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該書為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旅行家、慈善家高鶴年居士記錄自己35年間走遍大半個中國的名山大川,參禪訪道的見聞和體會。
由來和內容
自清光緒十六年(1890)至1935年《名山游訪記》結集出版,高鶴年居士朝山訪道經歷了35年的行程,以省份來說,歷經祖國的浙、閩、皖、冀、魯、豫、鄂、湘、粵、晉、陝、甘、川。東至東北,南至雲南,足跡遍及全國。自名山言,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還如浙江天目、天台、雁盪;安徽黃山、白岳、天柱、九華;四川之峨眉、青城;陝西之終南;山西之五台;山東之嶗山:江西之廬山:湖北之武當;福建之武夷;廣東之羅浮;南海之普陀;雲南之雞足。這些名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有的名山甚至能一而再、再而三,多次游訪。
高鶴年居士所參訪之處,每到一處都撰寫了參訪記錄。早在l912年就開始在上海《佛學叢報》上發表,並得到了大家的讚許。人家認為高鶴年居士的參訪文章,簡明扼要,無一字廢語。雖初讀起來不太習慣,但再讀三讀以後,如嚼橄欖,回味無窮。
1935年,高鶴年在當時著名人士介一亭、聶雲台、簡玉階等交好的催促下,他的《名山游訪記》正式結集出版。佛教界一些泰斗式類的大法師,如印光、虛雲、諦閒、來果等都為這本著作撰寫了序文。
1948年,這本《名山游訪記》又修訂改版。並增加了霜亭法師以及沈輝、楊志堅、吳濟時等諸居士的序文。
到了1956年,高鶴年居士時已83歲,但神明不衰,接之藹如,並邀為蘇州市人民代表,又將該書進行出版。在原來正篇五十三篇之外,又增加了外篇。其中包括《山中歸來略記》、《行腳住山略記》、《興化辛未水災臨時救命團日記》以及《參加中國佛教協會成立會議附記》的文章共兩萬多字。著名人士章太炎的夫人湯國黎居士為之寫了《名山游訪記增編序》。
名山游訪記序
印光法師
人之智識,非學問閱歷莫由開通。而天下名山聖道場地,最足以感發人希聖希賢之志。其有關於立身修業成德達才也大矣。故古今負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熱心者,每不以跋涉為勞。以期凡所見境,凡所悟入,皆資益於吾身心,開發乎智識也。古之周遍遊歷者,有千歲寶掌和尚,中天竺人,在天竺約五百年,於漢末來此方。歷三國兩晉宋齊梁陳隋,至唐高宗顯慶二年,三千七十二歲,方始入滅。以故凡南北名山聖道場地,無不親歷其地而住止焉。至明末時,紫柏尊者,亦復遍歷名山。以日行三百餘里,雖無寶掌之壽,其所遊歷,可與寶掌相齊。近世緇素中,唯高鶴年居士,遊歷最為廣遠。凡四大名山,五嶽終南,天台雁盪,羅浮雞足,武當雲居,廬岳黃山。或一至者,或二三至者。凡所經過之土地人情,與夫古蹟勝境及道場寺宇,並高僧名士所有事跡,根據語言問答,各皆備載。一可以慰不能行腳者,無由得知聖道場地之勝跡。一可以作初機學人尋師訪友之一大方針。以故民國元年佛學叢報,曾錄之以餉同志。今者王一亭,許止淨,聶雲台,狄楚青,簡玉階諸居士,又欲特作一冊。俾閱者備觀其全。亦未始非入佛海之前導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
最近版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目錄
名山游訪記目錄
卷一
由湖州經九華白岳至黃山天目山游訪記
(光緒二十年甲午三月初十日1894)
由杭州經雁盪轉天台各游訪記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三月初一日1895)
由普陀至天台各游訪記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正月十八日1898)
由終南經棧道入川至峨嵋山游訪略記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七月初二日1899)
峨嵋山游訪記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年九月初二日1899)
卷二
金陵京口諸山游訪略記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正月十二日1903)
天津北京游訪略記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四月十日1903)
五台山游訪記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四月二十七日1903)
山西諸山游訪記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六月二十一日1903)
陝西諸山游訪略記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七月十八日1903)
終南山經冬略記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八月十二日1903)
長安游訪略記
(光緒三十年甲辰二月廿三日1904)
西嶽游訪記
