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李元二侍郎⑴
衡岳新摧天柱峰⑵,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令文字傳青簡⑶,不使功名上景鍾⑷。
三畝空留懸磬室⑸,九原猶寄若堂封⑹。
遙想荊州人物論⑺,幾回中夜憶元龍⑻。
注釋譯文
【注釋】
⑴劉二十八:即劉禹錫,二十八是兄弟之間的排行。呂衡州:即呂溫,生前為衡州刺史,故稱呂衡州。李、元二侍郎:指李景儉和元稹,當時同被貶在江陵。
⑵天柱峰:衡山群峰之一。
⑶青簡:竹簡,古時曾用竹片書寫文章和典籍。
⑷景鍾:大鐘,有些古鐘上刻有銘文,記載當時的某些大事和人物的功績。
⑸懸磬(qìng慶):室內空虛,只有梁椽,如同古代用作樂器的磬石只有一個人字形架子一樣,古人常用以形容家中一無所有。
⑹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後來泛指墓地。堂封:指墳墓,《禮記·檀弓》:“吾見封之若堂者也。”意思是把墳墓築成高高的方形,像堂一樣。
⑺荊州人物論:據《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載,東漢末,荊州牧劉表曾與劉備、許汜談論天下人物,劉備極力推從陳登,時陳登已死。
⑻元龍:陳登的字。他曾任廣陵太守,幫助曹操消滅呂布。
【譯文】
南嶽衡山倒塌了天柱峰,
聞噩耗士人相逢悲淚涌。
可惜呂公只有文章傳後人,
不能顯身手建功業名刻景鍾。
一身清貧在身後陋室空空,
魂寄異鄉墳塋如青崖高聳。
遙想諸君相聚論當世英豪,
多少回長嘆息失卻了呂公。
作品鑑賞
公元811年(唐元和六年),時任衡州刺史的著名政治家、詩人呂溫去世,年僅40歲。呂溫和柳宗元是同鄉,他的繼母出於柳氏,因此和柳宗元還是中表親。呂溫少年有為,有濟世之志向才華。柳宗元對他的抱負、才能、學問、文章都極推崇,他在《祭呂衡州溫文》中說:“宗元幼雖好學,晚未聞道,洎乎獲友君子,乃知適於中庸,削去邪雜,顯陳真正,而為道不謬。”呂溫於公元808年(元和三年)被貶為道州刺史,兩年後又轉衡州刺史。衡、道兩州都與永州緊鄰,時柳宗元在永州貶所,自然與呂溫交往較多。柳宗元失去了這樣的摯友和同志,悲痛萬分,為了追悼他,稱讚他,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和劉禹錫的悼詩,故稱“同劉二十八”。首句將呂溫之死比作南嶽天柱峰崩摧,突出呂溫的享譽之高、影響之大。鮮明的意象,強烈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魄。“士林憔悴泣相逢”則直接寫眾人的悲痛,以“憔悴”二字寫其形容,以“泣”寫眾人相逢時的情景。柳宗元在《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中說:“君之卒,二州之人哭者數月。”“余居永州,在二州中間,其哀聲交於南北,舟船之上下,必呱呱然,蓋嘗聞於古而睹於今也。”這些情景,柳宗元都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銘之於心,記之於文。可見呂溫之死在當時影響之廣。一個封建時代的地方官吏,能如此深受人民愛戴,實屬難得。
詩的頷聯,高度讚揚了呂溫的道德文章。柳宗元在《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中寫道:“君之文章,宜端於百世,今其存者,非君之極言也,獨其詞耳;君之理行,宜極於天下,今其聞者非君之盡力也,獨其跡耳。”在柳宗元看來,呂溫的文章足以流傳後世,呂溫的政績足以功蓋當朝,但呂溫還遠遠沒有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這個時代,沒有讓他大顯身手建立功名。這既是對呂溫的高度讚揚,也是慨嘆呂溫的生不逢時,同時還暗含對自身遭遇的感喟。
頸聯寫呂溫死後的清貧與淒涼。自古清廉為好官,好官才能有所作為,才能為民謀利,造福於民。柳宗元寫呂溫死後清貧,只留下空空如也的一間陋室,其實也是稱讚他的為官清廉,品德高尚。可是像呂溫這樣一個深受人民愛戴的好官,生前屢遭貶謫,死後也只能魂寄他鄉。雖然當地人民出於對他的敬仰與愛戴,認真地為他修築了墳墓,但死後不能歸葬故里,仍不免讓人萌生淒涼之感。
尾聯直接抒寫對呂溫的懷念與嘆惋。漢末劉表、劉備、許汜等人評論當世英雄豪傑,曾讚揚廣陵太守陳登。陳登是胸懷“扶世濟民”之志,頗有豪氣與才華的人,但不幸中年夭折。這裡詩人想像李、元二人在江陵談論當世英豪時,也會懷念和推崇呂溫,為之談到深夜,如同當年劉備等人談論天下英雄時推崇陳登一樣。詩的結句以呂溫比陳登,表現對呂溫的深切懷念,同時也暗示當時時局暗弱,正需要能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能人。呂溫的不幸去世,不能不令柳宗元和他的友人扼腕嘆息、悲痛萬分。
柳宗元的這首悼詩,高度讚揚了呂溫的道德文章和卓越才華,表達了詩人的巨大悲痛和對呂溫的深切哀悼,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對國家民族強烈的憂患意識。詩深沉悲涼,筆力千鈞,正如鍾嶸《詩品》評價《古詩十九首》所云:“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斤。
作者
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運城人,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愚溪”,漢族,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運城、芮城一帶)。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為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為唐宋八大家之二) 。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省 西安 市)
柳宗元出身於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貶 永州司馬(任所在今湖南省 永州市 零陵 區),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 《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不久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於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劉禹錫、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閒適之作。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天對》《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來,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柳宗元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
柳宗元的詩歌
柳宗元的詩,共集中140餘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鑑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傑出詩才。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淵明並列。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後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樸,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於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不論何種體裁,都寫得精工密緻,韻味深長,在簡淡的格調中表現極其沉厚的感情,呈現一種獨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詩人,所以無論寫什麼題材,都能寫出具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詩篇。
柳詩現存140多首,均為貶謫後所作。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於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連制題也學謝詩。但柳詩能於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另外,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絕句《江雪》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