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在《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九卷,說佛的腰間也有卐字相。「卐」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卐字釋義
卐字的符號,有向右旋——卐;有向左旋——卍。根據《慧琳音義》第二十一卷、《慧菀音義》,及《華嚴經》等,總共有十七處說到卐字相是右旋。但是《陀羅尼集經》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的扇子中,所畫的卐字相乃是左旋——卍。還有日本奈良的藥師寺的藥師佛像腳下的卐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數的記載是右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濕婆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卐字相。在古印度的傳說,凡能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皆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佛是法中之聖王,所以也具三十二種大人相,此在《金剛般若經》中就有記載。
卐字類別
卐字自古即有左旋右旋之說。在中國佛教里,卐字左旋右旋均被採用。慧琳音義與高麗大藏經主張用右旋卐字(日本大正藏亦採用右旋之說),宋、元、明三版藏經均用左旋卍字。卍字之所以有左旋右旋之分,主要是由於觀看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差異。若以卐字置於吾人面前而觀望之,右旋則成卍字;若從卐字本身之立場而言,則卐字才合於右旋的方向。同時右旋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無邊延伸和無盡展現。象徵佛陀如日月永生,如流水恆長一般廣度十方三世的眾生而無有窮盡。 從廣義上看,卐字是古代的符咒、護符或宗教標誌。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古代波斯、希臘等均有卐字元號,通常被視為太陽、火炬、流水的象徵,寓意光明、無畏和永恆。古代印度的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均把卐字作為吉祥、清淨、圓滿的標誌。佛教借用寓意“一切善願、悉皆成就”的卐字標誌,把它作為佛陀神聖、莊嚴、慈悲、智慧和圓滿成就的象徵。
吉祥喜旋
卍字
(梵s/ri^vatsalaks!ana、svastika)
吉祥的記號。梵語音譯作室利靺蹉洛利曩,意譯為吉祥雲海、吉祥喜旋。又作‘塞縛悉底加’(svastika)。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種好之一。大乘經典謂此系佛及第十地菩薩胸上的吉祥相,如新譯《華嚴經》卷四十八雲(大正10·253c)︰‘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然若據小乘之說,則此相不限於胸上。如《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及《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等書,皆謂佛之胸臆有卍字相。《方廣大莊嚴經》卷三則說發有五卍字。《大般若經》卷三八一謂手足及胸臆之前俱有吉祥喜旋之德。《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腰間有萬字,胸前有一旋。此外,於今印度阿摩羅婆提(Amara^vati^)出土的佛足石,也刻有幾個卍字。
對於經典中的卍字,古來所漢譯者,即有數種,如鳩摩羅什、玄奘諸師譯之為‘德’字。魏·菩提流支於《十地經論》則譯為‘萬’字。相傳唐·長壽二年(693)始制定此字,音為‘萬’。意謂吉祥萬德所集。因此,《宋高僧傳》卷三於譯音不譯字之例中出此卍字。
