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潔,海南昌江人氏,海南本土著名學者,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廣告系講師,復旦大學在讀哲學博士,長於文本細讀,同時盡心鑽研繪畫藝術。
主要著作
第一部分:學術著作(譯著)
1.《哲學家與死亡》,(譯文,《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三卷)
2.《關於主體》(譯文,《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三卷)
3.《關於梅洛·龐蒂的一個評註》(譯文,《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五卷)
第二部分:學術論文
1.“高麗相人的預言”與《源氏物語》的結構.周潔.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1:112-115.
2.束縛與庇護——《理想國》“洞穴比喻”中“洞穴”的雙重性.周潔.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15-19.
3.《此在的沉淪與死亡的超越》.周潔.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東方經典講座
由海南大學主辦、楊國良主編的《古典與現代》已經創辦了第四期,力求真正成就“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今年,接受海南大學東方文學史講課任務的楊國良,想到將課程設定與《古典與現代》結合起來,這就成為“東方經典系列講座”的初衷。楊國良教授希望每一位主講者能夠放下外在的名和地位,懇切期待主講者齊心協力,把講座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呈現出來。
海南大學周潔博士生一系列的設問引起與會者關注。他說,我們東方拿什麼來讓自身成為“東方”?經典閱讀中能否形成一種東方傳統和東方經典?我們能把這個問題推進到什麼地步去理解?你究竟怎么去定位它?在這些經典文本應有的高度、廣度和深度中,有哪些鮮活的,有利於走出現代危機的思想資源值得我們去挖掘?這是值得探討的。
部分經典課程
1.你的夢會實現嗎
2.政治的超越與個人的限度
3.《去年在馬里昂巴德》視覺與思索
4.社會學的觀念及其任務
5.社會學研究方法
學生談先生
認識周潔老師是在旅院的L3-305教室,那時的我是旅院服務中心的一名清潔工。每周五下午五七節課後在清潔305教室時,常常會看到幾名學生圍著一名老師在請教問題,再從黑板上殘留的一些板書判斷,這位老師教授的是《大學語文》這一切讓我感到一種親切,年少時曾經熱愛文學,因為這種熱愛我失去了很多,而立之年,雖然心裡認可文學藝術之類對於生存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的觀點,但是始終無法割捨對文學的熱愛,很多次工作之餘,站在教室外傾聽,卻沒有勇氣堂而皇之的跨入教室去感受-------
到了年底,按領導的要求,每個員工都要寫年終總結,這本身不是一件難事,但是我想寫出水平,那日在他答疑完學生的提問正準備離開時,我停住了正在進行地清潔工作,向他請教,他清楚扼要的為我答疑完畢,在確定他沒有不屑的心態後,我又向他提了一個要求:能否下周幫我修改年終總結,他爽快的同意了。
第二周,我在課間蜇入課堂,清楚地記得那堂課的內容是現代詩歌,憑心而論,課的效果不太好,他的知識面寬,學識也深,但是沉穩內斂的性格中缺少詩人那種張揚澎湃的激情,況且這門課不是這個專業的主科,到最後一節課時三分之一的學生心不在焉伴隨著陣陣竊竊私語,而且這種情緒有蔓延的趨勢-------終於他把書一合,提高了聲音:在座的已經在接受高等教育了,如果你們還是把知識分為所謂有用和無用來區別對待,足以說明你們的幼稚,人文學科雖然在世界範圍內在萎縮,但是我相信至少在中國無論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缺少不了它,這節課提前結束,你們反省一下。正在我無所適從之際,他從講台上微笑的向我走來,我的心一陣發熱,置身於這一百多名學生之間,他居然認出了我,我急忙將自己的總結呈送給他------這一次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周潔
如果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平順,那么隨著本學期的結束,一切順理成章的結束了。但那時是我人生最低谷的一段日子,出於賭氣和無奈選擇了這份既繁重又被忽視的工作,本想讓繁重的體力勞動來麻木自己思想卻沒想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從事與自己興趣不相符的工作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煩惱和不安是我當初始料不及的。置身於這樣一種工作氛圍中,身體和精神的重負可想而知,沒有人可以傾訴,只能把淤積的心緒付諸於筆端,而這些需要行家來鑑賞。考慮再三,我撥通了他的電話,他不但同意幫我看稿,還熱情的邀請我參加他組織的“讀書小組”活動,年齡和身份的差別讓我有過猶豫,然而面對他沒有教育歧視的胸懷唯有忘卻自我,全身投入才是最好的回報。第一次小組活動,面對其他同學略顯詫異的目光,他沒有做任何解釋和說明,就開始點評起大家的習作,“沒有技巧盡情盡心類似巴金散文的文風”這是他對我習作的點評,這個點評讓我從心裡流出淚來。這個點評拉近了我與大家的距離。
那是一段忙碌而充實的日子,現在回過頭來看我都無法說清是一種什麼信念支撐著我在生存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始終堅持參加活動。那一年的紅五月,海大人文傳播學院的楊國良老師組織了一次讀書交流活動的演講比賽,周老師安排我參加,由於主持人的疏忽漏掉了我的名字,本來心裡已經放棄了這次機會,但是在周老師的堅持下,作為收尾選手,我還是上場了,那次的演講內容我早已忘卻,在我腦海里始終是我演講完之後周老師特別向在場的師生的介紹:冀青雲是後勤集團的普通員工,雖然她的學生時代早已過去,但是這么多年來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始終保持著良好的人文閱讀習慣,這種精神鞭策著我們這些以讀書教書為職業的人永遠不要停步------後面是掌聲,楊國良老師以一種真誠鼓勵的的神情帶頭連成一片的長時間熱烈的掌聲--------生活中我聽到過許多種掌聲,大多是出於出於禮貌的,而這次的掌聲在我聽來是發自肺腑的,這種掌聲,讓我感到一個人能否被人尊重不在於他的家室、外貌學歷等等這些外在的內容,而在於他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這掌聲讓我覺得曾經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這種掌聲對我來說今生今世也許只有一次。
後來,由於我工作崗位的變動,漸漸的聯繫變得稀少,常常在忙碌後的沉思中想起他們:在所有我師中,他們是最讓我心存感激的,他們對我熱心的幫助,真誠的鼓勵,小而言之,是為我個人,他們希望我能在閱讀寫作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改善心境,大而言之,是為文學事業,作為文學工作者,面對全球人文學科極具萎縮的現狀,他們感到痛心,希望文學事業能後繼有人,那段日子所寫的習作和一些資料我都完好的保存著,每當我倦而無力想放棄這曾經的愛好時,就想起了那天的掌聲,隨即又在振作起精神寫下去了。
文:冀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