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呂牧石在創作中國畫作品](/img/8/f5d/wZwpmL2ATOwkzN5cD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3Q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呂牧石,原名呂英,號牧石,字子端,生於1923年2月27日,廣西桂林人。其出生於城市貧民家庭,為人樸實忠厚、剛毅正直,自幼喜愛繪畫,因家貧10餘歲時即賣畫以助家用。1941年秋考入桂林美專國畫系第一期,從馬萬里學習中國畫。1944年桂林美專畢業後,即到永福中學任美術教師,1946年在桂林市平樂中學任美術教師,1948年為臨桂兩江潘山同志創辦國民中學籌募建校基金捐獻花鳥、人物、山水畫約四十餘幅,並在衡陽、長沙等地展出。同年秋到長沙與桂林美專同學唐道昌、湖南音專教授林雨禽、袁公亮等人籌辦“東方藝術專科學校”任籌備委員,並為籌募建校基金捐獻作品三十餘幅,1949年春在常德、漢壽等地展出,並加入“中華美術會湖南分會”。同年美術節畫展(3月25日)他畫的《雙孔雀》及與唐道昌合作的《望穿秋水》參加展出,在報上獲得好評。解放後在西江學院 繪畫,1951年秋赴北京在中央美術學院西畫系學習素描,期間從徐悲鴻學習油畫。1952年秋在北京市石景山幻燈推廣站任美工。1953年至1958年在北京西城區新街口電影院任美工。1958年後蒙冤被管制3年,1960年6月北京市前門區法院撤消原判,宣告無罪。1962年回廣西賣畫為生,期間多次在區內舉辦個人畫展。1966年初因在文革運動當中遭受嚴重迫害而不幸離世。
藝術風格
![三峽棧道(牧石未完成之作)](/img/5/a27/wZwpmLwgTO4IDMxATO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k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百代封侯(與龍伯文合作、楊宇雲題款)](/img/1/87b/wZwpmL1ETO5MDM0MT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U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黃山一線天](/img/b/150/wZwpmL3ATN1YjNygD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Q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鷹](/img/0/876/wZwpmLwgzN0kTOwkDO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g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呂牧石畫集](/img/d/302/wZwpmL2MzN4UjMyMT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U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呂牧石的山水作品雄姿壯闊、奇偉險峻,其筆法遒勁蒼健,運墨明暗相宜;其所作草木花果明麗清翠、活色生 香;其所作人物走獸,形神俱到、靈動非常;其書法四體皆精,瀟灑勁健。
![騎驢過小橋](/img/a/682/wZwpmL0cDNykjM4kT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U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遇楊誠遠而作](/img/1/39c/wZwpmLzETM2UDO5Mz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c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呂牧石作品薈萃](/img/d/a0b/wZwpmL1YzN5ETOzQT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U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呂牧石先後師從馬萬里、徐悲鴻兩位海派繪畫大師,但其作品卻與兩位導師的風格大不相同。他的山水作品多有北派山水的風格,這是由於他自小勤於臨摹百千家名家、大師的藝術作品,刻苦研習,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這其中,也融入了他自己剛正、耿直的性格及豐富的人生經歷。他的繪畫作品筆鋒蒼健、氣勢磅礴但又不失秀美,對細節的處理也 很精準。
