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yín náoㄧㄣˊ ㄣㄠˊ吟猱彈奏古琴的指法。左手按弦,往復移動,使發顫聲。小曰吟,大曰猱。 元 方回《聽孫鍊師琴》詩:“從容整暇未肎忙,小俟吟猱觀抑按。” 清 薛雪《一瓢詩話》:“琴有正調、外調。調者,調也……今人但知於勾剔、抹挑、吟猱、綽注間求之,必無純調。”不同說法
《五知齋琴譜》
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來動搖,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後小,一轉一收,約四五餘轉,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少則虧缺,多則過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圓活完滿為度。吟之緩急,俱要圓滿,若吟喔然,致有音韻耳。猱:指於按處,往來搖動,約過本位五六分,大於吟而多急烈。音取闊大蒼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圓滿為度。……又曰:輕清小者為吟,重大帶急者為猱;吟取韻致,猱取古勁,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譜》
吟:所按之位,往來搖動。猱:隨聲向徽下注搖得音。
《琴學入門》
吟:吟者,指於按彈得聲之位,左右往來分余,動盪有聲,約四五轉,仍即收歸本位定吟而止。少則虧缺,多則過繁,故以恰好二字為真詮,即圓湛飽滿之謂也。凡吟之緩急長短,俱不外圓滿一訣,若吟喔然,方有音韻。猱:指於按彈得聲之位左右,往來動盪,約過按位二三分。取音大於吟者,蒼老渾厚,亦以恰好圓滿為法。大抵小者為吟,大者為猱;吟取生動,猱取古勁,各有所宜。
《琴粹》——黃勉之用“吟”
吟:五轉,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線為本位,得音後自本位綽上一二分,隨注下過本位一二分,再上過本位一二分,復下過本位一二分,即還上本位而止。上下俱以腕力行之。審其音,則先一聲微停,次二聲相連,又次二聲略停頓,凡五聲。四轉,如前法,得音後即下,隨上隨下,復上至本位而止。審其音,則先二聲相連,次二聲略停頓,凡四聲。或五或四,審其節奏而用之。舊譜所謂四五餘轉,以圓滿為度者也。猱:定為三轉,得音後自本位注下二三分,急上至本位,再如法上下兩次而止。運指純用腕勁,如物有伸縮力,隨伸隨縮。審其音,則三聲緩急相等,連而不斷為佳。大致吟略急,猱略緩。
《琴鏡補》
吟:有五吟四吟兩種。五吟者,從本位退下二分,復上至本位,又作兩退復。若唱弦,則略去首一退字,唱為復退復退復。論板,則第一復字一板,第二退字一板。四吟者,即如前法,唱為退復退復。論板,則第二退字一板。猱:得音後,就本位進二分,複本位,再作兩遍,為三進復,皆以復為猱。凡猱必在本位之上,吟在本位之下。《琴粹》以猱在本位下,吟在本位上下,實傳習之誤。……欲揚以連下聲,則用猱,欲抑以連下聲,則用吟。
《梅庵琴譜》
吟:得音後,將指急急搖動約三四轉,猶吟喔之餘韻,上下不出四五分。雖動搖不離其位,要至勻至實,不可輕搖漫動。然必松活,得靈動之機為妙。猱:得音後,稍偏下復搖動約一二轉。如猱之悲啼,較吟稍大而緩。
《桐蔭山館琴譜》
吟:按弦得音之後,左指按弦的地方,在距離三四分內往來搖動,約四五次,距離先大後小,以至結束。猱:指在按處往來搖動,距離按處約五六分,比吟的搖動距離大,並且稍慢。
章志蓀《研易習琴齋琴譜》
吟:所按之位,左右搖動,以二次為度。猱:隨聲向下徽注,復上又下搖得音。如彈性然,以三次為度。
沈草農等《古琴初階》
吟:得音之後,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後下,先大後小地來回滑動兩三次,然後仍回到得音的位上。上下動作的範圍不得超過二分。指法取勢要圓。猱:得音之後,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下後上,先大後小地來回滑動兩三次,仍回到得音的位上。動作範圍稍大,但不得超過三分。指法取勢要方,或直上直下。
彭祉卿《桐心閣指法細微》
吟:按彈得音後,帶音上位右二分,轉下位左二分,又上位右一分,又下位左一分,復上至本位為止。凡五音四轉,兩轉一收,先大後小,以歸本位。運指如鏇規,取音需圓活,猶吟喔之有韻致也。猱:按彈得音後,帶音下位左二分,折上位右二分,又下位左一分,又上位右一分,復下至本位為止。凡五音四折,兩折一收,先大後小,以歸本位。取向與吟相反,運指如折矩,出聲貴蒼勁,猶猿猱升木,得其搖撼之聲也。
吟從綽,須實上而虛下。猱從注,須實下而虛上。
許光毅《怎樣彈古琴》
吟:在左手指按彈得聲的音位上,左右往來分余,動盪有聲,約四五轉,仍即歸本位定吟。以圓湛飽滿,仿佛吟喔,方有音韻。猱:在左手指按彈得聲的音位上,左右往來動盪,約過按位二三分取音。以蒼老渾厚圓滿為妙。
龔一《古琴演奏法》
吟:左指按弦,右指彈弦出聲後,即在音位左右作小幅度快速擺動。傳統“吟”法中,也有得聲後,在音位的右側或左側作兩三次固定節奏的小幅度擺動。猱:左指按弦,右指彈弦出聲後,即在音位兩側作較大幅度的擺動。