然《慧琳音義》卷十二載(大正54·378a)︰‘卍字之文,梵雲室哩二合末蹉,(中略)唐雲吉祥相也。有雲萬字者,謬說也。(中略)非是字也,乃是如來身上數處有此吉祥之文,大福德之相。’意即‘卍’本為一種記號,而非一字,說為‘萬字’者,乃將梵文譯成漢文時之誤。即將梵語laks!an!a(音譯作洛剎囊,相之義),誤為梵語aks!ara(音譯作惡剎羅,字之義),故有‘卍字’之稱,事實上應稱作‘卍相’。
另據慧苑《華嚴經音義》及《華嚴經刊定記》所載,《華嚴經》之漢譯本中有十七處用卍字。然而其梵本,則有二十八處。《慧苑音義》卷上雲(大正54·437b)︰‘卍字之形,今勘梵本,卍字乃是德者之相,元非字也。然經中上下,據漢本總一十七字,同呼為萬。依梵文,有二十八相,即八種相中四種相也。’此中,四種相即︰(1)室利靺蹉(s/ri^vatsa),意譯作吉祥海雲。(2)難提迦物多(nandika-varta),意譯作右旋。(3)塞縛悉底迦(svas-tika),意譯作有樂。(4)本囊伽吒(pu^r-naghata),意譯作滿瓶。而《慧琳音義》卷二十一與《慧苑音義》卷上(第一圖)所圖解的卍字,亦有很大的差異。
此卍字,自古即盛行於世界各地,從而有關其起源,學者間異說紛紜。或以為太陽、電光、流水的象徵,或說依據旋毛而有,或說是女性的象徵。在古代印度,除佛教以外,婆羅門教、耆那教均曾使用此一符號。《羅摩衍那》等書中也有此記號。甚至在刻文的首尾、錢幣等亦附有之。至於其書寫方式,古來印度認為右旋與左旋有別,印度教以右旋表示男性神,左旋表女性神。於西藏,藏傳佛教用右旋,苯教(Bon-pa)教徒用左旋。中國則左右多混用。新譯《華嚴經》明藏本作左旋,高麗本及《慧苑音義》皆作右旋。
吉祥喜旋的源流
(1)卍的起源
關於卍的發生問題,向有二派︰牟勒(Max Mu|ller)以為在我們不可想像的遠古時代,事件的發生,常是偶然的。在此地有可能發生,在其他各地也有同樣的可能性。阿斯特利很同情其說,以為各地的卍也都是偶然發生的。
但舍利曼與康特(Count d\'alviella)諸氏,卻都有相反的意見。舍利曼在他的《特拉及其遺蹟》(Troy and its Remain,Transla-tion edited by P. Smith,London,1875)上說︰十字與卍字同是阿利安族的先祖居住在巴克特里及鄂斯河流域時代的重要的宗教符號。康特在他的《符號的遷移》(The Migrationof Symbols,Translation by Sir G. Bird-wood London,1894)里也以為卍原是阿利安民族所獨有的,而後為印歐系的民族分散在各地之外,也漸為埃及人(Egyptians)、卞爾提安人(Chaldians)、阿西利阿人(Assyrians),以及腓尼基人(Phoenicians)所借用。
就今日各地所見之卍,差不多都有同一之作用︰不是用作護符,就是用作天象的或神聖的符號,可見當出同源,絕非偶然發生的。牟勒輩之說,或不足以解釋卍之發生的道理。
據舍利曼最早的發現,是在十九世紀的第八十幾年間在小亞細亞的西北角愛琴海東岸的特拉(Troy),及其附近喜薩利克(Hissalik)、邁錫尼(Mycenae),及泰麟茲(Tiryns)各城。在特拉所發現的是在許多紡綞形的螺環上,在牆壁上,在一個叫做梟面的缸上,及除了女俑以外的陶器上。在邁錫尼所發現的是在些小器物上,及一個奇怪的金盤上。在泰麟茲所發現的是在一兩個陶器的模子上,及壁畫上;特別是在幾塊花瓶的碎片上,繪著兩匹馬相對著,在馬腿的中間有不少的菱形及卍字。所以康特據此以為卍即源出於特拉,而後向東傳入印度、中國,及日本,向西傳入高盧(Gaul)(今法蘭西地古為高盧國,紀元前五十餘年為羅馬凱薩王所滅),較諸傳入德國、斯乾的那維亞,及不列顛諸島為早。
但塞斯(Sayce)據拉姆塞(Ramsay)所錄利卡俄尼阿(Lycaonia)之伊布里茲(Ibreez)城(在小亞細亞北部)所存之赫司族(Hittites)(小亞細亞中之古國,在特拉之東,約在西元前一千四百五十餘年)之石刻,其服飾有特拉族之卍字,以為特拉族之卍字,當系由赫司族而來。
按此小亞細亞諸族,皆源出於阿利安族。阿利安族始居於中央亞細亞,嶔嶺以西之帕米爾高原一帶,嗣後生殖繁盛,分遷於歐亞毗連之波斯小亞細亞,以及印度和歐洲各處。卍為阿利安族所有之符號,亦當源出於中央亞細亞,而後流布東西各方。所以舍利曼以為當阿利安族居於巴克特里及鄂斯河流域的時代,當已有此符號,不過在東方至今還沒發現而已。