“(萬里)子婿呂英,生長山水奇麗之鄉,天稟既厚,又得名師指授,宜其所畫山水人物鳥獸之屬,頗有奇氣,迥異凡工,不幸逢多時艱,未得永其天年。” --摘自《馬萬里三代書畫選》虞逸夫序
牧石書論
呂牧石致馬萬里信札書法識記:
![呂牧石書法欣賞](/img/b/636/wZwpmLwgDO0kjN2Qj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Y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頃賜觀大千青城十景神品一冊,初以無山林奇趣,再四讀之,始覺降魔石、 朝陽洞數幅筆精墨妙,氣勢盤礴,不失一代宗匠手筆,上清宮、丈人峰以杜詩、放翁句佐之,使平淡山川成詩境也。
尤記前歲自七星寓所移居政協時,曾見示藤篋中所藏張大千影印畫冊一本,筆墨雄豪,松石奇古,以搬遷忙亂,未得飽餐秀色,今佳箑委叢,未曝曬已三年,不知蠹魚侵蝕否?如暇乞撿示三數日,對目①前擬畫黃山冊當有藉助耳。燈右讀畫後書呈
曼父幾右。
一九六五年四月雨窗牧石
桂林山水雖清麗,究不若岩壑之奇瑰大觀,石本即來一游,適為“植保展覽會”邀去作畫,故未果行。
曼父此游一曠胸臆,在桂作畫必有神來之筆也。八桂風高氣寒,旦暮望自珍攝。智錦得書示謂月①初返邕,故此書候。此呈
曼父左右。
牧石十月一日
牧石軼事
巧當“紅娘”
促成中國著名皮影藝術大師劉季霖與“德順班”的“姻緣”。
“ 我(劉季霖)怎么和“德順皮影社”結下緣了呢?還得從年輕學畫時說起。
![黃山松](/img/1/1ec/wZwpmLyQTM5AzMzMj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Y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山月](/img/8/474/wZwpmLwUjN0gDNxcT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3U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新街口電影院先前有個老美工叫呂牧石,這個人跟徐悲鴻學畫畫,他的國畫和油畫都很好,我就跟他學畫。可巧的是,呂牧石當時在中央美院民間藝術工作室跟著名皮影藝術家路躍峰(‘德順班’領班)的兒子路景達是同事。呂牧石知道我愛這皮影,就介紹我跟路景達認識,後來就算‘代師收徒’,名義上他是我師兄,實質上就是我師傅。”
--摘自新京報2004年6月1日版《京城“皮影劉”:心影相隨的傳奇人生》張悅 徐萬濤編輯
“百虎宴”
![刺破青天鍔未殘](/img/1/11e/wZwpmL0EDN5kzM3ATO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k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64年前後,我曾師從馬萬里先生習畫,當時馬老師一個人住在民權路108號區政協大院後面的一幢小樓上。一天,一個中年人出現在馬老師的畫室里,有著南方人的中等個子,面容清廋。他就是馬老師的女婿呂牧石先生。
那時我和呂先生接觸也不算多,只知道他單獨住在後面那幢兩層樓的一個拐角處中間的一間不足十二平方的屋子裡。他從何而來,做什麼工作,我一概不知,不過他肯定是一位無業者。
當時,他曾讓我和他一道合作製作一些鏡畫,他負責打稿,我則負責將鏡後面的鍍層按稿的輪廓挑去,那年我高一還是高二。
呂先生有好幾本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記了很多東西,一些帳目也在裡面記有。有一次他見我有些好奇,便讓我看了一下,記的好象是一些格言警句之類的文字。
