝(開割面積10.20萬畝),人均橡膠面積達12.00畝以上,乾膠產量8790.00噸,橡膠產值15200.00萬元;成為景洪市的橡膠種植大鄉,走出了一個以橡膠為支柱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道路,為全鄉農民致富奠定了基礎。以砂仁種植為主的南藥產業在市場價值日益提升的前提下,產品數量和質量逐年改善,種植面積達2420.00畝,產量達到49.30噸。以沿江一帶熱帶水果基地為代表的景哈水果品牌效益逐步產生了較大影響,所產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澳洲堅果、東柿早、荔枝、甘蔗等。
2014年全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7億元,同比增長4%;人均生產總值2.12萬元,同比增長2.8%。實現第一產業產值2.51億元,同比下降1.2%;第二產業產值0.28億元,同比增長29%;第三產業產值0.68億元,同比增長17.4%,三次產業比重為72.3:8.2:1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3億元,同比增長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41億元,同比增長1.5%。農村信用社存貸款餘額3.27億元和1.4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4%和1.02%。農民人均純收入12188元,同比增長4%。
第一產業
2014年全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9294畝(主要以玉米和稻穀為主),總產量300.36萬公斤,與去年相比分別減少23.8%和30%。其中:大春作物種植面積7130畝,產量234.42萬公斤;小春作物2164畝,產量69.98萬公斤,由於橡膠、香蕉和堅果等產業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隨之減少。鞏固橡膠支柱產業。全鄉現有民營橡膠25萬餘畝。其中開割16.82萬畝,年乾膠產1.92萬噸,產值1.88億元,與去年相比,分別增加3.7%、5.7%、-28.1%,因全球經濟不景氣,橡膠產值減少近三成。完成全鄉1.5萬畝的環境友好型膠園示範建設,提高植膠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生態茶園建設。投入30餘萬元,發放有機肥440噸,安裝殺蟲燈50盞,完成1000畝的中低產茶園改造工程
扶持規模生豬養殖戶1個、規模蛋雞養殖場1個、規模養羊戶6戶、規模養牛戶2戶。養殖業迅速發展,生豬存欄5274頭,出欄1582頭;牛存欄192頭;家禽存籠6.6萬隻,出籠5.3萬隻;全鄉水產面積589.9畝,產量353.9噸。特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在鞏固橡膠支柱產業地位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調產業結構,發展其它特色產業,改變單一產業現狀,降低單一產業風險,實現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引進龍頭企業,扶持、培育種植大戶,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一是繼續推進“堅果之鄉”建設工程,幫助提升高寒山區致富工程,今年累計發放全額補助堅果樹苗13.67萬餘株,新增種植面積6800餘畝,輻射帶動15個村小組,現全鄉堅果種植面積已達23000餘畝。二是盤活其他產業。在打造“堅果之鄉”的同時,逐步擴大以石斛、砂仁、魔芋、牛、羊為主的林下產業經濟形式,
特色產業
1、橡膠產業:膠園面積達247550.00畝,開割面積102050.00畝,乾膠產量達8790.00噸。
2、蔗糖產業:甘蔗(水果甘蔗)播種總面積200.00畝,總產量達800噸。
3、澳洲堅果:種植面積達5000畝。
社會情況
文化教育
全鄉有中學1所;國小1所。在鞏固“普九”成果的基礎上,大力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教學條件建
全鄉有文化站1個,文藝表演隊一支;網咖3家;音像出租店3家;電子遊戲室5家;打字複印室2家;12塊籃球場。2008年進行了全鄉性的文藝匯演一場;開展30年改革開放,20周年“鄉慶圖片”展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鄉人民民眾文娛生活。教育教學條件建設逐年加強,教學質量穩步上升。集中辦學有新突破,國小從20個教學點整合為16個,其中完小5所;貫徹落實“兩免一補”政策,中國小享受率100%;加強“控輟保學”工作,在校生3343名,其中中學生845名。中學入學率100.00%,國小入學率99.7%,中、國小輟學率分別控制在2.5%和0.2%以內。
基礎設施
1、集鎮建設。加快集鎮建設步伐,集鎮建設初具規模。完成了中心廣場、給排水、電網、街道綠化照明
等工程建設,投資 350 萬元的中心集貿市場投入使用。
2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鄉49個村寨實現村村通路,48個村寨通電,46個村寨通水,49個村寨通電話,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8%。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小二型水庫兩座,農田水利設施36件,水利化程度27.8%。
衛生
有衛生院1個,如今已開設內科、兒科、婦產科、外科、檢驗科、B超室等六個臨床科室及輔助科室,共有醫務人員42名,病床位50張。住院部現已投入使用,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積極開展婦幼保健、疾病預防控制、愛滋病宣傳、衛生監督等工作,瘧疾發病率比上年下降80.00%,全民健康狀況進一步得到改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率達100.00%,切實解決了農民看病就醫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