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目:《君王們的信仰》
作 者:李南著
出 版 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5-1
印刷時間:2008-5-1
開 本:16開
定 價:¥29.80
內容簡介
《君王們的信仰》從秦始皇開始,到洪秀全的起義,力圖通過有力的史料與確切的證據,分析歷朝歷代帝王們的信仰,深入探悉他們的內心世界。希望劍走偏鋒,通過之前少有人提及的信仰問題,發掘歷史中不為人知,或鮮為人知的事實,從而更有利於研究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由於筆者學識淺陋,恐行文中出現欠缺之處,貽笑大方,故而特拜訪了人民大學歷史系權威教授馬金科老師,蒙馬老師不棄,占用休息時間給予了本書斧正與肯定,及時糾正了文中的錯漏之處,在此筆者對馬老師致以深重的謝意。本書實乃筆者的淺見,雖蒙專家教授的鼓勵,心下不免惴惴,因而竭誠希望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
目錄
第一章 秦始皇:走火入魔於“長生不老”間
第一節 人心不古神仙興 方術“不死”謔始皇
一、方士由來有據 “禮崩樂壞”的背景探繹
二、內因驅動,祈求以無限生命享用無限欲望
第二節 扼殺諸子百家 為巫筮的延承發展開路
一、諸子讓位 法家一枝獨秀
二、政治的需要 尋求方士巫筮的依託
第三節 “焚書坑儒” 企圖“大一統”精神教化
一、焚書 是罪大惡極還是時勢需要
二、坑儒與禁學 秦滅亡的前奏
第四節 推崇遠古神話 開啟宗教信仰之門
一、以《山海經》奠定神仙教信仰的基石
二、釋懷於《穆天子傳》的“靈魂不滅”神話
第五節 封禪泰山 傲視天下何需神仙庇佑
一、封禪 炫耀功績背後的自卑心理
二、落人口實 封禪鬧劇的無言結局
第六節 “長生”的追尋 緣於永久統治的迷夢
一、所託非人 千古 第一大騙子的東渡尋仙
二、十二銅人還是仙鶴引路 千古大帝難逃縮命
第二章 漢武帝:獨尊儒術和佞信方士的矛盾分立
第一節 “人君南面之術”成就黃老的興盛
一、文景之治,“人君南面之術”的受益者
二、從劉安的《淮南子》到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第二節 擴張與無為難以調和下的統治
一、“無為之治”擋不住宮廷內亂
二、竇太后在上,新政改革進程屢受阻
第三節 “霸王道雜之”,儒術法家一起“燉”
一、獨尊儒術開“多欲政治”之先河
二、“霸王道”為“漢家制度”推波助瀾
第四節 追逐長生迷信,釀造“巫蠱之禍”
一、信仰鎖定長生,掀開巫蠱的背景
二、巫蠱迷信導致漢武晚節不保
第五節 “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輪台詔”救政
一、晚景淒涼,從平反衛太子到一代帝王信仰的終點
二、輪台一詔,秦亡的教訓,漢興的基石
第三章 王莽與劉秀:從讖緯到儒教的治國方略
第一節 儒家治國,王莽曇花一現的大膽嘗試
一、儒教信仰成就謙謙君子還是篡漢逆臣
二、儒教治國新政卻是主復古
第二節 圖讖佐助,成就光武漢室中興
一、光武中興,東漢王朝的新起點
二、圖讖信仰登峰造極
第三節 “柔術”治國,玩轉“捭闔”,縱橫天下
一、柔術來源讖緯融會的儒家信仰
二、“捭闔”之術,長治久安的英明決策
第四章 梁武帝:“棄帝從佛”的涅盤師
第一節 鑽研治國之道,儒、道向佛教的過渡
一、學儒習道,佛中大悟
二、堅貞不渝,“皇帝菩薩”成就佛教興盛
第二節 千古首屈一指的帝王布教者
一、“佛化治國”也是一種政治手腕
二、虔誠布教,“十帝”中的領軍人物
第三節 虔誠皈依,開食素之先河與三度捨身
一、親自撰寫《斷酒肉文》,給自己禁葷
二、為皈依佛門三度捨身
第四節 佛倡慈悲終釀“侯景之亂”
一、對內慈悲,皇族有罪不罰的嚴重後果
二、小人侯景送蕭樑上末路
第五節 另一面鏡子:北朝的毀佛
一、滅佛前奏,北魏太武帝因大臣進言滅佛
二、滅佛沒商量,剷除權力威脅才是 第一要務
第五章 隋朝二帝:奏響佛教的復興聖歌
第一節 隋文帝:“護法國主”復興佛教在所不辭
一、一代護法國主,佛教的拯救者
二、三大貢獻,成就佛教興盛
第二節 “佛、道、儒”為封建王權各展其能
