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鄉

和合鄉

和合鄉位於縣南部,西南瀕鄱陽湖,距縣城13公里,面積72平方公里,人口2.90萬。農業以棉花、水稻為主,菊花、金銀花的種植與加工初具規模。副業以漁業生產為主,漁業捕撈產量列全縣前茅。

基本信息

鄉情簡介

和合鄉,位於都昌縣縣境南部,以詹姓人口居多,杜、劉、於、熊、曹姓人口次之。鄉政府駐地在和合集鎮,交通便利,20分鐘可達縣城,1.5小時可達九江、景德鎮等地。迄今為止,全鄉修建公路35條,長56公里,其中水泥路11條,約18公里,所有村委會和95﹪的自然村都通有公路。全年氣侯冬暖夏涼,年均17℃,年無霜期約為262天,年均降水量1472毫米,多集中於4至6月,梅雨季節常有陣風暴雨。古蹟有雙峰山頂醉仙石、黃金咀上太子廟、宋朝小磚窯遺址等。

歷史沿革

元代,都昌縣下設49都,置都昌二都(縣以下改鄉為都,改里為圖,各地基本以“都”為鄉鎮,以“圖”為村級),一直到民國,均以“二都”稱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設平塘鄉、雙峰鄉、橋嶺鄉、濱湖鄉。
1954年四鄉合一,設和合鄉,取“和平合作”、“大和大合”之意。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和合鄉與大沙鄉合併為大沙公社。
1962年,和合從大沙公社分出,成立和合公社。
1968年和合再次併入大沙公社。
1973年,和合與大沙又一次“分家”,為和合公社。
1983年全國統一取消“公社”稱謂,恢復“鄉”名稱,仍稱和合鄉至今。

行政區劃

全鄉轄10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是:南溪、義公、田畈、黎明、雙峰、濱湖、橋嶺、黃金、青龍、大前。一個居委會是:和合居委會。

特色農業

農業以棉花、水稻、小麥、油菜為主,農副產品有大豆、花生、紅薯、小米、蕎麥等。特色農業有菊花、金銀花,其種植與加工初具規模。副業以漁業生產為主,漁業捕撈產量列全縣前茅。和合黃金嘴(鄱陽湖)水域盛產的銀魚最為名貴,是宴席上的珍品,馳名中外,它與太湖等地回遊型銀魚不同,屬定居型,它形如玉簪,體長約兩寸,肉質細嫩,曬製成銀魚乾味道異常鮮美,營養價值很高。尤其是紅眼銀魚,早在唐朝就成為珍貴的貢品。水產品主要有鰱魚、草魚、青魚等,另外還有钁魚、鯰魚、螃蟹等名貴水產品,水產品總量每年約4780噸。

經濟狀況

和合鄉經濟主要由種植和外出務工構成,同時還有漁業、畜牧業、加工運輸業等。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3790萬元(農業2180萬元,工業7750萬元,第三產業1860萬元),財稅收入107萬元,外出務工人員從多,和合牙醫分布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勞務收入巨大,人均收入2470元,勞務收入約占60%。

教育衛生

2006年和合鄉有新建中學1所,教師58人,在校學生927人;中心國小1所(下轄11個村小)教師114人,在校學生2804人。鄉衛生院1個,村級醫務所12個,現在醫生41人,病床6張,衛生院新址占地約15畝,已建好主樓和配套設施,可望在今年底投入使用。

歷代名人

歷代名人有:元末何野雲,為陳友諒軍師;庵前村詹舒芬,進士及第;詹全爵任劍洲知府,為官清正;施恆爭強鬥勝,量港造船,世稱船王;詹錦坤任贛東北蘇維埃副主席,為革命事業,英年早逝。當今名人有地質學家杜楊松,博士生導師;考古學家詹開遜;青年教授曹達鵬、詹紀勛;江西省民間文藝家、九江市作家杜振助;江西省舞蹈藝術家、九江市舞協理事邵愛琴。

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和合鄉

和合鄉 任家莊、新社、土社、南陀腰、張家山、和合、豆坪、鐵頭、西山、呼延山、南割氈、楊家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