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源
地理位置
吳峰村位於臨岐鎮東北部4.5公里處,東鄰新溪村,南接梅口村,西毗金坑村,北連仰韓村,面積7.9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7009畝,糧田面積890畝,旱地面積300畝,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大豆、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為主,以種桑養蠶為主要經濟收入,山核桃、毛竹、山茱萸、茶葉、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也頗為可觀。2012年度年報人口973人,人均收入8150元。是一個中等規模、中等水平的具有悠久農耕文化的特色村。
據《吳山魯氏宗譜》記載,唐德宗貞元年間,魯昌自江西洪都遷入,該地始有魯村之名,該村名自唐代一直沿用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986年,淳安縣民政局實行地名改革,因該村與汾口之魯村重名,故將該村改名為吳峰村。該村自建村之始,迄今已有1200餘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村,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吳越時,該村魯偆、魯榮父子官拜兵部尚書,魯誠、魯智兄弟同授節度使,之後魯氏繁衍生息,代有聞人。至宋,魯氏七兄弟興旺發達,在村內興建祠堂、文昌閣、凌雲橋、可宗亭、倚煙亭、羅星、土地廟、仙姑廟、長墩、繞墩、月墩、方墩等風水及景觀建築,使該村成為淳北地區的文物之鄉。
主要農產品及資源
主紅椒,芥菜苗,小胡蘿蔔,香菇,橘子,蘆筍,椰子,奇異果,綠葉菜;褐鐵礦,方鉛石,黃玉,鋅,花崗岩,鐵礦
歷史由來
吳峰村於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建村,歷時1200多年,具有濃厚的文化積澱,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村。歷代湧現很多傑出的人物,曾經出過兵部尚書魯偆、魯榮,被稱為“父子尚書”。
吳峰村原名為魯村和吳山,1986年才改為吳峰村,魯氏文化悠久。至今村中還留有著桐山院、魯氏宗祠、凌雲橋、攀桂橋等歷史古蹟。自清代開始,村里就組建戲班子,春節期間走鄉串村,進行文藝表演,其中保留的傳統節目——跳竹馬,每年正月初挨家挨戶,甚至到鄰近各村表演。
走進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廊橋流水、古戲台、古樟樹,一幅寧靜祥和的美麗畫卷。細細欣賞,村口公園是“古老與現代的結合”,別有一番韻味,小巧精緻的古戲台前,是一個極具“現代化”的籃球場,邊上一條古色古香的文化長廊,展示村史、勵志、民風、藝術等歷史文化。坐在仿古四角亭,回眸一看,邊上是一個太陽能板,用來照明,走出亭子幾步便可體驗各種健身器材。——這便是有著“千年古村、尚書故里”美稱的吳峰村!
鄉風民俗
吳峰村在宋代建有桐山院,《淳安縣誌》、《吳山魯氏宗譜》均有記載。每年三月三,舉行盛大的節慶活動,有疊羅漢、舞龍燈、跳竹馬、唱大戲等文化節目,熱鬧非凡。
古時的吳峰村,每遇長期乾旱,族中就舉辦“求雨”活動,村中組建求雨隊,求雨成員數百人喬裝打扮成天兵天將,手持各種武器及求雨道具,抬龍輦游龍,聲勢浩大,前往千畝田“討龍”,然後走村游寨,請龍王施雨。整個過程,雖然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
吳峰村自清代開始,村里就組建戲班子,春節期間走鄉串村,進行文藝表演。歷代排演過睦劇、越劇、黃梅戲等劇種,文革期間組建過魯村大隊京劇團,表演節目有:《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杜鵑山》等節目。改革開放後,九十年代組建過吳峰村越劇團,排演過《二度梅》、《三看御妹》、《包公探陰山》等劇目十多種。現在雖然劇團已解散,但是劇團道具仍然保存完好。村中很多戲曲愛好者,經常在廊橋、廣場等場所進行自娛自樂的文藝表演,吹拉彈唱,戲曲氛圍十分濃厚。
吳峰村保留傳承傳統性節目----跳竹馬,每年正月初,挨家挨戶,甚至到鄰近各村進行上門表演。2013年春節期間,由翁永梅組建的兒童竹馬班,扮相到位,表演出彩,深受民眾歡迎。
吳峰村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文化,而且擁有古樸莊重的紅白喜事文化。傳統婚禮習俗別具地方特色:挑日子書、定親儀式、娶親過程、聚餐燒暖鍋、擺娘舅席等,保留傳統民俗形式,鄉土氣息濃郁。白喜事形式厲行節約的優良傳統,對亡人的祭拜儀式也充分凸顯孝敬、仁義的主題,整個喪葬過程好比是勸善行孝的一次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