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常信

吳常信

吳常信,1935年11月15日出生於浙江嵊縣,動物遺傳育種學家、畜牧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留校任教。1979-1981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進修動物遺傳育種學 。 吳常信一直從事動物遺傳理論與育種實踐研究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吳常信 吳常信

195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留校任教,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1983)、教授(1988)、動物科技學院院長(1993)。

1995年,中國農業大學由原來的北京農業大學改立後,任動物科技學院院長至2004年4月。

1979-1981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進修動物遺傳育種學。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出任河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院長。

內蒙古農業大學特聘院士(2006.7.10)。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吳常信 吳常信

吳常信長期從事動物遺傳理論與育種實踐研究。在選種理論中,首次提出了“數量性狀隱性有利基因”的假設,並通過實驗得到證實。在參數估測中,首次提出多胎動物“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導了計算混合家系親緣相關的理論與近似公式,這在改進遺傳參數估測方法上是一種創新,提高了選種的準確性。在蛋雞育種中,套用合成系育種的理論與方法,解決了我國蛋雞育種由於長期閉鎖選育造成的遺傳進展緩慢的問題,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動物遺傳資源的研究中,系統解決了保種群體大小、性別比例、世代間隔、近交程度、選擇作用等一系列群體遺傳學的理論與方法問題,提出了“最佳化保種設計”。近年來主持完成的“節糧小型蛋雞的選育”項目,在國際上首先實現小型蛋雞產業化生產。

吳常信 吳常信

吳常信的研究成果有8項獲得國家級獎勵,6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981年回國以來已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有20篇論文分別在17次國際會議上發表;獲國家和省部級技術改進、科技進步、科技推廣、科技情報等獎勵14項,其中國家級獎8項,省部級獎6項。並多次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專題報告。

吳常信主持的“節糧小型蛋雞育種”和“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與技術”分別於1999年和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參加的“豬繁殖力的DNA標記”於2001年獲美國專利局專利,又於200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科技貢獻

北京白雞純系與配套系的選育(1976~1985)

吳常信 院士 吳常信 院士

吳常信教授是該項目的主持人之一。他的主要貢獻是制訂北京白雞的育種方案,進行育種理論和技術指導,解決了從商品雞中育成純系和配套系的理論與方法。經過9年7個世代的系統選育,育成了生產性能高、生活力強、遺傳性能穩定的我國優良白殼蛋雞種。到1985年鑑定時,已在國內推廣6000多萬隻,經濟效益達2.12億元。該項成果已獲198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又獲國家星火一等獎。

美利奴羊的選育(1983~1995)

吳常信 吳常信

這是“六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吳常信教授是內蒙古良種細毛羊育種協作組的成員,是“良種細毛羊主要經濟性狀遺傳參數的計算與套用”課題的主持人,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綿羊育種資料資料庫,進行了細毛羊主要經濟性狀的育種參數計算,對種公羊做出育種值排隊和制訂了選擇指數。1985年“中國美利奴羊新品種育成”項目通過鑑定,1987年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黑白花奶牛育種(1972~1985)

主要參加北京地區黑白花奶牛的育種工作,對北京市種公牛進行了育種值的計算,提出了公牛後裔鑑定方案和種子母牛的選配計畫。他也是北方黑白花奶牛育種協作組成員,北方地區黑白花奶牛品種標準化工作的主要負責人,1976年提出“北方黑白花奶牛品種標準”。“中國黑白花奶牛的培育”項目已於1987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畜禽遺傳規律(1979~1984)

吳常信 吳常信

吳常信教授是該項目的主要參加人和組織者之一,他的主要貢獻是在我國首次提出了多胎動物“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導了混合家系親緣相關的計算公式,改進了遺傳參數的估計方法,提高了多胎動物選種的準確性。該項目於1984.年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蛋雞合成理論(1986~1995)