(2)卍的流傳
卍既為阿利安族所有的符號,則其流傳的行跡,也正好與阿利安族的遷徙相符合。阿利安族遷徙的路線,大致可分作兩條︰一是向西南和東南的,便散居于波斯和北印度等處;一是向西進的,更分出希臘與義大利兩大支族,分居於希臘、義大利及小亞細亞等地。而後再分出有革勒底斯族,散居於英法西班牙等地;德多尼族,分居於德丹瑞典挪威等處。所以卍也同樣發現於波斯西南的伊拉姆(Elam)、小亞細亞、愛琴海及多瑙河一帶文化區。同時在中歐、西歐及東歐各地所發現之卍字,也與印度的卍有同樣的吉祥與大德的意義。
在波斯西南的蘇薩(Susa),曾發現在一個著色的花瓶上有卍;至其傳入印度,據康特的推想,當在西元前十三世紀,而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和日本。
在希臘也發現在著色的花瓶上有卍。在義大利發現在一個鈕扣上有兩個卍字還有兩個十字。在法國薩發(Savoy)的部爾熱湖(Lecde Bourget)地帶,曾發現銅器時代的泥塊,上面印著卍字。在丹麥的西蘭島(Seeland)上,有塊約在第九世紀或十世紀的刻石,上面有三個角所組成的一個三角形,還有一個卍字。在瑞典也發現一個銅瓶,上面有彎曲的螺旋紋所組成的卍字形狀。在挪威也發現一個美麗的鈕扣,上面有兩行的卍字。這大概是邁錫尼的藝術,渡波羅的海而來的。
在英國所發現的更多。現存大英博物館的有東盎格利安(East Anglian,在英格蘭東部)的胸針一對,上面刻有卍字花紋;有從肯德(Kent)的法溫士姆(Faversham,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墳墓里出土的一個圓平的鈕扣,上面也有卍字與十字的圖案;還有在諾福克(Norfolk)的什羅非姆(Shropham,也在英格蘭東部)出土一個精緻的‘屍灰瓮’(Cinerary Nrn),上面也有一圈左旋的卍。此外在薩符克(Suffolk)的密爾敦厚(Mliden-hall,也在英格蘭東部)還發現一個四隻鳥頭所組成的一個卍字形的鈕扣。在愛爾蘭的羅赫利(Lochlee),發現一個銅針,一端有希臘的十字,另一端有卍;又有一塊刻石,上面有三種不同的十字──一個希臘十字在一個圓形物上,一個右旋的卍字在一個方形物上,還有一個菱形的卍字,在一個四葉飾(quatrefoil)上。
在蘇格蘭的拉普蘭德(Lapland)有卍形的攪乳器,韋爾遜(Thomas Wilson)以為卍字之套用於家中及家具上,當由拉普蘭德而來。
至於南北美洲,在哥倫布以前已有卍字的縱跡。韋爾遜曾在美洲的中部泰內西(Tennessee)、俄海俄(Ohio)、阿康薩(Arkansas)諸州所發現之哥倫布以前之遺物中有之;並在中美的尼加拉瓜(Nicarague)、猶卡坦(Yucatan)及科斯塔利卡(CostaRica)各地的印第安人所保留的古代的信仰及習俗中亦有之;以及南美的巴西(Brazil)、巴拉圭(Paraguay)各國,也可發現它的縱跡。韋爾遜以為這都是由舊大陸來的。
在非洲的利比亞(Libya,在比屬剛果的北部)有埃及人的紀念碑,上面有從波斯傳入叫做Crux ansata的驅魔的十字,大概也就是swastika之音轉罷。
在澳洲的斯利福德(Sleaford,在澳洲東南部)發現卍字在一個鈕扣上。
總之,卍字的流布,幾乎遍及全世界,這也不過略舉各洲都有卍字的縱跡之例而已,當然難免掛一漏萬。不過我們就此很可以看出卍字並非偶然產生的,其流傳的痕跡,可以有一貫的系統,這系統就是阿利安民族的遷徙。所以凡是上古阿利安民族所能到的地帶,甚至渡過大西洋和印度洋,以至於南北美洲及澳洲,都有這民族上的符號。由此也可以想見上古阿利安民族遷徙的概況。
辨析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時有爭論。而大多數都認為右旋是對的,左旋是錯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紀的四十年代,歐洲的希特勒,也使用?字相來作為他納粹主義的標幟。此後,即有更多的爭論,有的說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佛教所用的是右旋。其實在唐朝的則天武后時代,曾經創造了一個字——卐,念做「日」字,象徵太陽的意思,就是左旋;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卐”,佛教則是正方形的卐。至於印度教則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笨教(bon-pa)則用左旋。