(光緒三十年甲辰三月初八日1904)
由陝西至武當游訪略記
(光緒三十年甲辰三月十六日1904)
卷三
由滬至匡廬游訪略記
(民國元年壬子五月初二日1912)
武漢游訪略記
(民國元年壬子七月初九日1912)
京漢道上游訪略記
(民國元年壬子七月十三日1912)
五台山游訪記
(民國元年壬子七月十七日1912)
由五台至南嶽道經鄂湘游訪略記
(民國元年壬子八月十一日1912)
卷四
南嶽游訪記
(民國元年壬子八月十七日1912)
由南嶽回滬經湖南遊訪略記
(民國元年壬子九月初一日1912)
普陀山游訪記
(民國二年癸丑八月初二日1913)
北京上方山涿州白帶山各游訪記
(民國三年甲寅春1914)
由北京張家口往北嶽恆山游訪略記
(民國三年甲寅四月十日1914)
由北嶽經五台太華回終南山遊記略記
(民國三年甲寅年五月十八日1914)
由終南山往京津勘災放賑回終南略記
(民國六年丁巳十月初二日1917)
卷五
灌雲縣雲台山及沿海諸島各游訪記
(民國七年戊午十月二日1918)
由雲台經勞山至岱嶽各游訪記
(民國七年戊午冬月二十七日1918)
由泰山往孔林遊記
(民國八年己未正月二十日1919)
九華山游訪記
(民國八年己未六月初一日1919)
卷六
從廣州三水至鼎湖山游訪記
(民國九年庚申春1920)
廣州往曹溪游訪記
(民國九年庚申二月1920)
由香港經安南至雲南雞足山游訪記
(民國九年庚申某月1920)
羅浮山游訪記
(民國九年庚申冬月初六日1920)
沌門杯渡山游訪記
(民國九年庚申冬1920)
天台雁盪二山游訪記
(民國十年辛酉五月十二日1921)
由九華至黃山游訪記
(民國十一年壬戌閏五月二十四日1922)
雲居游訪遂至匡廬記
(民國十一年壬戌五月初二日1922)
三十九參. 潮州韓山游訪記
(民國十一年壬戌冬1922)
卷七
從海州春賑畢往嵩山游訪記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三月初二日1907)
由廬山往南昌西山朝雲居禮四五祖記
(光緒十九年癸巳二月初六日1893)
由淮安經揚鎮過寶華朝大茅山記
(光緒十八年壬辰正月初八1892)
由大茅山經磬山龍池經白雀山至杭州記
(光緒十八年壬辰三月十一日1892)
由圌山經惠泉靈岩鄧尉洞庭山游訪記
(光緒三十三年年丁未正月十八日1907)
湘南放賑順禮衡山回往九華游訪記
(民國八年己未二月初一日1919)
補編
南京往九華經黃山至杭州天竺山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
淮安往泰山經北京朝五台過終南山
成都禮峨嵋經火焰山朝雞足山略記
(光緒十七年辛卯春1891)
雲南經貴州廣西禮南嶽山略記
(光緒十七年辛卯春1891)
杭州經雁盪蒼嶺朝武夷山略記
(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
紫柏山往崆峒經蘭州回漢中朝武當嵩山
(民國七年戊午秋1918)
復游上方山小華山天池山略記(未記年)
復游靈岩山略記(未記年)
作者簡介
高鶴年(1872—1962)近代佛教居士,佛教學者,旅行家。名恆松,江蘇興化人。行跡遍天涯,國內名山大川,無不涉足其間。居士行腳初,好禪修,曾於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等處受棒喝,修定於終南山茅蓬。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於普陀山會晤印光大師後,常相往來,遂宗淨土。二十七年,印光大師約居士至普陀山,留談5晝夜,深得法益。1912年於普陀攜大師文稿數篇至滬,刊於《佛教叢報》。1914年,返終南山茅蓬過冬。翌年,於終南建設僧尼普同塔、念佛堂各二,並茅蓬數處。1917年秋,京津洪水為災,應滬狄楚青、王一亭居士請,離終南,從事救災事宜。後冒雪趕至上海,與狄楚青等組織佛教慈悲義賑會。1918年,與印光大師同往揚州刻經,途經上海,晤滬上狄楚青、王一亭等居士,暢論因果。到揚州後,住萬壽寺,其間曾往故里興化掃墓。1919年至湖南賑災,嗣後至雲南雞足山巡禮。1920年,由滬至普陀山與印光大師長談,後即寫《印光大師苦行略記》以弘揚大師之德。居士曾於1921年舍(音shě)宅建劉莊婦女安老院,供高行貞孀婦女修淨養老之用。1930年,印光大師至蘇州報寺閉關後,居士因賑務行走各地,常至報國寺叩關瞻禮大師,大師輒贈淨土各書,並誡以“信因果、勤念佛”二者廣勸大眾。高居士一生以皈依正覺和普渡眾生為職志,一雙草鞋踏遍天下名山大川,同時,他還為救災工作忙碌著。三十四歲那年夏季徐淮大水災,他不辭辛勞,到受災現場勘察災情,並與當地所有寺廟主持一道參加救濟災民工作。四十五歲因平津水災至滬勸募賑款。四十八歲應熊希齡邀請赴湖南辦賑。五十九歲於鹽城劉莊、白駒、安豐、永豐圩等處開辦粥廠十四處。六十五歲因川、陝、豫、甘等省旱災為上海慈善聯合救濟會奔走勸募賑款。八十二歲赴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會會議,並被當選為理事。八十四歲赴江蘇南京出席省人民代表大會。八十九歲返劉莊淨土安老院養病,九十一歲在劉莊逝世。南京佛教界代表,蘇州佛教界代表,泰州政協代表共同舉辦高居士追悼大會,並將骨灰安葬蘇州穹窿山西南方山中。FROM:【《簡明淨土宗詞典》(林克智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