一、治國有道,佛教與政治雙贏
二、讓佛唱主角,儒、道唱配角
第三節 隋煬帝:一個篤信佛教的暴虐者
一、一邊做佛事,一邊違佛道
二、若不屈服於本王權,要“佛”乾什麼
第四節 動機不純,佛道並舉為哪般
一、振興佛教,奢靡之風送隋走上末路
二、扶植道教,煉丹也止不住隋早亡
第六章 武則天:踩著佛教之名上台的女皇帝
第一節 “彌勒轉世”改“李唐”為武姓天下
一、要登極,就得從信佛做起
二、“彌勒轉世”,登極的重磅資本
第二節 領佛教走向鼎盛
一、當虔誠信徒,創佛教盛世
二、為華嚴宗、禪宗處處開綠燈
第三節 發掘道家,改抑道崇佛為道佛並重
一、先佛後道,不惜弒子滿足其日益膨脹的私慾
二、既佛亦道,一切從實際利益出發
第四節 佛像雕塑君王面,無字碑為誰而立
一、盧舍那佛,以女皇為原型的佛像雕塑
二、生前功過幾許,立“無字碑”隨後人評議
第七章 唐武宗:毀佛護道開先河
第一節信仰的衝突,道教為毀佛埋禍患
一、大事不糊塗,在信仰上從犯暈到犯渾
二、死後享樂莫如活著成仙
第二節 國窮佛富豈可容
一、為“濟人利眾”鎮“佛權”
二、“黜佛”就是為了“挽救國家”
第三節 不可逃避的政治因素,最終推倒脆弱的佛牆
一、為鞏固江山社稷,佛不得不滅
二、儒家再嶄頭腳給佛教雪上加霜
第四節 會昌法難,洗劫佛教事件載史冊
一、道教讖語再成佛教災難的導火索
二、武宗送佛教下地獄
第八章 宋徽宗:淪為階下囚的“道君皇帝”
第一節 鼎中央集權,佛教再呈衰退趨勢
一、“限佛政策”孕育了儒家理學的創立
二、視佛教“為中國禮義之害”
第二節 奸臣當道,在窮奢極侈中迷上道教
一、追求享樂,愛好藝術,迷上道教
二、信奸臣,國家滅亡的前奏
第三節 道教與剝削階層締結“連襟盛世”
一、“道君皇帝”造就奢靡的道教盛世
二、道教剝削階層沉渣泛起埋下暴亂伏筆
第四節 崇道導致內憂外患,“靖康之恥”在劫難逃
一、金遼夾擊,國貧民弱的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二、“靖康之恥”,無奈道教神仙也無力回天
第九章 成吉思汗:踩在薩滿教的肩上打天下
第一節 為求享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而信奉薩滿教
一、混沌哲學激勵蒙古漢子在挫折中成長
二、重蹈“長生天”的古老信仰,卻成就了成吉思汗
第二節 以“先擴後統”為信念驅策
一、“長生天”的意志,統一的信仰支柱
二、定薩滿教為國教只為加固自己的集權統治
第三節 兼容並蓄的信仰政策,社會穩定的基石
一、政策開明,力求宗教信仰和平相處
二、倡導競爭,廣納各宗教界人才
第四節 全真道獻策,為元代道教大發展奠基
一、統一與戒殺成就全真道的興盛
二、求道為“長生不老”,英雄暮年的困惑
第五節 薩滿教信仰受威脅,藏傳佛教的傳入
一、主觀不支持,薩滿教的頹勢不可挽回
二、宗教地位易主,藏傳佛教的蓬勃發展
第十章 朱元璋:“自由派”的性情信徒
第一節 用宗教組建軍隊,憑信仰奪取政權
一、從實際情況出發,信仰宗教卻不乏理智
二、宗教信仰為統治服務,管理力度因需要而定
第二節 有名無實的儒、釋、道三教並舉
一、推儒在先,回報釋、道
二、以“猛”治國,違背三教教義的偽信徒
第三節 信仰考:是漢族的收復,還是外族的再次謀權
一、傳說有理有據,回族身份尋蹤
二、暴露身份不利於統治
第四節 治國之道,回教信仰的探秘
一、利好政策,為回教保駕護航
二、鄭和七下西洋,疑為傳播伊斯蘭教
第十一章 嘉靖:又一個扶乩治國的道士皇帝
第一節 嘉靖登極,讓歷史車輪重回道教軌道
一、在“大愚若智”中匆忙繼位
二、崇道信仰比治國更重要
第二節 只知迷信道教丹藥,終引禍患
一、荒唐統治,招致外患不斷
二、修道惹出“壬寅宮變”
第三節 投其所好,“青詞宰相”的發跡史
一、“青詞宰相”嚴嵩“三步跳”
二、嚴嵩、夏言之爭
第四節 道士圖謀,扳倒嚴嵩
一、嚴嵩完勝,夏言被殺
二、道士幫忙剷除嚴嵩,順乎民意
第十二章 清高宗:“康乾盛世”的沒落
第一節 發揚藏傳佛教,促進民族團結
一、親撰喇嘛說,借信仰著手治理西藏
二、超人的警覺,把“活佛管理”用於治國
第二節 對佛教一半利用,一半信奉
一、崇佛信佛,日常生活中的信仰淵源
二、興建地下佛國與京城寺院
第三節 文化專制,禁錮思想,從《四庫全書》看文字獄
一、思想大鉗制。文字獄對文化的破壞
二、《四庫全書》遺惠後世還是獨裁者的代言
