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向日葵黑斑病
英文名:sunflower black spot
病原中文名:向日葵鏈格孢
病原拉丁學名:Alternaria helianthi(Hansf.)Tubaki et Nishihara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向日葵
主要為害部位:為害葉、莖和花瓣
為害症狀
各生育階段均可發病。為害葉、莖和花瓣。葉片染病現暗褐色圓形病斑,大小5~20mm,邊緣常有黃綠色暈圈,病斑上有時現同心輪紋,中央生出灰色至灰白色的霉狀物,鄰近病斑常相互融合。葉柄染病現圓形至橢圓形或梭形黑褐色病斑,嚴重的葉柄乾枯。莖部染病生橢圓形至梭形長斑,黑褐色,由下向上蔓延,常互相接連,長的可達140mm,使莖稈全部變褐。花托染病生凹陷圓斑。花瓣染病通常產生小褐色斑。葵盤染病生圓形至梭形具同心輪紋的褐色至灰褐色斑,中心灰白色。分布在全國各地。病原形態特徵
Alternariahelianthi(Hansf.)TubakietNishihara稱向日葵鏈格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自然條件下菌絲叢近層狀鋪展,稀毛狀,灰色。分生孢子梗單生或小束生,直或微彎,有時曲膝狀,蒼白色至近欖褐色,平滑,分隔,大小120×8~11(μm)。分生孢子多數單生,偶有2個鏈生,直立,圓筒形或罕倒棍棒狀,末端圓,近無色至中等淺欖色或金屬色,平滑,具2~12個橫隔,偶見1或多個縱隔或斜隔膜,培養時分隔處常縊縮,大小45~145×10~30(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在種子或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播種帶病的種子出土後即引起苗枯或葉斑。但種子帶菌量較少。病殘體上的病原菌是主要初侵染源。遇有適宜條件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氣流傳播到向日葵植株上進行初侵染。侵入適溫25~30℃,在雨季,溫度適宜,寄主處於乳熟至臘熟期很易發病。高溫多雨該病流行速度快,潛育期短,因此很易流行成災,成為生產上的重要病害。目前尚未發現免疫的品種。油B-12、阜新大喀、法國向日葵、先進工作者等較抗病。病菌孢子萌發溫限5~35℃,最適25~30℃,潛育期2~13天。流行與雨水有直接關係,高溫多雨年份發病重。連作地、播種早的向日葵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遼葵雜3號、遼葵雜4號、油B-12、阜新大喀、HA89×1049、沈葵雜1號、74102A×181、76055A×11、小葵子、九連燈等。(2)秋季深翻地,消滅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3)採用向日葵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4)種子處理用50%福美雙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拌種,也可用60℃熱水浸種10分鐘。(5)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7~10天一次,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