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設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博士後流動站以及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熱能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等 5個博士點和相關 8個碩士點。已形成機、電、液和信息技術一體化發展的以及面向能源利用和新能源開發的學科特色,培養了一大批機械設計製造、熱能及暖通製冷技術的開發、套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行銷售高級人才。
歷史沿革
1912年06月 | 同濟醫工學堂設機電科; |
1930年 | 工科升格為工學院,設有電工機械系; |
1945年 | 抗戰期間隨學校內遷到四川李莊,宜賓等地堅持教學; |
1952年07月 | 院系調整,同濟大學的機械系,電機系和造船系併入交通大學; |
1958年 | 學校成立建築機電及設備系,簡稱機電系; |
1979年08月 | 學校撤消機電系,成立機械工程系; |
1987年04月 | 機械工程系升格為機械學院(籌); |
1991年04月 | 增設汽車工程系; |
1998年08月 | 學校調整有關院系機構,機械學院更名為機械工程學院; |
2000年04月 | 在同濟大學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後,機械工程學院新設機車車輛系; |
2000年12月 | 學院設定8個二級學科專業委員會,3個工程碩士專業; |
2001年02月 | 機械工程學院成立同濟大學路面機械工程中心,同年3月,組建同濟大學機械電子教研室; |
2002年04月 | 汽車工程系劃出機械工程學院,另行成立汽車工程學院; |
2002年05月 | 即由院-系-教研室三級管理體制改為院-研究所二級管理體制; |
2002年10月 | 學院對實驗室作了調整,至此,學院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全部落實; |
2003年05月 | 學院增設“工業工程”二級學科碩士點,同年11月,機車車輛研究所轉入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所; |
2004年11月 | 學院成立專業基礎教學部; |
2005年05月 | 成立機械工程綜合實驗中心,先進城市能源及建築環境控制與安全綜合實驗中心; |
2005年09月 | 機械工程學院搬遷至嘉定校區; |
2007年 | 機械設計及理論獲國家重點學科; |
2009年12月 | 教育部重大工程施工技術設備工程研究中心立項實施; |
2012年03月 | 更名為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
學科建設
專業層次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博士研究生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
機械電子工程 |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
熱能工程 | ||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 ||
全日制 碩士研究生 | 080201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080202 | 機械電子工程 | |
080203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
080220 | ★工業工程 | |
081404 |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 |
085201 | 機械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 | |
085236 | 工業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 | |
085206 | 動力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 | |
080701 | 工程熱物理 | |
080702 | 熱能工程 | |
080703 | 製冷與低溫工程 |
地址
校區 | 嘉定校區 | 四平路校區 |
地址 | 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號機械大樓 |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綜合樓602室 |
電話 | (86)21-69589750 | (86)21-65981482 |
傳真 | (86)21-69589485 | (86)21-65982786 |
郵編 | 201804 | 200092 |
yuanbanATtongji.edu.cn |
師資隊伍
師資概況
1987年建院初期有教職員工30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61人,高級職稱占24%。至1999年底,全院共有教職員工211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42人,高級職稱占36.5%。目前,機械工程學院教職工165名,正式職工158名。其中,院士 2名(含兼職1名),正高級職稱的33名,副高級職稱的52名。博士生導師(包括兼職博導)38名,碩士生導師88名(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 ,碩士點 8個。
學府精英
院士、柔性引進院士、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特聘教授(1)院士 郭重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同濟大學教授。195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現任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副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顧問院長。從事工程項目設計和諮詢工作40餘年,曾30多次擔任國家和部級重點建設項目的總設計師。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1項,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銀獎3項。
(2)院士 林宗虎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外聘院士。1957年交通大學鍋爐專業研究生畢業。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流體機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報副主編。在氣液兩相流與傳熱學領域取得多方面開創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其他省部級科技獎12項和中國專利7項。在國內外正式出版的專著有17部,發表論文150多篇。
(2)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 楊志剛
楊志剛,1961年8月出生,同濟大學教授、車輛空氣動力學專家,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車輛空氣動力學專家。1982年春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1983進入美國Cornell大學機械航空工程學院機械航空工程與空氣動力學專業,攻讀碩士和博士,1990畢業獲得博士學位。2002年至2004年,就讀於美國印地安那大學Kelly管理學院,獲MBA學位。
博士畢業後任美國航空航天局劉易斯研究中心(NASA Lewis Research Center)高級研究員和項目組負責人,先後參與和負責了流動穩定性、湍流模型、計算流體力學方法等基礎課題研究,以及NASA的航空渦輪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等重要科技攻關項目,並取得成功。後進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整車技術中心和通用研究院擔任高級分析師和主任工程師,負責汽車風洞的低噪聲聲學升級改造的數值分析項目、熱環境控制項目、剎車冷卻系統研究,以及卡迪拉克車型氣動開發等項目。
(3)特聘教授 許 鵬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7月畢業於天津大學土木系暖通空調專業。同年9月進入同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熱能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1995年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進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土木機械系攻讀博士學位,2001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回到同濟擔任教學任務之前,2001年到2009年,許鵬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建築技術系擔任科學家職務。許鵬多年從事暖通空調和建築節能領域的科研工作,在有關智慧型建築、建築系統調試以及節能改造、新型建築系統控制與監測、以及建築能耗模擬等領域有十分豐富的工作經驗,共發表科技論文三十多篇。許鵬擔任美國暖通協會智慧型委員會主席期間,主持發起了一個建築與智慧型電網界面通訊控制的研究項目。在加州能源委員會的支持下,組織並領導了一個由多個大學,包括普渡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現建築回響控制研究項目。
許鵬在中國,曾負責了美國能源部和中國政府的多個合作項目,包括北京奧運村的綠色認證、微能耗建築、中國建築能耗對標系統、世界銀行支持天津既有建築改造、北川地震重建的綠色示範項目等。
回到同濟大學後,許鵬負責了建設部和上海市科委的多個研究項目,在建築和社區碳排放計算和能源規劃方面擁有一定建樹。
教學名師
奚鷹 教授校園文化
豐富多彩現任領導
現任黨委領導 | 現任行政領導 | |||||
黨委書記 | 黨委副書記 | 院長 | 副院長 | |||
於 航 | 周奇才 | 陶建蘭 | 楊志剛 | 李理光 | 卞永明 | 誾耀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