吳常信 吳常信

主要成就是提出蛋雞合成系選育的理論與方法。由他主持的蛋雞攻關課題,在“六五”期間育成“農昌2號”淺褐殼蛋雞;在“七五”期間育成“農昌1號”褐殼蛋雞。這兩個雞種不但分別達到了“六五”和“七五”國家蛋雞攻關指標,而且在產蛋總重量和飼料轉化率上都居全國參加測定的各組之首。特別是“農昌l號”還超過同期測定的國外褐殼蛋雞良種“星雜579"的產蛋水平。他主持的國家科技攻關課題“蛋雞育種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結果,豐富和發展了蛋雞育種的理論體系,突破了傳統理論中“閉鎖”和“純”的觀點的束縛,解決了我國蛋雞育種長期閉鎖群選育造成的遺傳進展緩慢的問題。該項成果於1992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小型蛋雞的選育(1990~1997)

該項目經過8年的選育,成功地將肉雞中的小型(dw)基因引入到中型褐殼蛋雞,育成了小型蛋雞純系。用這種小型雞作父本與普通型蛋雞雜交,後代商品雞為矮小型。與普通蛋雞相比,小型雞的體重小20%~25%,可提高飼養密度25%~30%。在一個產蛋周期中(72周齡),雖然5,-/~‘l一1.2kg的雞蛋,但可節省8~10kg飼料。每隻小型雞可比普通蛋雞增加收入8~10元,料蛋比達到2.1:1,超過了國際上優秀普通型蛋雞測定站測定的水平,對我國利用有限飼料資源生產更多的雞蛋有重要意義。至今國內外尚無同類雞種形成規模化生產的報導。“節糧小型褐殼蛋雞的選育”項目於1998年通過鑑定,鑑定委員會認為,該項成果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同年,該項目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吳常信 吳常信

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與技術(1986~1998)

由吳常信教授主持的“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與技術”項目,經過13年的努力,已於1999年通過鑑定。該項研究系統地闡明了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分析了影響保種的遺傳因素,提出了保種的最佳化設計,解決了保種群體的大小、世代間隔的長短、公母畜最佳的性別比例和可允許的近交程度等一系列保種的理論與實際問題,反映出很高的理論水平和學術水平,對我國和其他國家的畜禽遺傳資源的保存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曾邀請他作為主講教師之一,在亞洲動物基因庫培訓班上講授他的保種理論與方法。與國內外已有的同類研究相比,該項研究無論在廣度與深度方面還是在理論與技術方面都有獨到之處,特別是保種理論和保種最佳化設計的提出,反映出高水平的學術創見。在研究方法上,把計算機技術、分子生物技術、實驗動物模擬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綜合套用於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與實踐,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該項目於1999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人才培養

吳常信教授治學嚴謹、教書育人,由於在教學和科學研究中成績顯著,到2004年已培養博士生45名,碩士生40名。

榮譽表彰

吳常信 吳常信

1984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1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證書。同年被國務院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同年,由中組部、中宣部、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和全國教育工會五單位聯合授予“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稱號。

社會兼職

現任世界家禽學會中國分會主席,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等。

吳常信筆跡 吳常信筆跡

吳常信院士在國內外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兼職如下: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

中國馬業協會理事長

世界家禽學會中國分會主席

世界“遺傳學套用於畜牧生產大會”國際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畜牧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諮詢專家組成員

科技部國家獎勵評審專家養殖組組長

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執行副主編

《中國畜牧獸醫學報》編委會主任

《中國畜牧雜誌》編委會主任

《亞洲—澳大利亞畜牧科學》編委。

主要作品

●論著

為建立安全_優質_高效的飼料生產體系而努力

畜牧獸醫的發展要堅持走科技創新的道路

關於畜禽遺傳資源保存和利用中幾個學術問題的討論

關於優質雞育種與生產中幾個問題的探討

有關我國豬育種幾個問題的探討

我國蛋雞育種的策略探討

畜禽遺傳育種技術的回顧與展望

新年話家畜

積極推進分子生物技術在我國畜禽育種中的套用

現代豬育種技術

分子生物技術在中國動物育種中的套用

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與技術

畜禽保種“最佳化”方案分析

數量遺傳學與動物育種中幾個問題的討論

畜禽主要經濟性狀(肉、蛋、奶)的遺傳改進與育種新技術

●著作

《中國家禽研究》

●主編

《英漢畜牧詞典》(與閻漢平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