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從東來

和風從東來

我國古詩獨標“抒情言志”之說,因此,即使是寫景之作,也要帶上“情志”的色彩。劉勰所謂“神與物游”、“情以物遷”,“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文心雕龍》)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純粹的寫景詩,則出現得較晚。大約到了漢魏之際,湖、海、山、林才逐漸從傳統的“比德”說中解脫出來,得到了詩人較為客觀的審美[1] 觀照,從而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寫景詩。劉楨的這首獨具風神的清新小詩,就是這種寫景詩的濫觴之一。

作品全文

和風從東來,玄雲起西山。

夜中發此氣,明旦飛甘泉。

作品鑑賞

詩人大約是在一派“和風”中,呼吸到了詩之氣韻。不過,還得畫上一片夏夜暗青色的天穹,添上幾重悶熱的炎氣,還有樹間凝然不動的葉影,和詩人室外踱步時的幾分煩躁。然後,“和風從東來”,便格外令人感到一種愜意的清爽。它從平遠的田野上來,衣衫窸窣地穿過樹叢,正像一位企盼已久的故人,不知不覺間已來到人身邊。這正是詩之首句所蘊含的美好的意境。轉身再看西天,夜色腺朧的西山那邊,卻正悠悠地升起淡墨色的雲峰——仿佛與“和風”約好似的,那邊一“來”,這邊亦隨之啟程。此刻,四野是一片寧靜,空中想必還有繁星的閃爍。本來是晴好的炎暑,忽然有此“風”、“雲”之氣的交會,便造成了夏夜難逢的喜兆——看來,明朝是定要下雨的了。但倘若就這樣表述,未免少了一些韻味。詩人的描述則要精妙得多:“夜中發此氣,明旦飛甘泉。”他透過夜間的“和風”和“玄雲”,仿佛早已置身於“明旦”的一派清涼世界之中:“荷荷”的雨聲,在耳邊;空濛的山影,在窗外;瓦檐下、樹叢間,正掛下一條條、一縷縷清亮的水流,正如一股股清泉,從高崖上飛灑而下。這景象自然是詩人的“懸想”,但它又非常逼真、清新,宛如是一幅剛剛作成,水墨都還淋漓著的畫。

這首詩的特色,在用語自然,氣息清新,又不著一點色彩,那渾成之態幾乎就與“和風”、“甘泉”一樣。倘若隱去作者之名,人們一定不會猜到,它竟出自詩風剛勁挺拔、注重氣勢的劉楨之手筆。或許,它倒更接近寫過“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的陶淵明的風格。兩者在清淡、平遠上,十分相似。可見,建安詩人的創作成就是多方面的,即以寫景詩來說,也為後世開了境界。

作者簡介

劉楨(?~217)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幹。東平(今屬山東)人。父劉梁,以文學見貴。建安(196-220年)中,劉楨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與曹丕兄弟頗相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為小吏。後染疾疫而亡。劉楨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4卷、《毛詩義問》10卷,皆已佚。明代張溥輯有《劉公幹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