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軸霜霉

向日葵軸霜霉

向日葵軸霜霉,菌類植物。 病斑生葉上,沿葉脈兩側擴展,初在近葉柄處產生淡綠色褪色斑,後變黃色並往葉尖蔓延。菌叢生葉背,厚密,白色或黃白色。分布在土耳其、中國、日本、巴西、加拿大、匈牙利、西班牙、印度、烏干達、烏克蘭、等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向日葵軸霜霉向日葵軸霜霉

病斑生葉上,沿葉脈兩側擴展,初在近葉柄處產生淡綠色褪色斑,後變黃色並往葉尖延。菌叢生葉背,厚密,白色或黃白色。孢囊梗1-4枝從氣孔出,具隔膜,350-630(平均514)μm,主軸長105-370(平均265)μm,占全長的(1/3-)1/2-3/5(-2/3),粗9.1-12.5(平均10.0)μm,上部單軸分枝6-10次,末枝直,圓錐形,長1.7-11.6(平均6.5)μm,常簇生並成直角張開,頂端鈍圓。孢子囊卵圓、橢圓或近球形,頂部有淺乳突,無色,長10-25(平均21.3)μm,寬8-20(平均17.0)μm,長:寬=21.25。卵孢子未見。

中國分布:

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L.:吉林公主嶺(MLSAU1366);遼寧瀋陽(MLSAU2462);黑龍江密山(MLSAU1365),肇州(MLSAU1370);貴州(MLSAU2467);新疆奎屯(MLSAU1367),石河子(MLSAU1369)。
李有志(1987)記載,陝西漢中有此菌分布。

世界分布:

土耳其、中國、日本、巴西、加拿大、匈牙利、西班牙、印度、烏干達、烏克蘭、烏拉圭、吉爾吉斯斯坦、亞塞拜然、法國、波蘭、羅馬尼亞、羅得西亞、哈薩克斯坦、肯亞、保加利亞、美國、南斯拉夫、喬治亞、衣索比亞、俄羅斯、智利、義大利、瑞士、德國等。

本種特點

Novotelnova1980年將向日葵屬上的菌從Plasmoparahastedii(Farlow)Berlese&deToni中分出來獨立成種的。她在她命名的P.helianthiNovotelnova的種下根據寄主專化性又分3個變型:f.helianthi寄生在栽培的一年生向日葵上,f.perennis及f.patens,在多年生向日葵上。後兩者只在孢子囊的形態和體積上有差別。
她所命名的PlasmoparahelianthiNovotelnova,近來已逐漸被歐洲的一些菌物學家所採用。但是對她的種下分型還有不同的看法。
在中國,向日葵軸霜霉是1963年劉惕若在黑龍江首次報告,以後在吉林、遼寧、貴州和新疆又相繼發現。病株常現出生長受阻、矮化、叢葉等系統症狀,不結實或結實很少,受害重的苗期死亡。田間發生的再侵染是在葉片上形成受葉脈所限的褪綠病斑的局部症狀。有時病菌可潛伏在莖或地下部組織內而植株不出現明顯症狀(周肇蕙、嚴進,1989,1991,1992)。
向日葵的種和品種對病菌有不同的抗性。據報告,病菌可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病株的種子也有一定的帶病率(周肇蕙、嚴進,1992a,199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