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政第十七

哀公問政第十七

《哀公問政第十七》出自三國時期魏國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王肅的《孔子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此章內容主要講儒家的施政原則,如五達道、三達德、治國九經、誠、擇善固執等。

作品原文

哀公①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者,猶蒲盧③也,待化以成,故為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禮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④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⑤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也。”

孔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

公曰:“政其盡此而已乎?”

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⑥也,來百工也,柔遠人⑦也,懷諸侯也。夫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⑧兄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⑨,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公曰:“為之奈何?”

孔子曰:“齊潔盛服⑩,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財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篤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廩稱事,所以來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綏遠人也。繼絕世,舉廢邦,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治天下國家有九經,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跆,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於上,民弗可得而治矣。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不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不順於親,不信於友矣。順於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於善,不誠於身矣。誠者,天之至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夫誠,弗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之所以體定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公曰:“子之教寡人備矣,敢問行之所始?”

孔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之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而民貴用命。民既孝於親,又順以聽命,措諸天下無所不可。”

公曰:“寡人既得聞此言也,懼不能果行而獲罪咎。”

作品注釋

①哀公:魯哀公,姓姬名蔣,“哀”為諡號。

②布在方策:記載在木板和竹簡上。方:書寫用的木板。策:竹簡。

③蒲盧:舊註:“蒲盧,蜾蠃也,謂土蜂也。取螟蛉而化之以為子,為政化百姓,亦如之者也。”一說指蘆葦,性柔而生長快速。

④達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守的道理。

⑤困:困苦,阻塞。

⑥子庶民:以平民百姓為子。

⑦柔遠人:厚待遠方來的人。

⑧諸父:指父輩的族人,如叔伯等。

⑨報禮重:回報的禮重。

⑩齊潔盛服:齋戒沐浴,使身心潔靜,身穿盛服。齊:通“齋”。

爵其能:給有能力的人加官晉爵。

官盛任使:官吏很多,聽憑差遣。舊註:“盛其官,委任使之也。”

日省月考:每天省察,每月考核。

綏遠人:安撫邊遠地方的人民。綏:安撫。

舉廢邦:復興已經沒落的邦國。

豫:事先準備。

疚:慚愧。

不順於親:不聽從父母的教導。

誠之:按誠去做。

從容:安閒舒緩,不慌不忙。中道:合乎道。

作品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治國之道。

孔子回答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方略,記載在簡冊上。這樣的賢人在世,他的治國措施就能施行;他們去世,他們的治國措施就不能施行了。天之道就是勤勉地化生萬物,人之道就是勤勉地處理政事,地之道就是迅速地讓樹木生長。政治,就像土蜂取螟蛉之子化為自己的兒子一樣快速,得到教化就能很快成功,所以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得到人才。選取人才在於修養自身,修養道德要以仁為本。仁,就是具有愛人之心,愛親人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愛親人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就產生了禮。禮,這是政治的根本,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能不侍奉父母;要侍奉父母,不能不了解人;要了解人,不能不知天。天下共通的人倫大道有五條,用來實行這五條人倫大道的德行有三種。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這五條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種品德,是天下共通的道德。實行這些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有的人天生就知道,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有的人經歷了困苦才知道,最終都知道了,這是一樣的。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為了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強去做,最終成功了,都是一樣的。”

哀公說:“您說得太好了,達到極點了,但我實在鄙陋,不足以成就這些。”

孔子說:“喜歡學習近於有智慧,努力實行近於有仁心,知道恥辱近於有勇氣。知道了這三者,就知道了如何修身;知道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人;知道如何治理人,就能完成治理國家的事情了。”

哀公問:“治理國家的事到此就完了嗎?”

孔子說:“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親愛親人,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重賢人就不會困惑,親愛族人叔伯兄弟就不會怨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會迷惑,體恤群臣士人的回報就會更加厚重,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努力工作,招納百工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之人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人就會敬畏。”

哀公問:“怎么做呢?”

孔子說:“像齋戒那樣穿著莊重的服裝靜心虔誠,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就是修養自身的原則。驅除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就是尊重賢人的原則。給有才能的人加官晉爵,給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一致,這就是讓親人更加親愛的原則。官員眾多足供任使,這就是勸勉大臣的原則。真心誠意地任用,給以豐厚的俸祿,這就是獎勸士人的原則。勞役不誤農時,減少賦稅,這就是愛民如子的原則。每天省察,每月考核,付給的工錢糧米與工作業績相稱,這就是獎勸百工的原則。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善行的人而憐惜能力差的人,這就是優待遠客的原則。延續絕嗣的家族,復興廢亡的小國,治理禍亂,扶持危弱,按時接受諸侯朝見聘問,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就是安撫諸侯的原則。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原則,實行這些原則的方法只有一個。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無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準備,語言就會順暢;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出現困窘;行動先有準備,就不會愧疚;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阻礙不通。在下位的人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民眾。得到在上位人的信任是有規則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規則的,不能讓父母順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讓父母順心是有規則的,反省自己不真誠,就不能讓父母順心。使自己真誠是有規則的,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使自己真誠。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如果有誠心,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從從容容就能符合中庸之道,這是聖人表現出來的形象。真誠的人,就是選擇好善的目標執著追求的人。”哀公說:“您教給我的方法已經很完備了,請問從什麼地方開始實施呢?”

孔子說:“樹立仁愛從愛父母開始,可以教民眾和睦;樹立恭敬從尊敬長輩開始,可以教民眾順從。教人慈愛和睦,民眾就會認為親人是最寶貴的;教人恭敬,民眾就會認為服從命令是最重要的。民眾既能孝順父母,又能聽從命令,讓他們做天下的任何事情,沒有不行的。”

魯哀公說:“我既已聽到了這些話,很害怕不能果斷地實行而犯錯誤。”

作品評析

“哀公問政於孔子”章,是由《禮記·中庸》改寫而來,當中用“哀公問”作銜接,似更合理,彼此可參看。內容主要講儒家的施政原則,如五達道、三達德、治國九經、誠、擇善固執等。

作者簡介

王肅(195---256),字子雍,東海郡郯 (音tán,今山東郯城西南) 人。三國魏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曾遍注群經,對今、古文經意加以綜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借鑑《禮記》、《左傳》、《國語》等名著,編撰《孔子家語》等書以宣揚道德價值,並以身為司馬昭岳父之尊,將其精神理念納入官學,其所注經學在魏晉時期被稱作“王學”。主要官銜為中領軍,加散騎常侍。由於他的卓著功勳和特殊地位,死後被追贈為衛將軍,謚稱景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