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補瀉法

呼吸用於配合補瀉之外,又用於配合候氣和催氣。 在進針、出針時配合呼吸,可減輕針刺的痛感。 二、在操作過程中,配合腹式呼吸,可促使針感傳導。

[概述]

呼吸補瀉,出自《素問·離合正邪法》:“吸則內針,無令氣忤……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呼盡內針……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是指當病人吸氣時進針、轉針,吸氣時退針,為瀉法;相反,當呼氣時進針、轉針,吸氣時退針,為補法。元明以降,歷代醫家在《內經》理論基礎上,又有發展,在呼吸調息方法的套用上,高武主張病人自然呼吸;《明堂》、《濟生拔萃》卻主張“使然呼吸”;《醫學入門》則認為自然呼吸與使然呼吸當隨機套用。另外,亦有呼吸配合提插和左右轉針。如左轉配合呼氣,右轉配合吸氣等。呼吸用於配合補瀉之外,又用於配合候氣和催氣。如緩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於針感的傳導。在進針、出針時配合呼吸,可減輕針刺的痛感。

[操作方法]

病人自然呼吸,以鼻吸氣,口呼氣,在呼氣時進針,得氣後在吸氣時出針,為補法;以鼻呼氣,口吸氣,在吸氣時進針,待針感消失後,在吸氣時將針拔出,為瀉法。

[臨床套用]

一、本法常配合提插、捻轉、徐疾等手法套用。
二、在操作過程中,配合腹式呼吸,可促使針感傳導。
三、減輕針刺疼痛。

[注意事項]

一、本法操作需醫患配合,施術前應告訴患者方法,以利合作。
二、醫者自始至終應手不離針,全神貫注,心針合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