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74年,清政府選派第三批官學生出洋,吳敬榮入選,被派往美國學習。回國後,派往北洋水師,積功至藍翎五品軍功補用千總。1889年,升精練右營守備,充任“敏捷”練船幫帶大副。1892年4月,調任廣東水師“廣甲”快船幫帶大副。12月,升“廣甲”管帶,鏇賞加都司銜。
1894年5月,李鴻章到威海檢閱海軍,廣東水師“廣甲”、“廣乙”、“廣丙”三艦北上會操。會操事竣,“廣乙”、“廣丙”留北洋,“廣甲”返回廣東。後吳敬榮指揮“廣甲”艦解送歲貢荔枝至天津後,也被留在北洋。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戰爆發,“廣甲”和“濟遠”被編為一隊。中午12時50分海戰打響。戰至午後3時許,“濟遠”先逃,吳敬榮指揮“廣甲”隨“濟遠”逃跑。夜半時,“廣甲”逃至“大連灣三山島外,迫近叢險石灘,該船弁勇 告管帶(吳敬榮),船已近灘,必不可進。管帶不聽,致船底觸石進水,不能駛出”,遂致擱淺,吳敬榮則棄船登岸。次日,“廣甲”被日艦擊沉。
黃海海戰後,吳敬榮被“革職留營,以觀後效”。
北洋水師返回威海後,丁汝昌為加強威海陸路防務,派吳敬榮協守北幫炮台。1895年1月30日,日軍攻占威海南幫炮台。2月1日,駐守北幫炮台的綏軍不戰而潰,吳敬榮率部下隨綏軍一起逃跑。日軍未費一槍一彈就輕取北幫炮台。
甲午戰後,吳敬榮被革職,後仍回廣東水師,管帶“寶璧”艦。
大事記
1874年,入選清政府選派第三批官學生出洋留學,被派往美國學習。回國後,派往北洋水師,積功至藍翎五品軍功補用千總。
1889年,升精練右營守備,充任“敏捷”練船幫帶大副。
1892年4月,調任廣東水師“廣甲”快船幫帶大副。
1892年12月,升“廣甲”管帶,鏇賞加都司銜。
黃海海戰後,吳敬榮被“革職留營,以觀後效”。
甲午戰後,吳敬榮被革職
1903年任“建安”魚雷艇管帶。
1906年任“寶璧”練艦管帶。
1908年12月任“江利”炮艦管帶。民國成立後,任總統府侍從武官。
1913年11月29日,授海軍上校。
1916年10月27日,晉授海軍少將。
1921年4月23日,加海軍中將銜。
1924年4月17日,晉升海軍中將。
附:關於“濟遠”艦首先逃走問題
“首先逃走”是清政府治方伯謙罪的真正罪名之一,也是各類翻案者最想予以推翻內容,對此翻案者運用智慧,四處出擊,主要的質疑觀點有:
1、“廣甲”最先逃跑說。認為北洋海軍的“廣甲”艦早於“濟遠”逃跑,並引用了《盧氏甲午前後雜記》、《中東戰紀本末》等史料的記載為據。
2、“揚威”最先逃跑說。其代表為季平子,稱“‘首先’逃跑者是誰?‘濟遠’和‘廣甲’,不論誰先逃跑,都不是‘首先’逃跑者……戰鬥從日本游擊隊駛至我右翼隊攻擊‘揚威’開始。‘揚威’中彈起火,逃而擱淺……”。
3、“濟遠”根本沒有逃跑說。見林偉功、黃凱瑞“‘濟遠’先逃考析”一文。其稱“……‘濟遠’艦在黃海海戰中被日第一游擊隊挖出圈外,獨立作戰,艦傷炮毀,傷亡嚴重,一直堅持至日本本隊停止戰鬥召回先鋒隊的午後5時止,並未‘先逃’。”並稱“其比主力艦隊早近4小時抵達旅順完全是航向、航程、航速差異造成的,並非先逃‘4小時’所致……”。
以下按條辨析
“廣甲”是否先逃
認為“廣甲”先逃的代表性觀點,見程偉國“百年冤案今評說——方伯謙被殺之我見”,其主要使用了兩則史料來證明“廣甲”艦在“濟遠”之前就逃離了戰場。《中東戰紀本末》中的“‘廣甲’因先逃之故,駛近大連灣淺灘,遂致自行毀失。”《盧氏甲午前後雜記》:“……‘致遠’既覆,超、揚既火,“廣甲"尤膽落,急返棹而逃……"濟遠"當敵之沖,迎擊既久,炮多炸裂傾倒,於是亦逃”。
這兩則史料真的能夠說明“廣甲”先逃嗎?
