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暉洞

含暉洞

含暉洞由含暉、靈泉兩石洞上下相續,系古代岩崩擁壘而成。其位於遂昌縣城東4公里的三台山麓,洞中可容百十人,洞壁有古代名人題刻,洞內涼氣宜人,靈泉脈脈,洞上方三台寺。含暉洞始建於宋紹興年間,建有留仙亭,望城亭,石船亭,含暉勝境牌坊等景觀。

基本信息

由來

含暉洞風光含暉洞風光

遂昌縣令劉邦光見洞內頂部石隙中有日光透入,氣氳盎然,取名“含輝洞”。1782-1850年(清道光年間),青田籍進士端木國瑚由京師歸里,與吳世涵等好友游含輝洞。端木國瑚精通地理,見含輝洞口朝東, 而改“輝”為“暉”,並刻“含暉洞”三大字於洞口石壁。

景區內以古樹奇石為特色,上百年的古樹形態各異,挺拔蒼翠,相傳宋代道士章思濂在洞中修煉成仙,故又名“章仙洞。

景點

靈泉洞

含暉洞內有泉從石隙迸出,夏無暑氣,清爽宜人。其上曰靈泉洞, 相傳與10公里外的馬埠百花洞相通,洞旁有泉涓涓不竭,甘洌清澈。史籍記載,古時遂昌人章思廉在洞中修煉成仙,人稱“章仙洞”,至今洞內尚存仙人棋盤石等遺蹟。

三台寺

含暉洞上方有三台寺,始建於1131—1161年(南宋紹興年間)。寺後有巨石如船形,名“石船”,石上建亭似船蓬,稱“慈艦渡”。洞寺周圍古樹掩映,有攬勝亭、留仙亭等勝跡。洞壁和石船等處有歷代名人題詠的摩崖題刻,記述著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自然和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堪稱遊覽的勝地。

傳說

綜述

宋代道士章思濂(遂昌人)在洞中修煉成仙,故名“章仙洞”相傳宋高宗趙構、明太祖朱元璋曾避難於此,令人津津樂道;明代戲聖、遂昌知縣湯顯祖和諸多文人墨客都留有詩篇和墨跡。

與明太祖的關係

遂昌民間廣泛流傳著明太祖朱元璋到過含暉洞的故事。傳說,朱元璋起兵反元之初,遭到元兵追殺,單槍匹馬逃到含暉洞,他拉著馬尾巴,倒行避入洞內。元兵追至洞口,見洞口結滿蜘蛛網,地下馬蹄印朝向洞外,以為朱元璋已離開多時,就離洞往別處追去。朱元璋因此避過一劫,後來當上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與宋高宗的關係

遂昌古代的《縣誌》沒有朱元璋到過含暉洞的記載。相反, 《遂昌縣誌》多處記述宋高宗到含暉洞。清光緒《遂昌縣誌》卷之二《山水》記載:“含暉洞,在邑東十里,初號‘章仙洞’,以章思廉嘗住此。其間可坐數十人,有棋盤遺蹟。相傳為宋高宗避敵之所。”卷之五《冢墓》記載:“祝妃墓,在二都落塢。宋高宗避敵難,駐蹕靈泉洞。冊妃祝氏,未幾而卒,即葬落塢。妃世居二都祝村,御道至今猶在。”明崇禎年間,遂昌知縣許啟洪有《含暉洞》詩。

一樹桃花半有無,問津何處影模糊。前朝傳說龍曾隱,此日憑誰烏可乎。月掛松頭林磬杳,煙迷柳色洞雲孤。殘霞收拾囊中去,剩有餘輝映玉壺。 詩中“前朝傳說龍曾隱”,分明也指宋高宗。而遂昌民間流傳都說朱元璋避敵到含暉洞,並沒有人說宋高宗到含暉洞。是否因為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在民間影響大,傳說有皇帝來過,人們都說成是朱元璋。民間還有朱元璋到石練太虛觀和白馬山等地的傳說,但尚未見史籍對朱元璋到遂昌和含暉洞的記載。清光緒《遂昌縣誌》記載宋高宗曾到含暉洞,並冊妃祝氏,有祝妃墓。但“祝村”、“祝氏”、“御道”等均難查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