根據日本國士館大學光島督博士的研究,卐字本非文字,西元前八世紀時始見於婆羅門教的記載,乃是主神毗濕婆的胸毛,是稱為 vatsa 的記號而非文字,至西元前三世紀始被用於佛典。到了西元後一世紀時,又更名為 “svastiko”,本為牛犢頭部的毛髮螺旋相,演變成主神毗濕婆的胸毛相,後成為十六種大人相之一,又成為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總結
總之,在佛教不論右旋、左旋,卐字均系用來表徵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旋迴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向西方無限地延伸、無盡地展現,無休無止地救濟十方無量的眾生。故亦無須執著、揣摩?字形相的表現是右旋或左旋了。
卐”是上古時代許多部落的一種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埃及、特洛伊等國的歷史上均有出現,後來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們把它看成是太陽或火的象徵,以後普遍被作為吉祥的標誌。隨著古代印度佛教的傳播,“卍”字也傳入中國。這個字梵文讀“室利踞蹉洛剎那”,意思是“吉祥海雲相”,也就是呈現在大海雲天之間的吉祥象徵。它被畫在佛祖如來的胸部,被佛教徒認為是“瑞相”,能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
中國佛教對“卍”字的翻譯也不盡一致,北魏時期的一部經書把它譯成“萬”字,唐代玄奘等人將它譯成“德”字,強調佛的功德無量,唐代女皇帝武則天又把它定為“萬”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右旋,—種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認為應以右旋為準,因為佛教以右旋為吉祥,佛家舉行各種佛教儀式都是右旋進行的 。
幾乎所有的佛教寺院中,每個佛像的胸前都有卐字這個吉祥符號,它象徵佛菩薩的清淨莊嚴、慈悲智慧和圓滿功德。關於象徵吉祥美好的卐字元,中國的佛教典籍中也廣有記載。據《大乘義章》記載,釋迦牟尼的頭、面、手、足、眼、耳、鼻、口等長相奇特,殊勝異常。其中第八十種隨形好即為佛祖胸前有吉祥右旋的卐字之相。新譯《華嚴經》云:“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卐字,名吉祥海雲。”《楞嚴經》云:“即時如來從胸卐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晃有百千色。”《宋高僧傳》也有“如佛胸前卐字”之語。不但佛的胸前有卐字,佛的發間亦有卐字。《莊嚴經》謂轉輪聖王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其中:“七十八,發有五卐字。七十九,發彩螺旋。”有時佛的手足間也有卐字。《華嚴經》云:“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綺畫,色類丹朱。”新譯《華嚴經》云:“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指節圓滿,文相右旋;願一切眾生,得如蓮花卐字旋指,十力業報,相好莊嚴。”又云:“如來左足指間,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海雲……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圓滿音聲,卐字等相,利益無量,一切眾生。”