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肺癌

周圍性肺癌,是指發生於肺段以下支氣管直到細小支氣管的肺癌。

定義:

又稱肺野型,系指發生於肺段以下支氣管直到細小支氣管的肺癌。臨床症狀出現較晚。
周圍型肺癌是指起自三級支氣管以下,呼吸性細支氣管以上的肺癌。以腺癌、鱗癌多見。

症狀:

1、胸痛是本病早期症狀,局限在胸、肩某一部位,常無壓痛點,輕度胸痛不一定伴有胸膜侵犯,但嚴重胸痛常見於本病晚期,且伴有廣泛胸膜轉移灶。
2、發熱是早期周圍型肺癌的一個症狀,多見於癌灶直徑稍大者(約2厘米以上),與中心型肺癌不同,發熱不是由炎症所引起,使用一般抗炎治療無效,但消炎痛、皮質激素等能暫時退熱,停藥後發熱重現。這是由於癌腫壞死,分解產物被吸收所致。周圍型肺癌的基本徵象主要有分葉征、毛刺征、空泡征、支氣管充氣征、胸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空洞、鈣化等,反映了周圍型肺癌的病理學改變。但這些徵象在同一病例中可能並不同時出現,根據病變的形態大小、邊緣徵象、病變內部特點及鄰近組織的CT表現,對絕大多數的周圍型肺癌可做出診斷。對於少數基本徵象少或者不典型的病例,應對病灶進行CT連續加強掃描,仍不能確定診斷者應行CT導引下經皮穿刺活檢,經支氣管鏡肺活檢或短期內定期複查,以免造成周圍型肺癌小結節病變的誤診和漏診。

診斷標準:

1.X線表現:

①癌瘤早期、瘤體較小,可呈小片狀密度增高影,密度不甚均勻,邊緣不清,極易誤診。
②癌瘤早期,瘤體較小,亦可呈小結節狀。此階段難以確認。若隨訪結節進行性增大有可能識別。
③瘤體直徑達1~2cm者,邊緣多清楚,分葉可不明顯,甚至部分邊緣欠清。積極進行多項檢查可能確診。
④瘤體直徑大於3cm者則呈邊緣清楚之腫塊,密度均勻,無鈣化,呈分葉狀。分葉征雖非肺癌獨有,但仍不失為有價值之徵象。
⑤瘤體邊緣可出現細小毛刺,使其呈毛糙狀,以腺癌多見。
⑥空洞以偏心性,壁厚而不規則,無或少有氣液平面為特徵。但也可見壁薄似囊腫者。
⑦周圍型肺癌晚期可發生肺門、縱隔淋巴結轉移及膈神經受累等。
⑧雙原發肺癌少見。同時發生的雙原發者更為少見。可以同型,亦可不同型。

2.CT表現:

①早期腫瘤呈小結節影,CT發現較常規平片敏感,但定性有困難。結節有無鈣化及密度測量有一定參考價值。
②腫瘤較大常呈分葉狀腫塊,分葉的深淺程度對鑑別良、惡性有一定幫助。
③腫瘤邊緣不規則,常有多發棘狀突起,薄層面掃描有助顯示,其代表腫瘤浸潤性生長。
④腫瘤多呈軟組織密度,其內可有不規則低密度區;增強檢查,低密度區更為明確,其代表瘤內壞死組織。
⑤2%~4%腫瘤發生空洞,內有氣體,洞壁厚而不規則。
⑥直徑小於2cm腫瘤內可見細小充氣的細支氣管影,病理上為瘤組織所包繞的正常或輕度擴張的細支氣管。
⑦少數腫瘤內可有偏心性鈣化,為腫瘤所包繞的鈣化性肉芽組織或腫瘤壞死發生的營養不良性鈣化
⑧腫塊周圍可有血管集中表現,然判斷較難,動態增強CT有助鑑別血管與棘狀突起。
⑨鄰近胸膜出現胸膜凹陷征或胸膜皺縮征,表現為連線腫塊外緣與胸膜間的線狀影,其胸膜端呈小的三角形。
⑩鄰近胸壁受侵,發生骨質破壞,常見於肋骨,局部可出現軟組織腫塊。胸膜受累或發生胸膜轉移時,出現胸腔積液。晚期,發生肺門,縱隔淋巴結轉移和/或顱腦、肝、腎上腺等遠處轉移。

3.MRI表現:

①MRI檢查對肺內小結節的顯示不及CT,僅能發現直徑約1cm以上的結節。
②較大周圍型肺癌常呈分葉狀腫塊,T1加權像為中等信號,強度等於或略高於肌肉,而在T2加權和質子密度像上,信號強度增加,且內部信號常不均勻。
③較大腫瘤中心常有壞死,液化,其T1和T2值均延長。
④對於腫塊邊緣毛刺、棘狀突起、胸膜凹陷征、細支氣管征等細節的顯示,MRI檢查不及CT。此外,由於葉裂、段確定困難,故MRI對於腫塊的定位診斷也不如CT。
⑤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轉移時,MRI檢查易於發現肺門、縱隔淋巴結增大。
⑥當腫瘤侵犯胸壁時,儘管MRI檢查對肋骨破壞顯示有一定限度,但由於腫塊、肌肉、脂肪信號不同而易於發現胸壁受侵。

4.血管造影

肺癌的血管造影檢查主要為支氣管動脈造影,肺周邊部位的肺癌可以有體動脈參與供血。因此,必要時可行其他體動脈造影及肺動脈造影。血管造影可有如下的表現:
①供應腫瘤的支氣管動脈擴張,迂曲。
②腫瘤區域內血管增多。表現為紊亂、走向不定、大小不一的新生血管。
③毛細血管期腫瘤區域可以“染色”,這種染色可能勾畫出腫瘤的整個輪廓,也可為部分區域染色。
④出現支氣管動脈肺-動脈分流。
⑤肺動脈可以出現受壓、包繞等徵象。
血管造影雖然具有一定的特徵,有時難以同炎症等病變鑑別。因此,血管造影不是肺癌的主要診斷手段,而多用了化療灌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