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保[漢劇演員]

吳天保[漢劇演員]

吳天保,湖北漢劇生角。出生於1903年,逝世於1967年,享年64歲。

基本信息

簡介

吳天保,男,湖北漢劇生角。字賢華,湖北漢陽人。

生辰

出生於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逝世於1967年,農曆丁未年。享年64歲。

經歷

吳天保吳天保

幼家貧,13歲進漢口天字科班,因勤奮過人,學戲期間就頗有名聲。所演《轅門斬子》、《文昭關》、《打鼓罵曹》等戲,演唱高亢激越,風格嚴謹。當時受新思潮影響,搬演《未央宮》、《哭祖廟》、《斬經堂》,創生行〔反二簧〕等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吳派”。抗日戰爭初期,在郭沫若、田漢領導下,組織漢劇抗敵宣傳隊,在大後方巡迴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投入戲曲改革活動,演出過《還我台灣》(扮鄭成功)等新編歷史戲和現代戲。他演的《哭祖廟》曾攝製成影片,輯入漢劇影片集錦《留住漢宮春》。
1924年,出科五年剛剛才21歲的吳天保,接觸並愛上了《哭祖廟》這個劇本,認為適合自己演出。正式上演後,果然譽滿三鎮。抗戰初期,在漢口市劇業同人組織的幾十場勞軍募捐義演中,吳天保一再主演《哭祖廟》,以此激勵民心士氣。1938年9月,吳天保率領漢劇抗敵流動宣傳隊第一隊,從長沙到重慶等地,第一天的打炮戲都是《哭祖廟》。借劇中人劉諶之口,痛拆劉禪的喪權辱國,屈膝投降的行徑,激發大家同仇敵愾,堅定抗日意志,引起觀眾強烈共鳴。
漢劇界流傳的《哭祖廟》有兩種腳本:一為陳春芳演出本,一是吳天保演出本。前者是將汪笑儂的原本略作更動;後者是在龔嘯嵐等藝術家的相繼幫助下,對汪本進行刪削,把原來演出時間的105分鐘壓縮到70分鐘,顯得更為精練。經過幾十年反覆的錘鍊與加工,吳天保充分地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將劉諶這個末代王孫演得栩栩如生,非常感人。
吳天保並不因為《哭祖廟》是一出唱工戲而忽視念白,他牢記梨園界的一句老話:“千斤道白四兩唱”,遇到念白同樣是全力以赴。這齣戲的定場詞和緊接著的5句73字的念白,吳天保處理得四聲清楚,尖團分明,音調鏗鏘,字字入耳,把漢劇三生的念白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迎來了該劇的第一個滿堂彩。
第二場跪唱的西皮垛子,運腔新穎,不同流俗,成為膾炙人口的唱段。尤其是最後一場由二黃倒板、二黃回龍、反二黃、反二流和二黃搖板等五種不同板式組合的成套唱腔,更是熔生、末、淨、外之長於一爐。如果演唱者的後勁不濟,是難以駕馭這幾十句言前轍唱詞的。吳天保偏能傾喉高歌,酣暢淋漓一氣呵成,越是後面越是珠圓玉潤,並且響遏行雲。分明只有他一個人在唱,卻好像天地間儘是吳派唱腔,讓你過足戲癮。行家們都明白,反二流唱段中的去聲字是不便行腔的。吳天保居然化腐朽為神奇,巧妙地利用切分音,山斷雲連,既中繩墨,又不板滯,準確地烘託了人物情緒。對於突破七言或十言常規的唱詞,吳天保也能匠心獨運,揮灑自如。例如有一句是“那時節,我的父皇,睡在懷中,昏昏沉沉,睡夢之間,直到如今,我的父皇他睡了數十年。”總計33字。還有一句是“直到如今,我父皇,焚符棄璽,反縛輿櫬,率領著軍民人等。文武百官,匍匐塵埃,投降鄧艾,比那劉璋王更慘不堪。”長達43字。一般演員認為不好上口,吳天保卻唱得跌宕有致,頓挫得宜,以情帶聲,借聲傳情,把兒子對昏庸父親又恨又憐的心態,刻畫得細緻入微。不由你不為他鼓掌叫好。劉諶自刎前有一句唱詞,陳春芳唱的是“你看我鳳子龍孫也只這般”,最多只能博得觀眾同情。吳天保改為“我劉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樣就把大勢已去的典型環境中慷慨殉國的這位孤臣孽子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更為高大。汪笑儂主演的《哭祖廟》是唱工多做工少;吳天保則結合劇情加強了做工與舞蹈身段,合著音樂節奏載歌載舞,改變了單調僵化類似清唱的表演模式,形成渾身是戲,滿台是戲,開創了漢劇三生唱做並重的新風,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1年9月,武漢電影製片廠將《哭祖廟》與《磬河橋》作為吳天保的代表劇目,攝進戲曲藝術片《留住漢宮春》。1962年1月,為慶祝武漢漢劇院成立,董必武贈詩有句云:“尊重吳陳派,宏宣江漢聲。”年近花甲的吳天保在漢口清芬劇場示範演出了《哭祖廟》。

任職

曾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任武漢市漢劇團團長,武漢漢劇院副院長。

活動年表

1929年12月,農曆己巳年:福興班三次組建
福興班由余洪元、牡丹花、大和尚、吳天保等在漢口組成,是為第三次用福興班名。該班名角薈萃,行當齊全,組班後曾赴上海丹桂第一舞台演出。
1931年,農曆辛未年:漢劇旅行團赴黃石、九江、南昌等地演出
傅心一、吳天保深感劇團閉關自守之苦,遂敞開門戶,與其他劇團組成漢劇旅行團,赴黃石、九江、南昌等地演出。
1936年,農曆丙子年:時代漢劇社組建
吳天保、答恕之、朱雙雲等力圖復興漢劇,提出改良措施,組成時代漢劇社,進入新市場大舞台演出。該社陣容整齊,有一末胡桂林,二淨朱洪壽,三生吳天保、陳春芳,四旦鄧雲鳳,五醜大和尚、樊笑天、孫長發,六外金桂琴,七小李四立,八貼萬盞燈、鳳凰旦、劉金鳳,九夫陳鳳欽,十雜嚴炳奎等名角。
1938年,農曆戊寅年:漢劇抗敵流動宣傳隊成立
漢劇抗敵流動宣傳隊成立於武漢。總隊長傅心一,總務主任吳天保,下隸10個宣傳隊。當年6月南入衡岳、西進巴蜀進行抗日宣傳,演出《文天祥》、《平倭傳》、《江漢漁歌》、《放下你的鞭子》、《除漢奸》、《擂鼓戰金山》等劇,歷盡艱辛。抗戰勝利後各隊相繼返漢。
1938年11月,農曆戊寅年:漢劇抗敵流動宣傳二隊赴恩施演出
吳天保率漢劇宣傳二隊赴恩施地區演出,當地政府贈送錦旗致謝。
1953年6月,農曆癸巳年:武漢市漢劇團成立
武漢市漢劇團由武漢市漢劇工作第一團、新生漢劇團、民眾樂園漢劇團合併組成,團長吳天保、楊秉林、張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