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川:丹徒搭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網
事跡:
吳金川,男,52歲,鎮江市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關工委委員,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校外輔導站吳金川。2004年,他自籌資金近30萬元,購買了兩套面積共3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裝修成教室、餐廳、廚房、衛生間、學生宿舍,創辦了一個特殊的校外輔導站——“留守孩子的家”,專門招收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學生。近百名留守兒童在這裡吃住舒心,學習安心,父母在外工作放心。他也因此被評為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
詳細:
2004年春季,吳金川開始籌備、創辦“留守”學生全托式校外輔導站,為留守學生提供住宿、一伙食、學習輔導、生活管理等服務,至今已經四年多了,累計招生八期,共244人,絕大部分是家庭較困難、父母在外打工的學生,也有外地打工人員無法安排的子女。
一、硬體配套,營造“家”環境
2004年春季,吳金川拿出家中和女兒的多年積蓄,又向親友和開發商借貸,共投資28萬多元,購買了312平方米的商品房,並進行裝修布置,配備了教學和生活用品。安排了輔導教室、餐廳、廚房、衛生洗漱間、微機室、電視娛樂室和男女生宿舍,購置了課桌凳和床上用品,添置了圖書、籃球、羽毛球、桌球、象棋、跳棋、皮筋跳繩等多種檔案活動器材,這樣既為孩子們營造了安靜、優雅、清潔的學習生活環境,也讓孩子們感受到“家”的溫馨。
二、低廉收費,不增加家長負擔
外出打工的農民,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技術能力不強,家庭經濟不富裕。輔導站把他們的孩子接受下來,既要讓他們在外放心打工,又不能增加他們的負擔,每月只收200元,其中一伙食費每月保證150元,加之水、電、煤氣、洗衣粉、學習資料、文體活動用品等費用,所剩無幾,幾乎是義務辦班。許多家長算了細帳,發現那些走讀的學生花的錢比住在這裡的學生花的錢還多。一些家長多次建議適當提高些收費,都被他謝絕了。
三、精心呵護,關愛學生健康
吳金川把這些“留守”孩子當作他自己的孩子,生活上提供細心周到的服務,時時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一日三餐根據營養搭配和學生們的要求,提供可口的飯菜,早飯要有點心和小菜,中晚兩葷兩素再加湯,每天不同樣,兩周換一個菜譜。買菜精心挑選,保證菜的質量,不新鮮的菜再便宜也不買。為了不因物價上漲而影響一伙食質量,他還抽空回到離鎮六公里的家裡種些蔬菜,捕捉自家承包魚塘里的新鮮魚蝦免費給學生吃。堅持每天檢查學生個人衛生,免費提供洗澡,關注學生冷暖。學生病了,幫他們求醫購藥,另開病號小灶,晚上還要給他們餵藥餵水。總之,凡是家長能做到的,吳金川都要做到,還要力爭做得更好。
四、耐心輔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於沒有得到有效的課外輔導和督促,造成“留守”孩子相當一部分成績較差。於是,吳金川就從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入手,精心研究教材內容,細心分析教育對象,精心編組題型,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採用情感式、啟發式輔教,面對面釋疑的辦法,耐心引導,循序漸進,化繁為簡,變難為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四年來,在244人次的輔導中,有44人次被評為“三好學生”,51人次被評為優秀生,8%以上的同學達到了中上水平。
五、正確引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留守”學生長期脫離父母,受隔代嬌慣,思想教育相對滯後。吳金川十分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每周選一個主題,講英雄人物故事,朗誦優秀古典詩詞,觀看有教育意義電視節目等形式,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團隊精神、革命英雄主義思想,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品格。現在住在輔導站的學生基本上不吃零食,同學之間親如一家,不鬧矛盾,互相幫助,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多次有同學在校內外拾到錢物,主動交給老師,找到失主。
六、組織活動,鍛鍊學生自主自理能力
為了培養鍛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輔導站還選舉了班長、課代表、宿舍室長,許多事情讓學生自己管理。每天課外作業完成後,同學都在似管非管的狀志下,自主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既鍛鍊了身體,又愉悅了身心,每逢重大節日,讓孩子們自己組織文娛表演。每天起床後,都要求同學們自己把被子疊得整整齊齊,雙休日,要求同學們在家自已洗乾淨書包、鞋、襪、紅領巾,並幫助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
推薦理由:
鏡頭前、報紙上,農村留守兒童成了社會關注的對象。吳金川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這些特殊的孩子搭建了一個溫暖的家,無私和愛心在這裡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