張世彬《中國音樂史論述稿》
吟:得音後,在指所按之位往來移動,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而後小,約四五轉,仍於本位用定吟而止,要以圓滿為度。猱:指於按處輕下重上,過本位五六分,重大帶急,須避指甲聲,然後動盪有情。
丁承運《論吟猱》
吟:左指於按彈得聲後,帶音在本位上搖擺三四分許,動盪有聲,須實上虛下,約四五轉,先大後小,仍歸本位為止。取音圓活生動。猱:左指搖擺幅度約五六分許,較大於吟,須虛上實下,約四五轉,運指如折矩,取音蒼老渾厚。
葉明媚《古琴音樂中虛實手法的運用》
吟: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後下,先大後小地來迴轉動三四次,最後收音於本位。除本位音外,其餘漸次轉動之音因右手已無彈奏,故此餘音已是虛音。…這些餘音是應當只取其意而非以實音出之的。猱:得音後,於本位音之左或右往來移動數轉,幅度先大後小,最後仍歸本位收音。無論在本位音之左或右,用猱運指均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則指法動作虛上實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則指法動作虛下實上,這樣力度才會穩定於本位音之上,指法虛實相間,動盪有請。
運指總結
吟猱運指方向
吟:本位往來動搖:《五知齋》、《春草堂》、《琴學入門》、《梅庵》、《桐蔭山館》、《研易習琴齋》、許光毅、龔一、丁承運。
本位往來動搖,強調先上後下:《琴粹》《指法析微》《古琴初階》、張世彬、葉明媚。
本位往來動搖,強調實上虛下:《指法析微》、丁承運。
本位下:《琴鏡補》。
本位上或下:龔一。
猱:
本位往來動搖:《五知齋》《琴學入門》《桐蔭山館》、許光毅、龔一、丁承運。
本位往來動搖,強調先下後上:《指法析微》《古琴初階》。
本位往來動搖,強調實下虛上:《指法析微》丁承運。
本位下:《春草堂》《琴粹》《梅庵》《研易習琴齋》、張世彬。
本位上:《琴鏡補》。
本位上或下:葉明媚。
吟猱運指幅度
猱大於吟:《五知齋》(-分)、《琴學入門》(-分)、《琴粹》(-分)、《梅庵》(分-稍大)、《桐蔭山館》(-分)、《古琴初階》、許光毅(-分)、張世彬(-分)、丁承運(一分)、龔一。猱吟相同:《琴鏡補》(-分)、《指法析微》(-分)。
吟猱運指急緩
吟急猱緩:《琴粹》、《梅庵》、《桐蔭山館》。三、從各種吟猱解說中,可以看到運指的方向的差異外,最混亂的是衡量運指幅度中的“分”量,從一二至五六不等。究竟“分”這個單位如何定義?在彭祉卿的《桐心閣指法析微》中有段很詳細的分析:
分指律分,蓋兩律相距謂之律度。每一律度,長者中含四律分有餘,短者四律分不足,茲取二分,則半度也。合上下兩半度為一全度,仍屬本律之音,過此則侵入他律界內矣。
舊譜於吟雲往來三四分許,或雲二三分許,所取何分,並未註明。如以寸分言,則三準之度,實相倍半。中準用三四分者,下準當用七八分,上準只用一二分,不得統雲三四分也。若謂徽間之分,則更有廣狹不同。六七徽間之二三分,在十與十一徽間,當加倍而為四五分,更就下準再加,必為八九分,以至全徽矣。尤不得以二三分概之也。今據律分為準,自能隨律度伸縮,以通用於全弦。
從現代的律學觀點看,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對的,五度律的小半音(音分)即“短律”,半個大全音(音分)是“長律”,平均的二個律分(約音分)即相等於十二平均律的半個律(音分);也即是四分之一音。將吟或猱的運指幅度規範為二律分,或四分之一音,是很合理的。很巧,這幅度剛好和小提琴吟音波動的幅度(構成吟音的原音和另一稍高的音在高度上的差距)一樣。(參考:繆天瑞著《律學》)
補充分析
在古琴的技法中,吟和猱兩個基本指法下,還可以依運指幅度的大小有相對應的大吟、大猱和細吟、細猱的區分;也可依運指的速度有急吟、急猱和緩吟、緩猱的區別;因此運指幅度的大小和速度的急緩不應該是區別吟猱的要點。一般琴人之所以有“猱大吟小”和“吟急猱緩”的錯覺,主要是源於感性意識的相對性。彭祉卿在《桐心閣指法析微》中,對此也有段很詳細的分析:舊譜於猱作往來五六分許,較大於吟。今按吟上下二分,已至本位律界,長吟大吟加倍,上下四分,已至本位聲界(註:這裡的聲即音,一個全音包含兩個律)。若猱加大,必過本律,而長猱大猱再加倍,更越出本聲之外,侵及他聲。故不可用。或謂吟可縮小至上下一分,然而細吟再縮小,必在半分以內,用於上準,將無法以取之矣。
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合理的,即將基本的吟和猱的運指幅度限在本位音上四分之一音(即彭說的二律分)和本位音下四分之一音之間。大吟、大猱可界限於本位音上下半個音(即彭說的四律分)之間;而細吟、細猱則是小於四分之一音。而不論吟或猱,按指的擺動須先大後小,最後以定吟或定猱收音。定吟或定猱是在吟猱後,指下繼續以骨節微微起伏,血脈動盪;是外觀不覺的意中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