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古炮台

吳淞古炮台

吳淞古炮台是民族英雄陳化成率部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前沿陣地。1842年6月,英軍艦隊進犯吳淞口,陳化成在吳淞炮台率部迎頭猛擊,重創敵艦多艘,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現在吳淞古炮台還存有當年所用的“平夷將軍”大炮。當您站在古炮台上面對浩瀚的江水,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年的英雄們英勇抗擊侵略者的悲壯場面。

基本信息

簡介

吳淞古炮台吳淞古炮台是民族英雄陳化成率部打擊英國侵略者的前沿陣地。1842年6月,英軍艦隊進入吳淞口,陳化成在吳淞炮台率部猛擊,重創敵艦多艘,最後終因不敵眾壯烈犧牲。 現在吳淞古炮台還存有當年所用的“平夷半國”大炮。吳淞古炮台是青浦的一大景點。是當時民族英雄陳化成率部隊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陣地,非常雄偉,雖然因破舊而改造過,但還是基本維持原貌,很有教育意義。
吳淞北炮台始建於光緒十二年(1832年),當時置12英寸口徑,800磅炮彈膛炮,光緒十五年(1889年)增設8英寸口徑後膛炮2門,後又增4.7英寸口徑炮2門、6英寸口徑炮1門,均後膛式快炮。民國20年(1931年)時有炮11門,民國21年(1932年)“一二八”抗戰中,日軍登入後炸毀。現上海警備區駐地部隊在遺址新建景點“吳淞古炮台”,占地約1500平方米,刻有“平夷靖寇將軍”的古鐵炮,安置在景點中心的大理石平台上。

歷史

吳淞古炮台吳淞古炮台
吳淞口,地形險要,為東南國防門戶。清代築有東、西、南、北和獅子林5座炮台。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滿清入侵後,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吳淞作為長江門戶,長期處於激烈的爭奪中。從清順治八年(1651年)至十二年,明將張名振張煌言的艦隊曾4次進攻吳淞,3次攻入長江。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大軍進入長江,直逼南京。順治十七年,江南總督郎廷佐奉命在黃埔江西岸吳淞楊家嘴口修築炮台。康熙五十七年又在楊家嘴對岸修築炮台,兩座炮台夾江對峙,東岸的炮台稱東炮台,西岸的老炮台改稱西炮台。

吳淞古炮台吳淞古炮台
1842年,鴉片戰爭進入第三年,五月初八日凌晨,英軍向吳淞炮台大舉進攻,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在此與英軍展開殊死搏鬥。西炮台是吳淞口的主陣地,擁有175門大炮,東炮台只有20餘門大炮,屬輔助陣地。由於兩江總督牛鑒臨戰逃竄,致陳化成陷入孤軍作戰,使西炮台陷入敵手。吳淞失守,長江門戶洞開,英軍長驅直入,迫使滿清政府在南京簽訂不平等條約。

鴉片戰爭後,海防形勢發生變化,防禦設施集中於黃埔江西岸。東炮台未再修復,西炮台則屢加改建。工程仿照西洋式樣,架木排橋,外用三合土築造。後又三面圍築土城,長550米、高4~6米,垛牆高2~3米,內設暗炮台11座、明炮台3座、彈藥總庫2所、小庫11所,裝配彈藥房2間、兵房46間,共安裝大炮12門、小炮6門。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國軍艦封鎖上海港口,攔截清國漕運民船,炮轟清國巡邏艦艇。中法戰爭結束後,於光緒十二年在吳淞南石塘北端增設北炮台,與西炮台互為犄角。光緒十五年,又在月浦長江岸邊建獅子林炮台。

吳淞古炮台一二八淞滬戰爭中
光緒二十六年,自強軍營務處總辦沈敦和指揮士兵炸毀西炮台,遭到輿論譴責,言路御史紛紛奏本彈劾,沈敦和受撤職戌邊處分,而西炮台終成一片廢墟。西炮台被毀後,滿清政府責令兩江總督劉坤一“迅籌規復,以振南洋要口”。劉坤一委盛軍統領班廣盛在吳淞南石塘南端新築一座炮台,稱為南炮台,與北炮台首尾銜接,長750米,總稱吳淞炮台。清末和民國初年吳淞炮台由駐滬軍隊重兵築防。民國21年一二八淞滬戰爭中,十九路軍將士在炮台奮勇戰鬥,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日軍飛機大炮對準吳淞炮台輪番轟炸,南北兩炮台被毀。1973年在遺址建成吳淞口“370"國防工程。

旅遊提示

吳淞古炮台交通:53、116、207、508、531、541、711、769、813、848、849路可達。
自駕車線路:市區—逸仙路高架—同濟路(A30公路)—友誼路
地址:友誼路1號
開放時間:6:00-17:00門票:1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