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白居易

《吊白居易》是由唐宣宗李忱所創作。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主要描寫的是唐宣宗為悼念詩人白居易而悲痛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詩人的離去而惋惜。

作品信息

【名稱】《吊白居易》

【年代】晚唐

【作者】【唐宣宗】李忱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吊①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②。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1]

作品注釋

①:吊:哀悼。  ②:“童子”二句重點突出白居易的兩篇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2] 作品譯文 文章字字如綴玉,詩歌像珍珠串聯,轉眼大詩人已經六十年的人生旅途,對於這位世間不可多得的詩仙,我敬重不夠、仰慕不夠呀!你怎么就突然間走到冥路上去了呢?浮雲不能羈絆他他的名字叫做居易,性格清靜無為他的名字叫樂天。至今長安的街道上稚童能夠吟賞你的《長恨歌》,西域的胡兒能夠辨析你《琵琶行》。您的文章詩歌已經深深烙印在平民百姓的心中,每當我一度想起愛卿便愴然流涕![3] [編輯本段]作品鑑賞 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為一位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由此可見唐宣宗李忱對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對其詩的喜愛,也從側面表現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詩的首聯運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藝術成就。“綴玉聯珠”是形容他詩文的艷麗光彩,而“六十年”,則指他的創作生涯。“詩仙”,是溢美之辭,是對白居易的高度評價。 “誰教冥路作詩仙”一句其悲可見,其哀可聞。唐宣宗是說,對於這位世間不可多得的詩仙,我敬重不夠、仰慕不夠呀!你怎么就突然間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讀到這裡,讀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皇帝,正眼含熱淚,仰望長天,低聲呼喚,令人感動。 詩的頷聯則表達了詩人無比惋惜之情。唉!浮雲、造化也沒有辦法挽留住白樂天了,他永遠地去了,我又有什麼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長嘆罷了。這裡運用對仗和互文的修辭,將作者對白居易的濃濃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練的語句中,情愫深,意韻長。 接下來的頸聯,借白居易的兩篇代表作《長恨歌》與《琵琶行》來讚美他的藝術成就與巨大的影響力。“童子解吟”“胡兒能唱”蘊涵深意:其詩所知人多,所曉域廣,通俗易懂,音韻和諧,圓潤悅耳。作者沒有直接說他的詩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讓讀者自己去品味。 尾聯則進一步直接表達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捨和對白居易去世的無比悲愴之情。這是在頸聯基礎上的更進一步,“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一般流行,與行人形影不離: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吟誦白詩的聲音。而作者聽到吟誦之聲,就會牽動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內心充滿無比悲傷與哀痛。 全詩語言通俗凝練,感情真摯,既表現了對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現了對他詩歌的讚賞,同時突出了白詩非同凡響的藝術成就。[4]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李忱[5]李忱像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憲宗第十三子,初名怡,封光王。公元八四六年【會昌六年】,立為皇太叔,恭儉好善,虛襟聽納,大中之政,有貞觀風。每曲宴,與學士倡和,公卿出鎮,多賦詩餞行。重科第,留心貢舉。常微行,采輿論,察知選士之得失。其對朝臣,必問及第與所試詩賦題,主司姓氏,苟有科名對者,必大喜。或佳人物偶不中第,必嘆息移時。常於內自題鄉貢進士李道龍雲。在位十三年,謚曰獻文,詩六首。
李忱像李忱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