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草

吳茱萸草

吳茱萸(原變種)(學名: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rutaecarpa)屬於 四數花組 物種植物。日本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澳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或疏短毛。小葉薄至厚紙質,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18厘米,寬3-7厘米,葉軸下部的較小,兩側對稱或一側的基部稍偏斜,邊全緣或淺波浪狀,小葉兩面及葉軸被長柔毛,毛密如氈狀,或僅中脈兩側被短毛,油點大且多。花序頂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離,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離;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鑷合排列;雄花花瓣長3-4毫米,腹面被疏長毛,退化雌蕊4-5深裂,下部及花絲均被白色長柔毛,雄蕊伸出花瓣之上;雌花花瓣長4-5毫米,腹面被毛,退化雄蕊鱗片狀或短線狀或兼有細小的不育花葯,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疏長毛。果序寬12厘米,果密集或疏離,暗紫紅色,有大油點,每分果瓣有1種子;種子近圓球形,一端鈍尖,腹面略平坦,長4-5毫米,褐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分布範圍

產秦嶺以南各地,曾引進栽培,均生長不良。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種。日本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澳門。

生長習性

生於平地至海拔1 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多見於向陽坡地。

用途

經典中藥之吳茱萸是採收其嫩果,用鹽水漂洗或以醋炒,乾後人藥。或有用蜜炙甘草炮製。晉、唐以下各家本草如《神農本草》、《新修本草》、《大觀本草》、《證類本草》、《政和本草》以至《齊民要術》等均有載錄。其藥效與用治經李時珍保留並發揮了陶弘景《名醫別錄》中的敘述,在他的《本草綱目》中有詳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