首先看《中東戰紀本末》的記載。單獨從“‘廣甲’因先逃之故,駛近大連灣淺灘,遂致自行毀失。”一段,恍若真能得出“廣甲”先逃的結論。但是鮮為人注意的是,論者選取的上述內容,實際是對《中東戰紀本末》中該段落的肢解,因為在此後還有一段針對該內容的注釋。稱此段“斐軍門指‘廣甲’而不及‘濟遠’,知方伯謙之罪尚可從末減也,乃誅方而‘廣甲’管帶竟而漏網,豈以客艦而寬之耶。”
聯繫上下文就能發現,斐軍門(英國“中國艦隊”司令斐理曼特尓)之所以在上文中只說“廣甲”,只是因為其認為“廣甲”管帶吳敬榮沒有獲罪,故特意說之耳。由此根本無法說明“廣甲”先於“濟遠”逃跑。
且根據1904年出版的斐理曼特尓回憶錄自述,其當時只是在遠東觀戰,並沒有到黃海大東溝海戰場現場觀戰[36],一個根本未參加海戰的當事人,其所作的言論只能作為二手甚至三手證據看待。翻案者不僅忽視了斐理曼特尓語錄後的註解,而且也忽略了《中東戰紀本末》中,一名親身參與了海戰的西方人所作的史料價值要比斐理曼特尓語錄高得多的回憶。
其關於“濟遠”、“廣甲”的部分稱:“西友之與海戰者,自旅順口貽書雲……致、經兩船,與日船苦戰,方伯謙置而不顧,茫茫如喪家之犬……(撞擊‘揚威’後)方伯謙更驚駭欲絕,如飛遁入旅順口。其管機西人等岸後,自言不幸而遇方伯謙,兩次逃避,從此永不願與之為伍……同時效仿方伯謙者,厥有‘廣甲’一艦。”
《中東戰紀本末》證明“廣甲”先逃了嗎?
再看《盧氏甲午前後雜記》。其中有關“濟遠”的傷情記載,不屬本文的討論範圍,將另文專門論及。就所謂“廣甲”在“濟遠”之前逃離的記載,戚其章先生曾直接表示了懷疑,季平子則以戚其章先生漏看了《盧氏甲午前後雜記》“……‘致遠’既覆,超、揚既火,‘廣甲’尤膽落,急返棹而逃……‘濟遠’當敵之沖,迎擊既久,炮多炸裂傾倒,於是亦逃”。段落後的52個字為由,予以反駁。
實際真正漏看了字的是季平子等翻案者,在他們所指的52個字之後,還有161個字(word計數,含標點符號)。內容為:“方“廣甲”之逃也,有敵艦三艘尾其後,追之甚力,相離僅六、七千碼。“廣甲”懼,急傍山邊而逃。時“經遠”正傍山邊而行,恐水淺船擱,急轉開山邊,適出“廣甲”之後,擋住敵船,竟為敵炮所中,卒然而沉。船桅皆沒,猶見兩股濃煙出自水面。哀哉!比及敵船越過“經遠”之前,而“廣甲”去已遠矣!“廣甲”設無“經遠”,必然無幸,此中豈非數乎!”