第四節 對和珅的假縱容差點玩出了引火燒身
一、投其所好,致使和珅從無聞發展成巨貪
二、一代巨貪的窮途末路
第五節 “華夷有別”,從限制尚少到閉關鎖國
一、政策搖擺,一口通商格局帶來的巨大損失
二、屢失時機,故步自封,使國人與“洋人”老死不相往來
第十三章 洪秀全:改良基督教與“天國”的崩潰
第一節 放棄儒家仕途,自我“改良”基督教
一、儒家仕途不順,思想突變
二、自我改良基督教
第二節 誤讀“良言”,獨闢蹊徑成就天國
一、天國信仰是起義的最高綱領
二、從布道到發動民眾
第三節 拜上帝會:號召革命的產物
一、扭轉不利局面,天國內部又一個領導的崛起
二、金田起義,“拜上帝會”的輝煌
第四節 孔子教化深入,裹足不前,埋下失敗的種子
一、貪圖享受,一塌糊塗的天國政權
二、孔孟非妖書,教化深入,止足不前
第五節 “朕之天兵多過於水”虛幻信仰與天國崩塌
一、北伐完敗,西征受阻
二、內訌加劇衰亡,虛幻信仰沒能挽救天國的崩塌
後記
書摘
第一章 秦始皇:走火入魔於“長生不老”間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至此,分崩離析的華夏國土結束了戰國時代,中國從此有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國號——秦。
秦國始皇帝姓嬴名政,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迄今為止也沒找到自己真實祖宗的皇帝,但這絲毫不影響作為一個天才的用武之地。他有軍事家的才能和政治家的眼光,在他登極後,設立郡縣,開鑿運河,興建長城,嚴刑立法,一度把諸侯割據混戰近五百年的滄桑亂世治理得頗有東方帝國般的神韻。一個科技、文化、管理、知識,及生活水平滿目蒼痍的國度,在一個具有卓越的超前意識的領軍人物手裡,逐漸開始復甦。
可是,好景不長,秦始皇所希冀的長久統治並沒有實現,儘管他虔誠地祝禱永生,並把一生中近三分之一的精力投入到追求神仙、尋求仙藥的事業中去,並為此巡遊全國、北擊匈奴、坑殺儒士、興建宮室,不惜一切手段企圖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但最終還是死在巡遊求仙的途中。想必,連秦始皇自己也沒有想到,正是他的信仰,他那孜孜不倦的求仙活動對秦王朝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進而變成了加速秦王朝滅亡的催化劑。
讓很多人感到不解的是,像秦始皇這種才智不凡的君王,怎么也會對虛頭巴腦的“成仙不死”之道如此虔誠、神往,乃至至死不悟?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說得清的。我們不能單純地把他看作是唯心主義者的思想取向,因為這涉及到秦始皇信仰的形成背景,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社會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只有深入分析這些因素,才能幫助我們解開這位千古帝王的求仙之謎。
第一節 人心不古神仙興 方術“不死”謔始皇
一、方士由來有據 “禮崩樂壞”的背景探繹
秦始皇的信仰與他所處時代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要知道秦始皇距今有二千二百多年,當時印度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而西方的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社會,直至唐太宗貞觀九年即公元635年,基督教方始傳入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時期我國並未受到外來宗教思想的影響,而本土的宗教尚未成形,充其量是處於萌芽狀態。因此,秦始皇的信仰源頭還要從春秋戰國時期說起。應該說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它處於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渡時期,是有識之士思維活躍的時期,是各種理論的萌芽階段。