![萬松嶺上雲開時](/img/5/3ea/wZwpmLxcDO5AjMykT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U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讓我大跌眼鏡的是那次在區政協二樓上舉辦的呂牧石先生的畫展,將近一百多幅畫的都是虎。我被那些創作震撼了,一隻只大蟲象是被武松從景陽岡上趕下聚會在這裡,有的昂首長嘯、有的按爪欲起、有的則從空中向你撲來、有的則張開血盆大口;草叢中、巨石旁,一隻只猛虎或臥、或滾、或嬉戲、或窺覬。呂先生畫的虎多為單幅,但也有大張的,數量非常多。真沒想到呂先生才情那么高,畫得那么神似。
那次畫展之後,我因學習原因和呂先生再接觸的機會很少了。
文革開始後一天,聽到姐姐和父母竊竊私語,一打聽,才知道呂先生已經死了,他是投河自盡的,似乎他被定性為右派。”
--摘自2003年版《中南書畫社·雅集》
師徒情緣
與喻雲龍的師徒情緣
![喻雲龍作《虎步凌雲》贈呂牧石長子馬騰蛟](/img/8/3cf/wZwpmL2QTO1QDO5Ij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yY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我(喻雲龍)自小偏愛畫虎 ,學恩師(馬萬里)所教已是無瑕,卻還是不足所好,手痒痒畫一幅虎,恩師見了,捻須笑言道:‘你學這些時日,老虎倒是畫得還可以。很巧,過幾天就有一位畫虎大師來我這裡,他是我的女婿,叫呂牧石,你好生跟他學吧。’
![下山虎(呂牧石與馬騰蛟合作)](/img/e/ef4/wZwpmL0gTMxQTOzEDO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g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從此師事兩位老師,山水、人物、花鳥、魚蟲、走獸任學所好。牧石老師愛畫虎,我更愛畫虎。我學畫虎得到牧石老師的耳提面命,並拿出他珍藏的張善孖畫冊命我臨摹。我對臨摹不大在意,臨到畏難之處有些鬆懈,牧石老師看出我臨寫馬虎,就善意的批評我。他認為學習國畫的最好方法是臨摹,通過臨摹直接學到了前人經過許多周折、探索才能展示出來的技藝。臨摹必須是認真的、一絲不苟的,才能真正鍛鍊出紮實的基本功。有一次我在一本美術雜誌上讀到齊白石大師告誡學生的‘似我者死,學我者生’的警句,有所不解,請教老師。萬里老師認為:從學習的角度來講應是‘先死而後生’。其意是:先要學似,在似的基礎上創意發揮,推陳出新,個性就自然出來。就畫虎來說,牧石老師認為:臨摹定然是學習捷徑,而素描寫生、師法自然是促進感性和理性認識,積累素材,啟發個性,激發靈感,提高創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得到恩師的教誨,在認真臨摹之外,我還經常去動物園,靜坐於虎舍前,仔細描其斑紋,數其爪齒,度其眼神,測其骨骼,經過反覆觀察寫生,感受到虎整體結構的勻稱修偉,色彩斑斕美麗,神態威武兇猛,充滿了力感的美。經過臨摹、寫生,畫起虎來越見得心應手。
自古至今,大凡畫虎都追求一個形與神,畫物與意境,牧石老師認為自然之物,首先是以物見形,物形是描畫的依據和對象。畫虎只有先把形畫像了,才能更好的展現出神來。只有把物形畫得爛熟,方能隨心所欲的畫出高雅的藝術意境。當然一意的追求形似而不冠以神,物只是個空殼而已。”
(註: 喻雲龍 (1945—2010),1945年生於湖南。著名畫家馬萬里入門弟子,後師從呂牧石、馬慧先、龍伯文、帥立志等,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廣西老年書畫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以畫花鳥見長,尤酷愛畫虎,被譽為“廣西畫虎第一人”。)
--摘自《萬里人生》2003年11月版 追憶恩師 喻雲龍編輯
牧石印記
![呂牧石作品集](/img/f/a24/wZwpmL4YzM2QzMyYT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U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有一天我(呂智錦)在馬萬里先生畫室里,很高興見到了馬老的女婿呂牧石先生,牧石先生剛從北京來到南寧。呂牧石又名呂英字子端,號牧石(一九二三年農曆正月十二日----一九六六年七月) ,一九四四年畢業於廣西桂林美專,為中華美術會湖南分會會員,擅長畫飛禽走獸,山水人物,其作品獨具一格,無不精妙。當時他一米七幾的身材很健壯,高挑的鼻樑,兩眼炯炯有神,衣著樸素,待人親切平和。牧石先生此時也住在區政協大院內,與馬老畫室相對的一幢宿舍二樓上。這時他妻子馬慧先與他的兩個兒子尚留在北京,只有他一人獨居。
