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吳峻山(1870—1941),字德連,北京人氏(亦有說天津的),出身殷實家庭,自幼嗜文喜武,曾學練六合諸功,頗有成就。人物生平
二十多歲時偶遇八卦掌第三代傳人韓福順,遂拜入門牆,苦練八卦掌拳械,在老八掌和八卦刀術方面造詣日深。但是,由於韓福順家貧未上過學,“鮮文墨不知拳理,以致刀不分路,掌不分名”,吳峻山雖盡得其真傳卻不明拳理。
步入中年,經人介紹,他認識了八卦掌第二代重要傳人劉德寬先生(1826—1911)。劉德寬應是韓福順的師叔,吳峻山的師叔祖。但劉德寬性情豁達,最無輩份門戶之見,見到文武雙全、聰明好學、儒雅勤奮並已有較深八卦掌功底的吳峻山,劉德寬讚賞有加,不僅將八卦易理和八卦掌拳理拳譜傾囊相授,還傳給吳峻山八卦太極拳、揚式太極拳和自己創編的直趟八卦六十四散手掌、太極長拳等套路。最後,連從不輕傳的八卦掌內功心法,也秘傳給了吳峻山。就此而論,劉德寬實為吳峻山的第二位八卦掌老師。並且,劉德寬當時已八十左右高齡,正是其武學的巔峰時期,因此吳峻山所得,應是其一生武學的精華。
得到韓福順、劉德寬兩位八卦掌大師真傳的吳峻山,經過刻苦鑽研練習,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已成為八卦掌一代名家,受聘在河北省國術館任教,並開始收徒傳授八卦掌、太極長拳等。1928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特邀吳峻山為教授,後於1935年提升為教務處第三任處長。在國術館任教期間,吳峻山主要傳授八卦掌(韓傳老八掌)、太極長拳、楊式太極拳、六合棍和自創的“新劈刺術”等等。所教弟子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大江南北,其中較著名者有張驤伍(國術館副館長)、李元智、張文廣、傅淑雲、劉玉華、王天與、何福生等等。後國術館因抗日戰爭於1938年底南遷至昆明,吳峻山仍以七十高齡廣傳八卦掌,教授弟子學生數十人,其中佼佼者有蔣勛培、朱煊、張法孟、張鏡園等。
眾所周知,董海川所傳八卦掌原極簡單而重實用,有僅八掌(老八掌)之說。然自第二代起,漸有根據八卦易理,聚本派精華和博採各門各派之長,將原傳八卦掌擴編為八段,每段八掌,共八八六十四掌的趨勢。到了第三代,各派八卦掌就形成了八大掌、老八掌、六十四掌、連環掌、再加其它如散手掌、對練和九宮掌等的基本格局(器械套路恕不論)。韓福順一脈,因董海川和史計棟均傳授過他,所以其後期習練的八卦掌與史派八卦掌有所差異。此拳傳到吳峻山手上後,得識劉德寬,這是吳峻山武學的重大轉折和里程碑,對吳峻山創新八卦掌產生重要影響。進入各門派高手雲集的河北省國術館和南京中央國術館執教期間,吳峻山拓寬視野,博採眾長,經過長期研究思考,在董、史、劉、韓四位先輩原傳基礎上,根據陰陽五行八卦原理和八卦掌拳理拳法,嘔心瀝血,旁徵博引,精心構思,終於在三十年代初期,創編出一種新的八卦六十四掌(吳圖南先生1936年著《國術概論》書中多有介紹),因其特有的健身、技擊和演練風格,在史派八卦掌中異軍突起,為八卦掌和中華武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吳峻山八卦掌的基本理論仍是陰陽五行八卦學說,拳理拳法在總體上亦與各派八卦掌相一致,但在動作招式,套路組合和健身技擊等方面,又有自己的特點,如里外樁、暗腿腿法、搖頭撒膀、大量的擒拿招式和散手串連,以及五形八法、內功心法等等,散手串連頻現,格鬥擒拿殺招凌厲,整沉勁十足,與史派八卦掌及其它國內各派八卦掌有一定差異,具有巨大的健身價值和技擊價值。
吳峻山八卦掌的傳播應分為三個階段:1933年以前即六十四掌尚未最後形成時,吳峻山所傳以韓福順老八掌為主;1933年至1938年間分兩種情況,有條件堅持長期學練的,有可能傳六十四掌,否則還是傳老八掌;1938年以後(在昆明),則主要傳授六十四掌。
中央國術館遷昆不到三年之後,於1941年8月再次北遷重慶。吳峻山隨館遷移途中染疾,因旅途坎坷,缺醫少藥,於當年十一月初四逝於江津縣白市驛(享年七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