這段出自“廣甲”艦次補管輪盧毓英的回憶,雖沒有直接說明“濟遠”、“廣甲”逃跑的次序,然而卻可以根據此定位黃海海戰的某一戰鬥時段。
盧毓英的回憶是“廣甲”逃跑時,“經遠”也在往淺水區航行,因為躲避淺水,剛好到了在“廣甲”之後,結果遭到敵艦攻擊,“廣甲“則藉此逃過一劫。這段戰事在《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戰史》中剛好能夠找到對應記載。
“當時濟遠、廣丙ハ遠ク西北西ニ逃レ。靖遠、經遠之ニ次キ。來遠ハ後部ノ火勢熾ニシテ艦體右方ニ傾斜セリ。又平遠廣甲ハ四時十六分水雷艇ト共ニ北方ニ走ルノ際。偶靖遠ノ檣上一信號ヲ揭クルャ。來遠ハ小鹿島ノ方ニ針路ヲ轉シ。靖遠モ亦同方向ヲ取レリ。是ニ於テ第一游擊隊ハ未タ損傷セサルノ觀アル經遠ヲ追ヒ。同三十分速力ヲ十四海里ニ增加ス。同四十八分吉野ハ三千三百乃至二千五百米突ノ距離ニ於テ炮擊ヲ試ミ。更ニ千八百米突ニ薄リテ痛擊ヲ加ヘシニ。幾モナク經遠ハ左舷傾斜シ。”
粗譯:“當時‘濟遠’、‘廣丙’在遠處向西北西方向逃跑,‘靖遠’、‘經遠’在他們後面,‘來遠’這是後部火勢熾烈、艦體向右側傾斜。此外,‘平遠’、‘廣甲’於4時16分於水雷艇一起向北方撤退。‘靖遠’的桅桿上掛出一個旗號後,‘來遠’調整航向向小鹿島,‘靖遠’也向同方向運動。於是第一游擊隊追擊‘靖遠’艦,在4時30分增加航速到14節,4時48分‘吉野’在3300直至2500米距離上接連炮擊試射,最後在2800米左右距離進行痛擊。未久,‘經遠’艦向右側傾斜。”
顯而易見,這份材料中所述的於“廣甲”次補管輪盧毓英回憶的事實相符,都是描述各艦逃離,“經遠”落單被日艦圍擊的情況。但是日方史料的記述更為具體,透露了多個重要信息:1、“濟遠”、“廣丙”最早向西北西方向逃跑,不僅在“廣甲”之前,甚至在“靖遠”、“經遠”之前。2、“廣甲”推理戰場的時間是下午4時16分。3、日方於4時30-4時48分對“經遠”的炮擊、直至擊沉,為“廣甲”艦所目擊。
由此從日方資料可以清楚了解到,“濟遠”的逃跑要早於“廣甲”。根據日方下午5時29分擊沉“經遠”的記載來看,直到此時“廣甲”所處的位置還應能遠遠看到“經遠”被擊沉的情況。
按照翻案者公認的計算,“濟遠”退離戰場的時間是1894年9月17日下午的3時36分,那么3時36分逃離戰場的“濟遠”,與4時16分逃離戰場的“廣甲”之間,誰為先逃?是個略有數學知識的孩童都能回答的問題。
《盧氏甲午前後雜記》難道又證明了“廣甲”先逃嗎?
依據翻案者一貫的手法,很可能將來又會從諸如時差等問題上做文章,否認他們自己以往所作的3時36分推論。對於這些問題,筆者已有備案,因於本文關係不大,不再此贅述。如翻案者意圖自翻其案,屆時將另以專文述之。
“揚威”是否先逃
仿佛是自售矛盾,翻案者在費力證明“廣甲”比“濟遠”先逃時,又自稱“廣甲”與“濟遠”均非先逃,將先逃者鎖定為北洋海軍的“揚威”艦。其代表者為季平子,“‘首先’逃跑者是誰?‘濟遠’和‘廣甲’不論誰先逃跑,都不是“首先”逃跑者……戰鬥從日本游擊隊駛至我右翼隊攻擊‘揚威’開始。‘揚威’中彈起火,逃而擱淺……”。
這一說法可謂荒謬已極,不用計算“揚威”駛避淺水區的行為和方伯謙“濟遠”直逃旅順的行為何為先逃,也不用計算“揚威”、“超勇”何者先試圖往戰場外駛避。只要看看清政府治方伯謙罪的諭旨,就真相大白。
“奉旨:李鴻章電奏查明海軍接仗詳細情形,本月十八日開戰時,自‘致遠’衝鋒沉沒後,‘濟遠’管帶副將方伯謙首先逃走……。”
“濟遠”難道不是在“致遠”沉沒後首先逃跑嗎?“揚威”退離戰場的時間難道在“致遠”沉沒之後嗎?如此,翻案者聲稱的“揚威”下午1時30分逃離戰場之論又該如何來自圓其說?
為方伯謙鳴冤、翻案者大都存在這樣的作風。即選擇性失明、失憶。對他們可以利用的史料,不管全文文意如何,肢解引用,望文生義;對他們不利的史料,則視而不見,甚至不惜篡改史料原文。這是何樣的研究作風?
“濟遠”是否根本沒有逃跑
在以“揚威”先逃取代“廣甲”先逃後,翻案者仍不滿意,以王琰為代表又拋出了所謂“濟遠”根本沒有逃跑的觀點。而根據日方史料記載,9月17日下午4時以後、5時30分之前,與日本第一游擊隊“獨立作戰,艦傷炮毀,傷亡嚴重”,最終不幸戰沉的是北洋海軍的裝甲巡洋艦“經遠”。
然而就在這種異想天開,編造的“西戰場”胡話基礎上,論者還在進一步自圓其說,盤算如何來解釋“濟遠”艦為何首先回到旅順,以說圓謊言。這又是何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