我經常上他的房間裡去玩,看到他每天都在作畫。他剛從黃山寫生回來,整理黃山寫生稿。他把他的寫生稿給我看,並向我描述他在黃山寫生時的心得與感受。他說,黃山太美了,一座座獨立的山峰如斧劈刀砍一般,大起大落,很有氣派。當連成一片時,更顯大氣磅礴,不可一世。其間古松纏繞,飛泉跌宕,雲霧飄渺,神魂遊動,簡直是人間仙境。作為一名中國畫畫家,如果他沒有到過黃山的話,那將是他人生一大憾事。他除了畫山水外,還畫人物、飛禽、走獸。他畫的老鷹、老虎剛勁兇猛;畫的壽帶、鸚鵡,色彩艷麗,飛舞動人;畫的花卉,嬌艷欲滴;畫的仕女,甚得敦煌壁畫真諦。
![清涼台上觀雲海](/img/3/06a/wZwpmL4ADOxYTMyAz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c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有一次他應邀為當時南寧著名的中醫師黃道存先生,在一張“金榜紙”上作了一幅巨幅中堂“孔雀牡丹圖”,孔雀的羽毛用坭金彩繪,牡丹濃淡相宜,使整幅畫作雍容華貴,金碧輝煌。讓當時南寧市的觀賞者,交口稱頌,嘆為觀止。他很愛畫廣西特有的紅棉花,他在一幅他畫的紅棉圖上題“塞上梅開雪未溶,東風吹醒百花叢。春回大地南國早,嶺外木棉照眼紅。”有一次,我市畫家在當時的南寧市文化館展覽廳內,舉辦書畫作品展銷會上。我清楚的記得,馬老與牧石先生的畫作,全部賣完,並且還有不少訂單。
不過,當時由於牧石先生一直沒有一個固定的工作單位和一份固定的經濟收入,這在當時社會來說,是令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難以接受的。牧石先生開始為當時解放路一間叫做“南光”的鏡畫店畫鏡畫,其操作過程是:先在鍍好水銀膜的玻璃鏡背面上勾出作畫圖案的輪廓,然後用刀片颳去水銀膜,再用油彩用反畫法在上面著色。這是一種工匠式的重複勞動,這對於像牧石先生這樣一位青年畫家來說,是毫無意義的。但為了生活他還是幹了,並且還幹得那么認真。後來,他聽說用鹽酸可以迅速除去水銀膜,他就著手試做了。誰料他不懂化工,操作不當,使他的雙手、臉部、雙眼都嚴重中毒受損。
![呂牧石國畫集萃](/img/a/c12/wZwpmLxgTMzgDNxgT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U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當時他個人經濟雖很困難,但他對一些有藝術才能而暫時找不到出路的年青人, 常常表示同情與關心。如當時有一位從武鳴來南寧謀生的男青年陸某,常常在解放路、平等街口賣字畫、畫炭相,他覺得陸某的畫有些基礎,他就主動與這個武鳴青年交朋友,並介紹他也為“南光鏡畫店”畫鏡畫,讓陸某也找到一些經濟收入。他常常對我講:一個成功的畫家,不是靠臨畫臨出來的。而是要經常到大自然去,到生活中去,多寫生、勤積累、常思考。並且還要學文學、學歷史,這樣畫出來的畫,除了有高度熟練的技巧外,還要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才經得起社會民眾與歷史的考驗。他常常把他自己的寫生、創作畫稿與他自己的詩作給我看。一次,他對我講,他想離開南寧,到西部去寫生。西部那裡除了有雄偉秀麗的風光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風情,多年來,一直強烈的吸引著他。更重要的是,那裡有一座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敦煌石窟,他要徒步走到敦煌去。我問他:你的經濟來源怎么辦?他很自信地對我講:可以在途中邊寫生,邊賣字畫,幫人寫書信、對聯。只要能多走路、多畫畫,路上乾什麼活都行。誰料他的想法,很快就讓有關上級領導知道了,受到了嚴厲的批評。
真是禍不單行,很快文化大革命的紅色風暴就來到了。這對於他當時一個沒有正式單位,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來說,必然成為當時的批鬥對象。一天,他清理自己房裡的雜物後,將他自己的廢畫稿拿到當時政協大院的垃圾池去燒,誰料讓“紅衛兵”看見了,次日他被“紅衛兵”說他企圖毀滅罪證,戴上高帽,頸上吊著一塊寫有“反動黑畫家呂牧石”的大牌,在南寧興寧路、民生路、當陽街一帶游斗。
