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白芍藥、桂各二分(0.6g),厚朴、甘草、乾薑、白朮各一兩(30g),人參、茯苓各一兩半(45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現代用法:上為粗末。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薑3片,大棗1枚,煎至90ml,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用
益氣養血,解表散寒。
主治
血氣虛弱,外感寒邪,身體疼倦,壯熱惡寒,腹中絞痛,鼻塞頭昏,痰多咳嗽。大便不調。
附註
本方能益氣補中,健脾養胃,養血斂陰,溫中散寒。(《中國人參方集》)
附方
名稱:和解湯
組成:炒白芍、鬱金、茯苓各15g,白芥子3g,荊芥、蘇子各9g,柴胡、花粉、炙甘草各6g
用法:水煎服,取汁500ml,1日1劑,分次服,2周為1療程
主治:因肝氣橫逆犯胃之噎膈
出處:《石室秘藏》
功用:疏肝利膽、行氣止痛
名稱:和解湯
組成:羌活、防風、人參、川芎各一兩,乾葛、升麻、甘草、白芍藥各五錢
用法:銼散,每服三錢,加荊芥、生薑、大棗,清水煎服,無汗加麻黃,咳嗽加杏仁、枯粳、五味子
主治:小兒感會寒邪,壯熱煩躁,鼻塞多涕,驚悸自汗,肢體疼痛,及疸疹已發未發,或三日前後起發遲者
出處:《證治準繩》
功用:解表,和中
名稱:和解湯
組成:麻黃(去節取頭末)、綠豆(取生粉,隔紙焙熱)各七分
用法:研為細末,用鮮蒲公英二兩,乾者七分,條芩、生地各一錢,清水煎,調前藥末。春冬溫服,夏秋涼服
主治:疹已出,遍身形如蠶種,色黑黯,皮肉僵硬,十死一生者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功用:清熱,解毒
名稱:和解湯
組成:柴胡、半夏各6g,黨參3g,黃芩、黃芪、防己、白朮各6g,生薑3片,大棗3枚,燈心、竹葉各6g,甘草3g
用法:水煎兩次,每次煎成50~100ml,分3次服之
主治:急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
出處:《李風林自擬方》
名稱:和解湯
組成:柴胡、半夏、丹皮、黃芩、梔子各10g,川貝母5g,玄參、連翹、生牡蠣各15g
用法:上藥濃煎200ml,每日服4次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出處:《中醫雜誌》1988年第3期
功用:透邪清里,調和營衛
名稱:和解湯
組成:柴胡12g,白芍9g,枳實6g,大黃6g,黃芩9g,半夏9g,生薑15g,大棗4枚,金錢草24g,滑石12g,雞內金12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二次服
主治:慢性膽囊炎
出處:《岳美中經驗方》
功用:和解少陽,瀉下熱結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簡明方劑辭典》:“和解湯:《雞峰普濟方》治血氣虛弱,外感寒邪,身體疼倦,壯熱惡寒,腹中癘痛,鼻塞頭昏痰多咳嗽,大便不調等症方。白芍藥、桂各二分,甘草、乾薑、白朮、人參、茯苓各兩。為粗末,每服二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去渣服。按:此乃桂枝湯合理中湯加味方。適用於中氣虛寒兼營衛不和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