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卿[教授]

(1991) (1988) 台灣大學地理系學士

 周素卿(JouSue-Ching),台灣大學教授。1991年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即任教於台灣大學迄今,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曾擔任系主任的職務。在專業服務部分,曾擔任台灣地區“中國地理學會”第16、18屆理事、第17屆秘書長、及第19屆常務理事。個人的專長與研究興趣,在都市地理部分包括:都市空間發展與規劃、都市更新與再發展、都市政治與政策研究、都市與區域治理、永續城市的地理,在經濟地理學的部分,包括:科學園區的發展與規劃、高科技產業的組織與地域網絡特性、台商在東南亞與大陸的投資與發展,在跨領域的部分,近年開始從事有關智慧生活科技的參與和研究,主要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政策的演進、智慧家庭技術發展的進程、及科技與生活的展示與再現。[1]
編輯本段學術經歷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1991)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碩士(1988)台灣大學地理系學士(1984)[1]
編輯本段研究領域
在都市地理方面,過去十五年來持續地研究台北市的都市政策,並針對新﹑舊市區發展最具關鍵性的發展計畫作深入的經驗研究。在新區的發展上,曾以「信義計畫區」和「南港經貿園區」為例,來探討台北市都市政治與都市發展政策的特性,以及政治機構的組合與運作和都市發展的關係。在舊區的發展上,則曾以歷史分析的角度,剖析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形成過程與特性,以及台北市都市更新空間的形塑如何受到都市更新政策特性與法令的影響。近年來則著重於研究台北的新都市中心—信義計畫區,整合政治經濟學與文化分析的研究取向,探討台北市這個最具全球連結性與象徵性的新都市中心之形塑。另外,由於高層建築,特別是摩天大樓,是全球城市重要的地景象徵及都市形式,作為全球城市最為重要的地景構成,它們已經從一種炫耀式的地產商品特性,轉化成為企業城市的紀念性建築,因此,其生產與再現是都市研究的重要課題。這幾年來也以全球經濟發展脈絡下的三個重要華人城市:台北、香港及上海作為研究區,分析以重要高層建築為構成的華人全球城市之企業地景,及其所引領的都市形式特性。最近三年則在研究台北、香港、上海、北京、東京、首爾/仁川等幾個東亞城市之都市大型開發計畫,企圖透過分析這些都市大型開發計畫的開發類型、開發概念與發展特性,來探討這些東亞城市在全球城市競爭中都市發展的政策重點與對全球城市的想像,及其都市治理形式的特性,乃至更廣泛的都市變遷,並試圖以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化與全球城市發展的視角,發展東亞城市比較研究的理論與分析架構。在經濟地理的部分,自1998年至2000年中曾著力於跨界投資的研究上,主要透過跨領域及與企業的合作,研究東南亞與大陸台商的跨界生產網路,訪問過三百多家在東南亞與大陸的台商(資)企業。目前已發表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國際化歷程與地域組織網路的建構方面。首先,透過大型電子業台商在馬來西亞的投資經驗為例,來說明新興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對外投資的特性,特別是其在供應鏈及生產管理的在地化經驗,以及這種以跨國界生產為基調的海外投資軌跡,所促成的台灣企業在全球化歷程下所成就的企業成長與具體的國際化經驗。此外,並透過不同類型產業台商在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越南投資的比較分析,以及台商在東南亞與大陸的綜合分析,來具體說明台灣企業在移地的(也就是海外的)地域生產網路的移植與建構上之模式與組織知識學習上的具體特性。在智慧生活科技的研究方面,主要是探討先進國家、以及和台灣具競爭地位的國家,發展「智慧化居住空間」的當局政策重點與目標、學術研發的進程以及產業發展特性,以瞭解台灣在此領域的競爭力及發展潛力。並從國際的發展經驗,瞭解這些國家如何考量社會需求,以及以透過甚麼樣的政治經濟措舉來滿足社會人口及產業的變遷趨勢。其次,也針對近年來台灣島內外宣達所謂智慧生活(smartliving)或智慧住家(smarthome)概念最知名且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展示屋與模擬住家空間之實驗屋,進行初步的分類與解析,探討這些展示屋或實驗屋如何再現以及再現了什麼樣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以「家」作為主要想像與技術實踐的空間場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