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孔學早年家境貧寒,生活維艱,為了養家餬口,經人介紹他在當時駐邑軍中當了一名功曹(專事記錄功績的一種職務)。他為人敦厚正直,謹慎謙讓,雖然職位低微,但他的品德卻頗受人敬重。
他不但是位謙謙君子,而且還是位遠近聞名的孝子。他事母甚謹,一日三餐母未食他不食。母親有病,他更是憂心如焚,精心侍候,直到痊癒。
雖然他對母親百依百順,但對子女的要求卻非常嚴格。不論家中生活怎么困難,也要敦促他們刻苦讀書。在他的嚴厲督導和言傳身教下,三個兒子都發憤圖強,學業有成,分別考選為稟生、拔貢和進士,尤其是長子呂維祺德才超群,深得朝廷倚重,崇禎年間曾任南京兵部尚書。
俗話說:“母以子貴,父以子耀。”呂孔學的兒子們個個都頗有作為,光耀門庭,就連地方官員也對他打拱作輯、禮敬有加。但呂孔學卻更加謙和謹慎,從不仗勢欺人。以前他在孩子尚幼、家道貧困的時候,財產曾被鄉鄰賈某惡意侵占。後來呂維祺達貴,家興業旺,呂家成為新安望族。這時賈某心存愧疚,更怕報復,終日惴惴不安。誰知呂孔學非但不與其計較,反而盡釋前嫌,主動與他交好。後來賈某家中有難,呂孔學極力相助,幫其脫困。不但賈某感激萬分,就連鄉鄰也無不稱頌。
他出身貧苦,後雖榮華富貴,但始終不忘鄉鄰,經常扶危濟困,急人所難,為他們做了很多的好事善事。不論認識與否,只要有求於他,他都會積極相助。所以,他家門庭若市,其中雖然不乏達官貴人,但大多數是前來求助的百姓。邑北窮山惡水,土地脊薄,不少百姓難以維持生計,更別說讓子女進塾讀書。為此呂孔學割地300畝當做“學田”,專為那些上不起學的學子捐獻書資。
有年天災,加之青黃不接,周圍百姓生活維艱,呂孔學拿出粟千餘斛、錢220餘紋賑之。
與橫山相隔十幾里的甘泉嶺煤礦,有年夏天在特大暴雨中井口塌陷,13名礦工被困井內。礦主看到事態嚴重便溜之大吉,十幾名礦工家屬圍在井口嚎啕大哭,束手無策。呂孔學知道後,立即出資組織人員進行搶救。經過數天挖掘,堵口終於疏通,被困礦工全部生還。他的這一善舉,不但使遇難礦工及家屬感恩戴德,地方官府也給予了高度褒獎。
呂孔學一生所行善舉多不勝數,特別是他當年出資修建的牛彰廣仁橋、北關尚義橋、狂口畛河橋、鐵門薛村橋,至今還仍造福桑梓,成為他德厚流光的歷史見證。
他雖為鄉紳,但深明大義。在他年事已高的時候,位居南京兵部尚書的長子維祺曾多次上奏朝廷欲歸故里侍奉父親,但概未準許。呂孔學知道後,即在信中勸說維祺道:“爾身,國家身也,為國不復家,勿以老人為念。”
後來他突患疾病,臥床不起,呂維祺方被朝廷恩準回家省親。鄉鄰鄉親聽說呂孔學有病,無不憂心忡忡,都盼他早日康復,長命百歲。但三個月後,呂孔學與世長辭。他卒後,葬於新安縣城南邊的呂家大山下。出殯之日,為他送行的百姓長達數里。之後,呂維祺為父親修建了神道石坊,並請大書法家王鐸為石坊楹聯撰書:“前澗水,後溫泉,腳登慕容;左鐵塔,右奎樓,懷抱泰山。”橫額:“風範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