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吉林省傑出青年科學計畫資助學者,“長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吉林大學教學教學名師提名獎”榮譽獲得者。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繁殖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奶業協會繁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吉林省畜禽繁殖改良協會副理事長,吉林省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長春養豬協會常務副會長,英國生殖與生殖力學會(Society for Reproduction and Fertility,SRF)會員,亞洲動物生物技術學會會員,《中國獸醫學報》編委,《中國農業科學》、《農業生物技術學報》、《畜牧獸醫學報》審稿人。
個人履歷
1996年擔任日本東京農工大學訪問教授,1999~2000年間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做訪問學者,其間訪問美國密蘇理大學(哥倫比亞分校)並作學術報告,2010年10月美國克萊姆森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94年獲國際豬病學會基金(IPVS-Fund),在第13屆IPVS大會(泰國)報告論文;1996年在第二屆亞洲動物生物技術學術研討會上大會報告論文。
主要成就
從事動物繁殖研究二十餘年,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子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15項,參加完成國家、省部級或國際合作課題10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90餘篇。20世紀80年代在國內最先進行火雞的內分泌、精液生理、精液冷凍保存及人工授精研究。90年代在國內外首次系統地研究了北京黑豬從出生至初情期全過程中生殖激素濃度變化規律、卵巢發育規律及其與激素變化的相互關係,在國內首次建立了豬垂體細胞無血清培養系統,研究了初情期前不同日齡母豬垂體細胞促性腺激素分泌及其對GnRH的反應能力。作為參加人,完成軍隊“八五”攻關課題牛、豬卵母細胞體外成熟和體外受精研究,1993年在獲得國內首例AI+IVF-ET一胎雙犢。1999年以後進行了牛腔前卵泡體外培養的研究,在國內首次利用無血清培養系統成功地將牛的腔前卵泡培養成有腔卵泡,並對體外培養的腔前卵泡超微結構,激素、維生素和生長因子對腔前卵泡體外發育的影響等進行了系列研究。同時,利用共培養系統,研究了牛卵泡顆粒細胞與卵母細胞的相互調節。近年來,還研究了牛、豬Figla基因和BDNF基因的克隆及它們對卵泡和早期胚胎髮育的影響;研究了日糧營養水平對初情期前母豬下丘腦-垂體-性腺-子宮軸的影響,包括激素分泌、卵巢和子宮促性腺激素受體和生長因子受體的表達。
主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動物繁殖學》,副主編全國研究生教材《動物繁殖生物技術》,副主編、參編專著或其他教材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