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噫嘻成王 ,既昭假爾 。
率時農夫 ,播厥百穀。
駿發爾私 ,終三十里 。
亦服爾耕 ,十千維耦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噫嘻:感嘆聲,“聲輕則噫嘻,聲重則嗚呼”,兼有神聖的意味。成王:周成王。
⑵昭假(gé):猶招請。昭,通“招”;假,通“格”,義為至。爾:語助詞。
⑶時:通“是”,此。
⑷駿:通“畯”,田官。私:一種農具“梠(sì)”的形誤。
⑸終:井田制的土地單位之一。每終占地一千平方里,縱橫各長約三十一點六里,取整數稱三十里。
⑹服:配合。
⑺耦:兩人各持一耜並肩共耕。一終千井,一井八家,共八千家,取整數稱十千,結對約五千耦。
白話譯文
成王輕聲感嘆作祈告,我已招請過先公先王。
我將率領這眾多農夫,去播種那些百穀雜糧。
田官們推動你們的耜,在一終三十里田野上。
大力配合你們的耕作,萬人耦耕結成五千雙。
創作背景
這就是一首反映春天祈谷的詩。此詩的產生時代,歷來爭議較大,一說是在周成王時期,一說是在周康王時期,這爭議主要是因對“成王”和“昭假”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
關於“成王”,毛傳認為是“成是王事”,鄭箋認為是“能成周王之功”,後人因而認為詩“作於康王之世”(何楷);但大多數人認為成王是生號而非死謚(馬瑞辰、王先謙、王國維、郭沫若)。關於“昭假”,有人認為只能用於神靈(王先謙),因而昭假的對象是上帝或先公先王,詩系“春夏祈谷於上帝也”(《毛詩序》);但也有人認為昭假也可用於生人,詩為成王藉田典禮時昭告臣民之辭(袁梅、王宗石)。經過《詩經》與出土西周青銅器銘文中“昭假(邵各)”用法的比勘,發現昭假確實是用於神靈的,但“祈谷和藉田典禮時昭於上帝”和招請先公先王應不矛盾,因為“藉田之谷,眾神皆用,獨言帝藉者,舉尊言之”(《周禮》賈公彥疏)。近人也有主張詩雖寫成王藉田,但口氣卻是成王的近臣向農官傳達再由農官向農奴發令(孫作雲、郭沫若、高亨)。
根據《國語·周語》等記載,藉田典禮分為兩部分:首先是王在立春或立春後之“元日”(吉日)行裸鬯(灌香酒祭神)祈谷之禮,然後率官員農夫至王之“藉田”行藉田禮,象徵性地做親耕勸農之舉。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敘述了周王祭畢上帝及先公先王后,親率官、農播種百穀,並通過訓示田官來勉勵農夫努力耕田,共同勞作的情景。
全詩八句,分為四、四兩層。前四句是周王向臣民莊嚴宣告自己已招請祈告了上帝先公先王,得到了他們的準許,以舉行此藉田親耕之禮;後四句則直接訓示田官勉勵農夫全面耕作。詩雖短而氣魄宏大。從第三句起全用對偶,後四句句法尤奇,似乎不對而實為“錯綜扇面對”,若將其加以調整,便能分明看出:
駿發爾私,亦服爾耕;
終三十里,維十千耦。
則駿和終、亦和維字隔句成對;其它各字,相鄰成對。此種對偶法,即使在後世詩歌最發達的唐宋時代,也是既頗少見,又難有如此詩所見之自然。
需要略加討論的還有“駿”字。上文由“終”字比勘,“駿”當是名詞。又以金文對照,“凡典籍中的‘駿’字,金文均作‘(左田右允)’”(於省吾);“畯,……契文、金文均從田從允,允、夋之異在足之有無,實一字也”(李孝定)。可見詩中“駿”字,實指田唆即農官,為“畯”字之通假無疑。
總之,《周頌·噫嘻》一詩,既由其具體地反映周初的農業生產和典禮實況,從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又以其突出的“錯綜扇面對”的修辭結構技巧,而具有較重要的文學價值。
名家點評
朱熹《詩集傳》:“此連上篇(指《周頌·臣工》)亦戒農官之辭。”
陳奐《詩毛氏傳疏》:“詩言籍田也。”
方苞《朱子詩義補正》:“《噫嘻》,此命農官遍戒庶民,而不及庶官,即籍禮稷遍戒百姓紀農協功之事也。一歲田功,作始於此,故特為樂歌,籍終奏之。”
高亨《詩經今注》:“這篇是周成王時舉行親耕藉田之禮在宴會上所唱的樂歌,歌辭是告戒農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