隨著周王朝實力與威望的衰退,各諸侯國呈現出了興盛的狀態。這一時期的周朝天子已經名存實亡,幾乎由領軍諸侯的國家領袖淪落為附屬物。因而早前適用於周朝的禮法、制度及思維模式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以及生產力的發展。
這是個人人都在要求獨立的年代。用當時的文詞中提到的禮崩樂壞,人心不古,說的就是國家出現了一撥撥叛逆人士,從太宰掠妻弒君、公子佗殺兄奪位、雍姬殺夫,到吾公子殺父王等違背禮教規章事件頻頻發生。這還不算,各地的諸侯擁兵自重,紛紛宣布獨立,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無一不是豪情壯志,欲獨領風騷的人物。他們堅信只有自己坐上第一把交椅那才是硬道理,因而“連橫”、“合縱”、“武治”等政治學說有了廣闊的市場前景。誰也不願意聽孔老夫子在那裡反覆地嘮叨什麼“仁”啊“禮”的,所以孔先生的悲哀就悲哀在他生不逢時,要晚生幾百年,越過秦國的屍體,步到漢朝,興許就能獨領風騷,把自己的學說發揚光大了。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王心中嚮往的是權力,是地位,是萬代千秋的世襲罔替,他們為此可以付出所有的心血,可以不擇手段,只要能登極,不計一切代價和後果。
此時,各國諸侯都有自己的想法,要么改旗易幟自己建國興邦,要么強強聯手割據一方。這些諸候不約而同的遺棄了自己的領袖,他們不僅不再向當時的周天子納貢,而且楚莊王居然派使臣問周天子大禹鑄的九鼎有多重。這明顯帶有挑釁的意味,說明自己有欲取代其位的野心。
比楚國動作更大的還有魯國的昭公,他率先在國內掀起了一股經濟改革的浪潮。從廢井田、開阡陌到大肆變法,在當時很成氣候,魯國在昭公手裡開始有了鼎盛的跡象,各國君主顯然是看到了前景和實效,於是紛紛效仿,他們開始如饑似渴地養士招賢,當時的君王們已然深刻地認識到,我們21世紀才認識到的真理:什麼最可貴,人才!於是,他們為自己的國家建設廣納精英、積累人才。
周天子的威信漸行漸遠,一人說了算的制度已然不再適用,反而是諸侯們都在極力思索和探求新的治國之道。於是開創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百家爭鳴局面。儘管由於地方勢力的割據,使得社會上充斥著混亂的不安定因素,可是也不可否認,正是這種“思變”之潮的發端,和此消彼長的各種沙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個時代所產生的思想財富,為後世的民族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提煉出了精華。
其實,這種文化現象和知識世家的分崩離析開始得很早,只不過周天子時代也未曾對其加以重視和控制,使得它一直延續下來,原屬王官的知識分子融入了普通老百姓之中,而原為下層的平民知識份子的地位卻大幅度提高了,並融入了本屬上流社會的王官階層之中,正是這種新型的知識階層的產生,出現了一個新的稱謂——“士”。當時各國的君王不少都深信方士、術士之言,似乎方士才是第一生產力,才是“搖錢樹”。當然,也不能否認,這些“半路修行”的方士也確實有些技能,他們不僅能把君王說服得對“長生不老”一說深信不疑,而且還“製造”了不少靠“呼風喚雨”吃飯的幻術高手。
《墨子枕中五行記》中曾經提到,這些方士能夠把人隨處隱藏,也能含笑間由男變女,還可以讓人“飛行上下”。《墨子枕中五行記》初衷示人與否,我說不清楚,就連他對方士的描述,我想或多或少也帶著些許的新鮮感。因而對於他的描寫和記載只能看作是方士文化的一種演繹,其可信度則大打折扣。而所謂的方士,按我們現代人理解,應該類似於科技工作者和神職人員。當然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對於無法理解的事物就用神仙來解釋。因而他們的思想領域和認識高度總圍繞神仙世界不足為奇。巧趣的是,秦始皇嬴政恰好就生在這個年代。他之所以對長生不老如此執著追求,與他所受的仲父呂不韋的言傳身教不無關係。呂不韋當相國時,其門客中有一多半是方士與術士,嬴政從小在這種環境裡成長,自然而然會收到方士和術士思想文化的薰陶。