一九六六年七月的某一天傍晚,他因受不了如此殘酷的人格污辱,獨自離開當時拘禁他的政協大院,投邕江自盡了。事後,人們發現不見他回來,只好向市公安局報了他的失蹤案。約三天后,位居南寧邕江下游的長塘公社民兵,在當地邕江邊撈上一具男屍,屍身上的衣服有用毛筆寫著“反動黑畫家呂牧石”的字樣,只好用電話通知南寧市公安局。市公安局接報後,轉告呂牧石的妻子馬慧先前去認屍。當時正是南寧七月酷暑,當馬慧先來到長塘,找到當地民兵詢問時,民兵說已就地埋葬了。就這樣,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畫家,在投訴無門、百般無奈、顛倒是非黑白的時局下,匆匆的結束了他短暫的人生。
文革後,我因公出差到了長塘,曾多次找過當時、當地的有關民兵詢問,試圖查出當時確切的埋葬地點,給他建一座墳、立一塊墓碑。但據有關人回答,當年從南寧飄流下來的無名屍,實在太多了,並且時當酷暑,只要撈上岸,就及早埋葬了,連什麼記錄都沒有。就這樣,一位青年畫家,匆匆的走了,只留下了,在明月照影下長流的邕江水中泛起的漣漪而已。
我在長塘居住期間,經常獨自在河邊徘徊。對著長流的江水,在明月輝映下,引起我無盡的遐思。我想起了當年和牧石先生交往時的往事來:牧石先生除了教我學畫外,更多的是講一些詩詞和做人的道理。他曾對我說,他當年考入“廣西桂林美專”,除了他從小練就的畫功外,文學上就得力於他臨場作了一首“灕江即景”詩,而得到當時主考老師的青睞。他在詩中寫道“一縱扁舟去,迷漓路短長。撓撥歸去也,明月滿艙江。”短短的二十個字,把灕江的曲折迷漓,如詩如畫,朦朦朧朧的神韻一下子呈現出來了。他當年在校學畫期間,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國內很多大畫家如 張大千、 徐悲鴻、 趙少昂等都曾來過桂林。牧石先生有幸能親自聆聽以上三位大畫家的教導,為他日後作畫獲益匪淺。是張大千先生,向他介紹了敦煌,為他埋下了要到敦煌去的意願。
平日,他除作畫外,對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也很熱愛,尤其是木偶戲。他曾自製各種木偶,自行表演。他對我講,在北京時,他是在文化館搞民眾文化工作的。北京是一個有著極其深厚、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的地方,所以他非常熱愛這份工作。過去他是廣西人,早已領會了廣西的各族民俗文化,以為很了不起了。到了北京以後,才知道天下之大,各族民俗文化之豐富多彩,廣西與之對比,真是“小巫見大巫”相形見絀。他從小生長桂林山水中,常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為榮,但自從到黃山寫生回來後,心境就不同了。他在一幅蓮花峰圖上題詩曰“蓮花開處五雲深,仙蒂逐疑出海心。三十六峰齊吐艷,滿空香氣好相尋。”他語重心長的對我說,他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徒步走到敦煌去,觀賞、臨摹那裡的藝術珍寶。以造化為師,走遍祖國的天南地北,畫好祖國的山山水水。誰料他“壯志未酬身先卒”,應了他曾對我講過的“君子可毀不可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兩句銘言以及他曾抄下過的兩句詩“半世潦倒成雞肋,一生十道九羊腸”。正當他處在創作最旺盛的華年時,不幸遭到這場浩劫,就葬身於邕江了。我想起他生前有一首“呈曼師”的詩中寫道“何日還鄉唱大風,風雷驚處起群龍。別開藝苑千秋業,雄冠天南一代宗。”
詩歌作品
題馬萬里《紅棉圖》詩
塞上梅開雪未溶,
東風吹醒百花叢。
春回大地南國早,
![呂牧石中國畫作品](/img/8/538/wZwpmL4cTN3AjNwIT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yU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嶺外木棉照眼紅。
灕江即景
一縱扁舟去,
迷漓路短長。
撓撥歸去也,
明月滿艙江。
自題《黃山蓮花峰》畫詩
蓮花開處五雲深,
仙蒂逐疑出海心。
三十六峰齊吐艷,
滿空香氣好相尋。
呈曼師
何日還鄉唱大風,
風雷驚處起群龍。
別開藝苑千秋業,
雄冠天南一代宗。
![呂牧石國畫作品精覽](/img/0/734/wZwpmLwgDO0kjM1gTN2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U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自題《閒向危崖聽雁聲》畫詩其一
陶隱生涯酒數尊,
龐歸不復與人爭。
人間興廢關何事?