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現在人們享受到數字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幸福,而一味地否定數字科技尚處於貧脊時代的方士作用。畢竟方士方術也歸在百家爭鳴的範疇之中。而這一領域的確是當時人們智慧的體現。它不僅涉及到思想領域,它的出現還刺激和推動了狹義上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在狹義上的科學技術及科學思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種所謂的狹義上的科技,說到底就是方術。這些引人矚目的科學成果,大部分也還是集中於古代的方術中。
方術其實算是當時一個時髦的新名詞,它是指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技術、藝能。所謂“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由此,從秦漢以來,方術幾乎成了一切高端雜術的總稱。
不妨把方術提高一個層次,稱它為方技,因為,它的確是以探討“人道”與“性命”為主,內容涉及醫學、藥學、性學、養生學、長壽學以及與之有關的營養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古化學等學科。古代的科學技術史料大多囊括其中,並產生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果及科學思想,在當時也算是一門科技攻關的重點項目。秦始皇縱然具有超強的超前意識,也不可能飛躍兩千年的歷史長河,到現代這個世界來,與我們共享現代數字科技的榮耀,他所能做的,就是利用方術上的長壽學,儘量地讓自己享受到長生不老的實惠。
這一段時期的方士技術,後來在很多相關的書籍中都有記述。
比如在《後漢書》中專門有《方術列傳》,其序就把卜筮、陰陽、推步、河洛之文、龜龍之圖、箕子之術、師曠之書、緯候之部、鈴決之符、易學數術、圖錄內學等皆歸屬於方術。這不免給人以無限遐想,為那個數字科技還不發達、信息傳播有限的年代中的方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還有一種記述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方仙道”與“神仙家”。“方仙道”與“神仙家”最早源自戰國時齊人鄒衍創立陰陽五行學說,方士們利用鄒衍之學來解釋其秘術仙方,從而形成了《史記》所說的“方仙道”與《漢書·藝文志》所說的“神仙家”。神仙思想是由“不死”的觀念而起,它源於上古的巫師文化,至春秋、戰國時受到更多人的重視,並已有人造仙藥批量生產。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年》有載,齊景公問晏子日:“古而無死,其樂若何?”晏子以“古無不死之人”為答,看來這位是當時幾個為數不多能始終保持頭腦清醒的人。《戰國策·楚策》也有記述說,有人獻不死藥於荊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日:“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證明“不死”“成仙”的思想在晚周時期從民間到王宮都已頗為流行,故被眾多諸侯國的君王們所重視。
既然有了神仙家滋生的土壤,又受到歷屆君王的嚮往,那么“不死”之道吸引秦始皇贏政的目光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內因驅動,祈求以無限生命享用無限欲望
當然,基於歷史的局限,我們不能一味地否定秦始皇贏政在“延壽”與治國思想上對神仙教的心理依託。畢竟,在他統一全國後,他“意得欲從”的“霸道”作風,還是把他手下的宦官管理得服服帖帖。他在位時期,不僅是名正言順的萬人之上,而且也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者。只要他想做的無論如何也要達到目的,無論多困難也得實現。全中國就他一人說了算,他從不考慮事件的可行性有幾分。在國運無憂、生活無憂的前提下,他的眼光開始瞄準了“求仙”事業,認為興許邁人這一領域,能實現自己長生不死的美好願望,能把自己的霸業進行到底。
秦始皇的這種個人嗜好很快被傳到民間,於是當時社會上求仙活動再次鼎盛起來,這很迎合君王的志趣,禮崩樂壞、百家爭鳴過猶不及,這表明:方士說從當初的風生水起,到秦帝國的方興未艾,給一代君王提供的絕不僅僅是娛樂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他已然把“求仙”與“求長生”的興趣灌輸到自己的血液里,並以此當作自己的人生指導方向,所以說秦始皇的信仰帶有極其濃重的主觀色彩。因而,要說他對“仙”與“長生”的潛心追逐,還得從他自己身上找原因。
首先,來看這位“千古一帝”的體貌特徵。這和他的求仙有著最直接的關係。
據說這位秦始皇和一般人長得不太一樣,是位硬線條的美男子,他身形奇高,有多高?史書沒有記載,但根據專家用出土文物進行的物理分析,估計不下1米98,有的學者認為他腰圍4尺開外,身形魁梧,大有雄姿勃發的君主風範。也有人唱反調,說他應該是小矮個兒,長得瘦小枯乾。當然這種說法只是出於“印象派”感覺,沒有根據,也沒有相關的證據,所以不可信。那么秦始皇的身體健康狀況如何呢?據史料記載,呂不韋在世時,他還時時地被安排鍛鍊,身體也還是過得去的,但呂不韋死後,他取消了鍛鍊,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再加上他銳意改革,日理萬機,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精力透支過度,人尚未老,身體就過早地衰弱下來,以致疾病纏身,心神不寧。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秦始皇正是由於自身健康不佳的原因,才對“長生”有一種本能的渴望。被權力和欲望雙重包圍著的秦始皇,不得不經常面對生存還是死亡的思考,這對秦始皇來說可是個大問題。於是,力圖尋求擺脫死亡威脅的途徑,就提上了日程。在這個日程里,頭等大事當然是求醫。求醫,求什麼醫?怎么求?當時中國醫學界基本是由無所不能的神仙教與方術掌握著話語權的,秦始皇不求方術不求神仙,求誰?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個人健康問題是秦始皇長期迷戀和迷信神仙學說的第一大歸因。
其次,要看到秦始皇的複雜經歷。
秦始皇也不是一開始就風光無限,傲視天下的。儘管他13歲就登了基,可是,他的監護人也就是仲父呂不韋一手遮天,朝中大事小事都是呂不韋做主。因此呂不韋才是贏政統治初期名副其實的最高領袖。有名無實的現狀壓抑著年幼的皇帝,如果說這還能忍,那么他親生母親的所作所為,則是令他忍無可忍。曾經以舞女為職業的生母趙姬,生活作風實在腐化墮落,不僅和丞相呂不韋有緋聞,致使這位始皇帝的家譜至今說不清是否姓呂,還與假宦官繆毒也有說不清的關係,可以說這威脅到了秦始皇的人格尊嚴,成了他一生抹不掉的污點,這在自古崇尚禮儀廉恥的中國,連普通百姓都無法忍受,何況是高高在上的國君。因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也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秦始皇的性格逐漸硬朗起來,他先後滅掉了呂不韋和繆毒的勢力,把秦國的政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此間,國家雖然統一了,可是六國殘餘勢力和敵對勢力的暗殺活動猖獗,先後有幾撥恐嚇暗殺行動險些要了他的命。先是高手荊軻的行刺,再是張良搏浪錐擊,以及而後的逢盜蘭池等等,政敵一次次謀劃針對他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的行動,刺激了他的好勝心理,也堅定了他一定要找到一種長生不死辦法的決心。求仙活動正是他的這種心態的集中體現。
再有,就是秦始皇成熟後私慾的無限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