閒向危崖聽雁聲。
自題《閒向危崖聽雁聲》畫詩其二
二十年來事已非,
鹿門不復有龐歸。
唾壺擊碎心猶壯,
老去移山志不違。
相關人物
馬萬里
馬萬里(1904~1979),原名瑞圖,字允甫,又字萬里,別署曼廬,晚號大年。齋名天地廬、墨君堂、九百石印精舍等,江蘇常州武進人。是一位傑出的書畫篆刻藝術家、美術教育家。早年曾於上海真如國立暨南大學(今暨南大學前身)、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華藝術大學任教。1935年與黃賓虹同赴廣西舉辦書畫聯展。徐悲鴻曾譽馬萬里“卓爾不群”,更在馬萬里舉辦個展時發出“他日與於文藝復興之業者,微斯人其誰與歸乎?”的感嘆。抗日戰爭爆發後,馬萬里於全國各地多次組織書畫義賣活動支援抗戰。1941年創建桂林美專。1944年離桂至重慶、成都、大理等處寫生及開辦畫展,並繼續從事美術教育活動。抗戰勝利後,協助雷沛鴻發展廣西地方教育事業。後移居北京。1960年應廣西政府主席韋國清及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邀請返桂,歷任上海真如國立暨南大學(今暨南大學前身)中國畫系教授兼中國畫研究會導師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前身)國畫系及藝術教育系教授、廣西美術會理事兼審查委員、桂林美術專科學校(今廣西藝術學院前身之一) 校長兼國畫系主任、廣西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廣西分會理事、政協廣西委員會委員等。
馬萬里在詩詞、繪畫、書法、篆刻方面皆具有十分突出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花鳥畫作品聞名於世,是一位深受愛戴的人民藝術家。
馬慧先
馬慧先,呂牧石之妻。別名佛慧,筆名天澈,號百花室主。1929年生,江蘇武進人,當代著名畫家。馬慧先系國內外著名書畫篆刻家馬萬里之女。自幼隨父學畫,得其真傳,擅畫花卉、仕女、草蟲走獸。曾先後就讀於桂林美專(現廣西藝術學院前身)與中央美術學院。曾任廣西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南寧市第四、五屆政協委員。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文化藝術委員會學術委員,馬萬里中國畫藝術研究會會長,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廣西文史館館員,南寧市美術家協會顧問,南寧市文化藝術協會理事,南寧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1990年因“為我國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受到國家輕工業部嘉獎表彰。主要作品有《秋趣》、《天女散花》、《百花競艷》、《十分春色》等。
馬慧先畫風清麗雋秀,繼承其父萬里先生雅俗共賞的小寫意風格。其作品多為花鳥草木、走獸蟲魚,其中尤以紫藤、百花、葡萄、仕女題材最多。“其作品落墨潔淨、設色妍雅,有乃父之風。”
馬騰蛟
馬騰蛟(1952——),號蒼馳,別號墨君堂主人、青雲館主,祖籍江蘇常州武進,生於北京,當代廣西著名畫家。系現代著名書畫篆刻家馬萬里之孫,馬慧先與呂牧石之子,馬萬里中國畫藝術研究會理事長。幼年開始隨祖父馬萬里習畫,1964年11歲隨母親馬慧先回到廣西,之後長期在廣西文史研究館任職。其畫風承襲馬家畫派清新雅致、丰姿冶麗的特點,擅畫花鳥魚蟲、人物景觀。主要作品有《雙壽圖》、《蒼海晨讀》等。《萬里人生》、《美麗廣西》的主要編委。其作品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巴西、阿根廷、德國、南非、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港澳台等地區廣為流傳,屢獲嘉贊。
馬騰蛟所作花卉翎毛明麗雋秀、生動有致;人物景觀古拙樸茂、靈秀灑脫。筆墨十分嚴謹,畫格清朗。既承家學淵源,設色妍雅、筆情超逸,又兼攬各家所長,開新一派畫風。其書法瀟灑挺健、篤厚清逸,“正”“草”“隸”“篆”四體俱精,結字舒展、體式端正、捐讓得體。通曉詩詞格律,好詩文歌賦。其所作詩詞語言圓潤,清新綺麗,頗為可讀,題之於畫作上,尤與畫面相映諧美,意境優雅高遠。
相關出版物
![《馬萬里三代書畫選》(啟功題寫書名)](/img/5/c39/wZwpmL0IDO2ATO2IzN0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yc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發行《馬萬里三代書畫選》(書號ISBN 7-80582-880-6/J·627),集選了呂牧石31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